互聯網下大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
時間:2022-05-24 08:58:18
導語:互聯網下大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學語文教育中互聯網帶來的“利”和“弊”,然后提出了大學語文教育如何揚其長、避其弊的具體對策,即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化師生交流互動;強化學生漢字書寫藝術的培養;擺脫對互聯網資源的依賴性,確保互聯網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強化學生誦讀能力的培養;利用互聯網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優化。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語文教育;創新發展
大學語文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結合時展的潮流,注重不同時代學生的特點,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注重互聯網思維的融入,才能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但將互聯網融入實際教學中也有一定的弊端,為了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文章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提升大學語文教學效果,筆者就此展開了詳細的分析。
一、大學語文教育中互聯網帶來的“利”
在當前的大學語文教育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互聯網思維的滲透,為大學語文教育帶來了諸多有利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有利于大學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和發展。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更加傾向于“說教式”和“灌輸式”。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僅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廣的思路,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這主要得益于網絡可以幫助教師搜索有關大學語文的信息和知識,并借助課堂實錄,利用微視頻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感知。教師還可以從網絡上下載教案和課件。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絡搜索來解決自己在學習中的很多疑問,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在教學方式上,由于“互聯網+”思維的滲透,出現了很多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方式。例如MOOC,也就是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還有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方式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大學語文教學變得加生動有趣,促進了教學方式的創新與發展。例如,王步高教授就采取MOOC模式開設的“大學語文”“唐詩鑒賞”“唐宋詞鑒賞”“詩詞格律與創作”等課程,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二)有助于師生的溝通交流?;ヂ摼W背景下,由于大學語文教育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除了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解決有關語文學習的問題外,還能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學生對語文教育的認識更加全面,教師也能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借助互聯網這一載體,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讓大學語文教育變得熠熠生輝[1]。
二、大學語文教育中互聯網帶來的“弊”
(一)漢字書寫水平低。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尤其是學生在漢字書寫上變得越來越丑,這是因為學生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而這與弘揚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目標顯然是相悖的。教師則更多的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很少在黑板上寫字,傳統的板書正被一張張精美的PPT所取代,學生在記錄筆記時,也是利用手機等將其保存,雖然有的學生在課后還會對其進行整理和摘抄,但是有的學生則是對其不管不問。久而久之,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越來越低。(二)對互聯網資源的依賴性更強。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使得很多教師和學生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對互聯網資源的依賴性比較強,這種依賴程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教材本身。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堂課從頭到尾都在應用PPT,導致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忽視,多媒體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被動的教學,學生被動的學習。(三)誦讀藝術魅力消失殆盡。語文藝術中,誦讀藝術是最為重要的藝術之一。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語文誦讀藝術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詮釋。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教師在誦讀教學中更多的是利用錄音進行朗誦教學,而學生的誦讀時間則被嚴重的壓縮,給師生的朗讀互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在大學語文中,學生未能以反復誦讀的方式來感受文學樂趣,使得古典詩詞的韻味被忽視,誦讀藝術的魅力也在逐漸消失。(四)語文教育的功能被弱化。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師生在語文知識學習中,更多的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但是由此引發的教師教育功能被弱化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變差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變得更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冷漠。雖然利用互聯網容易獲取知識,但是很多疑難問題互聯網往往也給不出準確的答案。這樣學生就會對語文課的學習興趣下降,這也是為什么語文課堂出現一些“低頭族”的根源,即學生認為即便在課堂上不學習,自己有不懂的問題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解決,忽視了教師的教育功能[2]。
三、揚其長、避其弊的大學語文教育對策的探索
針對互聯網給大學語文教育帶來的利弊,我們需要做好揚其長、避其弊,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習興趣的強化。2018年3月(一)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化師生交流互動。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借助PPT展示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在網絡中搜集有關教學的知識,并在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切實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避免讓多媒體成為課堂的主宰。比如,在教學《嬰寧》一課時,首先,教師制作微課小視頻,讓學生在課前觀看,并設置預習任務卡,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掌握嬰寧的人物性格特點,讓學生在網絡中搜集蒲松齡先生的生平與創作背景等。教師則通過對學生預習任務卡進行分析,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比如,為什么課文對嬰寧美貌描述時只采用了“容華絕代、笑容可掬”這八個字,要求每個小組在探究的同時,還要用其他的詞語來描述嬰寧的美貌,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對課文內容進行討論,從而更加深入地掌握課文的思想情感。所以,多媒體在課堂中只能作為輔助,切勿本末倒置,否則將得不償失。(二)強化學生漢字書寫藝術的培養。教師應給學生做好表率,要寫一手好字,需要不斷地練習。所以,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同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以手寫的方式書寫漢字,并加強對其的練習和指導,這樣才能使其在漢字書寫過程中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并在培養過程中加強對其的正面評價和引導。比如,在教學《嬰寧》一文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一篇與嬰寧人物形象、故事內容類似的作文,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查找有關知識,然后寫出自己的作品,最后選取范文來朗誦,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三)擺脫對互聯網資源的依賴性,確?;ヂ摼W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固然重要,但是傳統應試教育所傳承的精髓也不能忽視,既要將互聯網與之有效結合,又要做到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完善。在利用互聯網資源時要做到合理利用,避免過于依賴互聯網資源。比如,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預習任務卡來解決和探究有關問題,再利用PPT將其核心進行展示,給學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四)強化學生誦讀能力的培養。利用多媒體誦讀雖然較為專業,但其使得學生的誦讀機會變少,導致學生的誦讀能力下降,影響了語文藝術魅力的彰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多閱讀經典國學書籍,并在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先讀,再與多媒體朗讀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在誦讀中就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再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升自己的誦讀能力。(五)利用互聯網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優化。針對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帶來的影響,教師要切實加強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優化,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筆者以MOOC教學模式為例,展開分析。第一,MOOC模式下,需要教師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課外利用手機、ipad等智能終端觀看MOOC視頻,從而對課文的知識點初步認知,并在此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在課堂上,教師便可以與學生針對這些疑惑進行探討,有助于學生學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從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例如,在進行《蕭蕭》一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并從中掌握作者及其創作的題材與風格,對作者的文學理想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加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地理位置上有著較為相似的喀斯特地貌,在人文景觀和風土人情上也非常相似。這樣就能使學生對作者的寫作背景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再在課堂上針對《蕭蕭》的寫作風格與文學理念是如何在沈從文的筆下體現出來的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對主人翁人物形象的理解。并從湘西農人對蕭蕭的態度來反映作者有哪些理想追求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第二,MOOC模式的教學效果取決于視頻質量。雖然,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也經常給學生觀看視頻,例如,在學習《寶玉挨打》時,教師將電視劇中有關寶玉挨打的場景播放出來,雖然這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但是難以持久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MOOC模式下,如何有效利用MOOC視頻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MOOC視頻內容編排中充分考慮學生的注意力情況,并精煉知識點,對碎片化知識進行加工,視頻時長控制在10到15分鐘即可,這樣不僅能確保教學效率,還能給學生創造移動的學習環境。因為視頻的時間較短,能有效改善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倦怠心理與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而每段視頻又是對知識點進行細化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視頻制作中要注重對學生興奮點的激發,并通過多種方式來傳達出來。在具體的制作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主題,比如愛國主題、愛情主題、生命主題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要求,在大學語文篇目里選擇重點篇目,在不打破具體內容內在邏輯的前提下,將其細分為多個知識點,然后錄制成幾個10~15分鐘的視頻。而學生則根據教師的要求,提前閱讀相關的重點篇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然后在課堂上和教師通過多種手段進行討論和交流[3]。第三,建構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心路歷程與體驗經歷,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和接受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下,學生在掌握課文基礎知識后也可以采用MOOC模式,加強對MOOC視頻的觀看和學習,并加強師生之間的寫作探究,從而在深入探討課文的同時使課文內容得以拓展。例如,在學習《蕭蕭》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讀沈從文的其他名篇,如《邊城》《丈夫》等,這樣就能實現進一步的學習。
四、結語
互聯網給大學語文教育發展提供了很多的好處,但其帶來的弊端也不容忽視。所以,教師在發揮其優勢的同時,還要切實注重對其弊端的處理,尤其是要實現其“弊”向“利”的轉化,促進學生大學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丹.“互聯網+”時代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13):121-122.
[2]陳江英,劉海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的利弊及對策[J].漢字文化,2018(1):22-23,30.
[3]譚紅云.“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0):281,296.
作者:謝全玉 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 上一篇:初中語文教材與寫作訓練研究
- 下一篇: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