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
時間:2022-07-24 05:45:01
導語: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語文課程所選篇目大多為文質兼美、文以載道的佳作,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大學語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展現了中華文脈的發展脈絡和中華思想文化的傳承。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文學作品中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使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得以呈現,從而發掘其中的教育意義,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大學語文;傳統文化資源;挖掘
1大學語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
1.1中華文脈的代代相傳是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的根基。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傳承從來沒有斷過流,在世界文明史中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文化,所有中華兒女有著共同的文化取向、價值淵源。從文學的發展和文化的淵源來說: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一代一代延續形成了浩瀚的中華文化并且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發展。詩歌歷來是中國文學的正宗,它的發展經歷了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中國詩詞歌曲均來源于民間,它們雖然各自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各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血脈相通,都是借客觀事物抒發主觀情感。衍至清末,梁啟超等人倡導的“詩界革命”,預示著新的詩歌體系的形成,五四新文學運動如星如日的光芒已經照亮了現代新詩的“詩國天空”。散文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的文學發展史上散文經歷了先秦散文、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漢代散文、賦、魏晉南北朝散文、駢文、唐宋散文、古文運動、元明清散文以及現、當代繁榮的散文創作,一直延續著向前發展和創新未曾中斷。中國戲劇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生存土壤以及發展淵源,時至今日戲劇雖然已被邊緣化,但無可否認它在無媒體時代曾經的輝煌以及對當時人們的影響。小說在近代、現代、當代已發展成為了文學主流,在古代詩、詞是文學的正宗,小說為末流,但也沒有影響古代小說的發展,隨著詩、詞的經典化人們已不可能超越,小說一躍而起成了文學的主流一直綿延至今。中國文學的發展,不論是哪一種文學樣式都在傳承延續著并沒有消亡,這很好地證明了中國文化的延續性[1]。1.2傳統文化思想的傳承貫穿整個大學語文始終。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勾勒出了人類發展的歷程:人類歷史發展到七千至五千年前發明了文字,語言文字在人類發展歷史過程中具有極大作用,人類進入了高度文明的時代。語言文字不僅是承載和傳遞信息的工具,而且是人之思想不可或缺的載體。民族先賢圣哲的思想無不借助于文字積淀于經典著作之中:孔孟之道,老莊思想,都在一篇一篇的先秦散文中得以體現:《論語》五則、《孟子》五章、《老子》四章、《至樂》等。司馬遷的《史記》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教材所選《垓下之圍》從三個場面描寫了這個悲劇英雄的形象,展現了項羽即使到失敗的最后時刻依然不改英雄本色的人品,既有他勇猛無比的英姿又有英雄末路、兒女情長的無奈。對于高職學生當下社會責任感、英雄主義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大學語文》所選內容無不是穿越時空的經典作品,在優美的文字表述中闡發作者思想,完成其對思想的傳播。傳統文化思想通過文化典籍代代相傳,儒家思想的行為準則,處世態度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我們在呀呀學語時父母就會適時地教我們背誦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賀知章的《詠柳》“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些詩就自覺地融入了我們的生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傳承了儒家文化,不經意間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傳承。無須任何人提醒永遠也不會忘記,其根源是因為有一脈相承的思想存在。我國文化雖然在近現代經歷了三次斷層:分別為新文化運動、建國之初左的思想的影響、經濟改革浪潮的沖擊,但傳統文化的根基始終存在,社會體系未變[2]。歷史的車輪都是永不停息的向前奔跑,能夠被保存下來的思想文化都是經得起推敲的。語文教學從小學側重于語言文字的習得,到中學側重于文章文學的語文,再到大學側重于文化語用的語文。無論小學語文還是大中學語文都貫穿著人文教養和審美修辭的功能。真正的文學必須關心天下蒼生,民族興亡,必然是文以載道的。當下正統文學有被邊緣化的趨勢,但它帶給人對社會生活的思考,精神方面的愉悅和享受功能是無法代替的。學習和掌握了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都有益處。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所選本:孫昕光主編《大學語文》、易介南主編《文學鑒賞》。編者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編排順序,將古往今來的名家名篇按古代、現當代、外國文學進行分類。里面有對愛的禮贊,屈原《山鬼》、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別康橋》、舒婷《致橡樹》;有愛國篇章,詩經《采薇》、郭沫若《爐中煤》、普希金《致大海》、雪萊《西風頌》;有對鄉愁的表達,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歌頌奉獻精神的余秋雨《都江堰》以及如何面對失敗的海明威《老人與海》。這本教材覆蓋面很廣可以從性格、品質等多個方向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
2大學語文課程挖掘與呈現傳統文化資源的意義
2.1實現文化育人的現實需要。文化育人,是以學生活動為育人形式和以文化為育人內容的統一。大學語文的育人“營養”幾乎在任何一篇經典作品中都有體現,從古到今佳作眾多。一本語文書所選篇目有限,教學時就要有意拓展作者的寫作空間,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創作特色的過程中去體會作品的豐富內涵和作家的思想。比如:在教授《詩經》、《楚辭》時,我給學生具體講解兩種文學形式的產生、背景知識以便讓學生了解《詩經》中所反映的質樸民風,以及如何開創了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楚辭》要學生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以及《楚辭》成為浪漫主義文學源頭的原因?在剖析每一篇必講文章時,注意分析背景知識,適當進行課外延伸。上課也不能只是普通的說教,這是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的。只有充滿審美的、道德的人文特征的教學活動才能使課堂鮮活,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學生進入崇高的思想境界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大學語文應該是文學欣賞課程而不是政治說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發展。把“教學的教育性”(赫爾巴特語)和“文學的人學性”自然結合。2.2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需要。文化素養從狹義上講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大學語文》教材里關于愛國、情感、立志的內容通過文章傳達給學生,逐漸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意識,促成文化意識的養成,進而也就將大學語文中的思想文化內化為學生的一種文化素養了。如果能為學生打開一扇走入文學殿堂的門,長期堅持下來就形成了一種文化自覺,自然就提高了整個人的素質。當下,很多高職學生在進入職業院校以后認為學習語文沒有多大用處,習得一定的技能才重要,于是忽視、不愛學習語文課程,這固然與學生學習態度有一定的關系,但與老師的引導也不無關系。學生進入大學不是把語文當作專業課來學習的。因此不必注重它的精、深而應注重它的廣。給學生授課要有針對性,要結合現實讓學生學到對他們有用的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語文課產生興趣,讓語文學習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產生作用。2.3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雖然我們經常提傳統文化,但并不意味著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就有多么深刻的了解。很多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如對當代社會文化的了解多。這里面有很多因素:年代的久遠,宣傳不夠都可能是原因。曾經聽到有學生不了解為什么和平年代還要加強國防建設,更有甚者始終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這種殖民心態和奴化思想,這是因為對我們國家的文化不了解造成的。從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幫助學生建構起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對當代學生的成長有積極意義。從接受語境和當代生存環境來看,當代大學生基本沒有吃苦的環境,因此不知道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也沒有責任感,長此以往,對社會、對自己都是弊大于利。因此博大精深、富含各種思想精華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因此,主席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4]只有從思想根源上建立起自信才能站立起來,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幫學生建立文化自信,自覺讓學生升華自己的愛國思想情懷,自覺維護優秀的傳統文化。
3大學語文課程挖掘和呈現傳統文化資源的途徑
3.1深入提煉傳統文化資源。大學語文課本選用了從先秦到現、當代的名家名篇,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將語文課程中所蘊藏的傳統文化內容提煉出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同步知曉、理解這些篇章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并在長期浸潤之下自覺內化為自己的精神素養和行為規范。比如:孔孟、老莊傳播的儒、道思想的不朽篇章;《詩經》中許多作品贊美仁人志士之高尚節操;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是極好的勵志讀本;文天祥的《正氣歌》一身正氣感千古;蘇軾、辛棄疾的詩文不僅文采華章能提高學生的文字審美能力,同時作者人生的波折蕩氣回腸原本就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所選文本從多角度,多視野地展現了一幅氣魄宏大的傳統文化畫卷。作為高職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每篇文章背后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思想并結合現實引導學生,發揮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造就一個有“質”的人[5]。3.2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大部分就讀高職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強、學習興趣不高。那么作為任課教師要做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傳媒文化的快速發展,老師們上課時越來越多地使用PPT和微視頻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滿足視角審美的同時探討各類文章的思想價值比單純對他們進行說教更易于讓學生產生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點亮學生學習的燈。讓學生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學習才能產生好的效果。比如:每篇文章教師都要設計PPT,微視頻,通過美輪美奐的圖片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可以下載《百家講壇》、《詩詞大會》的名家評論片斷讓學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欣賞不同見解的文學欣賞進而學習其思想內涵。這樣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才能達到育人的效果。將教學資源中的育人資源體現在課堂上,不僅可以使課堂鮮活,而且可以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將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從更加廣大的空間來塑造學生。3.3傳統文化資源的外部延伸。中國文學浩如淵海,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傳承著優秀的中華思想文化。一本《大學語文》是不可能窮盡中國文學與文化的。那么,這本書只能為喜歡中國文學的學生開啟一扇文學入門的大門。學生可以以此為引導去探索每一種文學樣式、每一個作家的作品,去深入感受文字帶來的美感以及它的深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和踐行我們在課本中所學到的知識以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比如自覺不說粗話、臟話,使用文明語言并應用古典詩詞做一個“滿口生香”的人,做一個高素質的高職學生。文學教育是知識教育、審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聚合體。它不僅是審美的,更是充滿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的,僅靠課堂教學那短短幾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第二課堂即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和補充。如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學社,各分院舉辦的文學講座、演講比賽、朗讀比賽以及每年秋季全院的金韻文化節都在不同層面上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對傳承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一辦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而且也給學生提供了深化知識和鍛煉能力的平臺。校園文化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在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三個層面會影響學生的成長,能使傳統文化的傳播以多種形式有序進行,學校的這一舉措為營造“書香校園”起到了積極作用。校園環境的美化提供了凈化心靈的場所,這對高職學生提高素質、精神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結語
語文課程蘊含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但是需要挖掘和提煉。文學作品不僅是思想教育的資源庫,更是一種方法,一種載體,是思想教育情感化、美學化、人文化的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提煉傳統文化資源,剖析每篇文章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從而有效發揮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教育功能,釋放其深厚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岑澤麗.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以中國四大名著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2):51-53.
[2]林瑩秋.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8(9):122-125.
[3]王海燕.“足夠重視傳統”與“正確對待傳統”———淺析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J].名作欣賞,2017(10):170-171.
[4]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EB/OL].
[5]溫靜.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以河北省內大學為例[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9(6):93-97.
作者:趙曉梅 單位: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學習誤區及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