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的滲透

時間:2022-05-08 08:45:29

導語: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的滲透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發展歷程中廣闊傳統文化積淀下的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本保障與復興的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道德傳承、文化思想及精神觀念等多種形態,其中蘊含的愛國、誠信、敬業、友善等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是我國社會持續、良性運轉的必需精神養料。當下大學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語文教學是其中的核心環節。結合當下大學語文教學內生動力不足的困境與教育改革大環境,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的必要性。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語文教學;滲透困境;滲透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具有一定的實施依據,對此我們可以從現實依據與學情依據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滲透的現實依據。結合當下新課程標準,各階段教育愈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如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其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2017年出臺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其中同樣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要基于語文教育基礎,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目前我國大學階段語文教學并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但通過對不同大學的語文課程標準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其共同點是在語文教學中進一步深入感知中華傳統文化,以此提升學生人文精神。由此可見,不論是在哪一個教育階段,語文課程都同時兼顧著傳授知識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重功能,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應是設計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其次,滲透的學情依據。反思當下大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現狀,其存在著對傳統文化學習興趣不濃厚與文化素養低兩個問題,這一情境對大學生精神健康與人格健全都具有不利影響。微觀層面來說,失效的傳統文化教育阻礙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這一問題上升至宏觀層面,則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以上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的學情依據。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學的內涵與外延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開始興起國學熱,即社會各界開始呼吁、提倡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教育領域無疑是開展國學熱的主陣地。近幾年在國學熱潮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的實踐不斷開展,對此我們首先應明確二者的內涵與關聯,明確二者融合、滲透的方向,提升實踐效果。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目前學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尚未形成統一界定,如李宗桂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積極的歷史作用,是對當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金紅則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與風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并指出其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對諸多學者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其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演化匯集而成的;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宗教信仰及學術思想等多種形態;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適應現代社會要求,影響當下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積極價值??陀^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積極與消極的綜合體,換言之,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下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但由于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封建社會烙印,部分文化會與新時代價值取向相悖。對此,我們應正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選擇、有批判地傳承與弘揚。

(二)大學語文內涵

語文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一門學問,具有知識性與感悟性相統一、民族性與人文性相統一、讀思說寫基本功與文史哲藝相統一的三個基本特性。大學語文顧名思義是大學階段開展的語文教育,目前學界對大學語文概念尚未形成明確的界定,對此,我們結合多年大學語文教學實踐,從教育定位對其內涵進行反窺,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第一,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定位,即傳授語文知識;第二,人文性定位,即通過大學語文課程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第三,綜合性,即大學語文不僅具備工具性與人文性,同時還兼具美育性、趣味性等定位。通過對大學語文教育的定位進行梳理,我們可以對大學語文概念作出如下概括,即大學語文是以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為主,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為核心,以實現學生能力拓展為外延的一種綜合性學科課程。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學的內在關聯

全球一體化背景下,我國與世界各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來越密切,在這個過程中,中西文化不斷碰撞,部分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盲目“崇洋媚外”,這無疑是在警醒我們樹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的必要性。轉向國內視角,“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訛詐”的負面事件頻出,這也顯示著國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正處于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以上兩個問題均落腳于傳統文化,由此可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同時也是重要的社會問題。相較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科的特性之一是人文性,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備的人文性相適應,賦予了二者自然聯系。對大學語文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語文的根與魂。如我們所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語言文字、文化思想、精神觀念等多種形態,這些構成大學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支撐大學語文育人功能的發揮。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大學語文是其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工具。大學語文具有工具性特征,即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或教學形式向學生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從某種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血肉同構,不可分割。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的時代新態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文化建設及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愈加被重視,曾多次明確提出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即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指的是基于新時展需要,辯證性地選擇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的銜接,通過新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文化表現形式等轉變、更新舊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批判性繼承傳統文化,弘揚與當下時展相適應的文化,其二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理念指引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新態勢,同時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困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根與魂,換言之,自語文教學開展以來就從未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脫離過,但以往人們過于關注語文教學活動,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隨著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雖然不同教育階段的學校相繼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舉措,但受到意識、能力、教材、環境等方面限制,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一)意識限制,民族文化意識不足,教學目標重

“知識”而輕“情感”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在這個過程中以歐美國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現代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強烈沖擊。隨著西方文化產品的涌入,其價值觀與價值體系同樣向我國滲透,基于獵奇心理,部分國民尤其是青少年逐漸開始疏遠甚至漠視自身傳統文化,這就導致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關聯開始斷裂,由此衍生出文化混亂、道德冷漠等社會負面現象。民族文化意識淡薄情境下,大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凸顯,而其人文性沒落,教學目標脫離教育本質,重“目標”而輕“情感”。比如在現實中,教師講解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時,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為重點,對作品精髓點到為止,在此教學情境下,學生大多采取機械記憶,缺乏對內容的感悟,忽略了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對學生的精神滋養。民族文化意識不足降低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由此難以提升其傳統文化素養,更遑論構建其文化自覺性,在此意識限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的滲透極易流于形式,只是做到知識的傳遞而不是文化的傳承。

(二)能力限制,大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存在短板,教學方法單一陳舊

大學語文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的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與關鍵性作用,可以說大學教師是決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因素。由于當下社會教育功利化與現實化背景、多元化文化沖擊下的民族文化意識淡薄、缺乏良好的文化傳承環境等因素,大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整體不高,由此制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的滲透。大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不高阻礙其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更新,只能固守教材和參考書,教師關于傳統文化知識的貧乏會降低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掌控能力,只能依靠課堂講解淺顯地傳授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在此教學情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難以對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形成深刻的感悟,這嚴重弱化了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

(三)教材限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發展歷程中不斷積淀形成的各種形態優秀文化的總和,如語言文字、民俗文化、名著經典、古跡建筑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態。但在現實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十分貧乏。以下我們從大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學資源與課外教學資源兩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課堂教學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目前大學語文教學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以課堂教學資源為主,換言之,大學語文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過于依賴教科書,這就造成了可利用資源容量的局限,加之受限于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其對于已有教科書資源的解讀、利用與創新能力存在不足,進一步降低了對課堂教學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其次,課外教學資源開發利用不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資源,還擁有豐富的課外教學資源,但甚少得到充分利用。以某地區為例,其既是歷史古都,又是革命紅區,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但結合該地區大學語文教學實踐,其語文教學活動的實踐環節不受重視,在少數實踐活動中也以參觀為主,難以充分發揮課外傳統文化資源對課堂教學資源的補充。

(四)環境限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實踐支撐不足

客觀而言,當下大學語文教學大環境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首先,傳統教育環境限制。應試教育體制主導下阻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的滲透,雖然我國已經提出人文素質教育,并將教育中心回歸學生,旨在實現學生精神文化素養的提升,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當下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不可否認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存在,在此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其人文性功能弱化,工具性功能主導,文化傳承轉向簡單的知識傳遞。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環境限制。結合我國現實狀況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主要依靠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投入,其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能力較低,可持續性發展的內生機制缺乏,降低了社會各界的重視程度,阻礙了相關工作的開展與推進。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的法律環境限制。目前教育界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多是建議與倡導,缺乏系統的法律措施保障,法律保障的缺失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缺乏強制性、規范行與引導性,這就導致相關工作容易產生惰性與誤區。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多次強調,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一理念應深入滲透至大學語文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課程資源與教學環境改革的各個方面。這不僅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構建民族文化自覺,更新大學語文教學目標

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了文化自覺概念,并指出二十一世紀是文化自覺的世紀。概括而言,文化自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對文化地位與作用的深刻認識;其二,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其三,是對傳承與發展歷史文化責任的主動承擔。以文化自覺理念為指引,有利于進一步激發文化主體認識與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有利于有力抵御外來文化沖擊,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解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多種困境。通過構建民族文化自覺,重新定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新大學語文教學目標,逐漸形成遞進式教學目標。首先是知識與能力目標,即通過教學內容扎實掌握傳統文化基本知識,基本掌握對傳統文化的辨別與賞析能力。其次是過程與方法目標,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教學資源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蘊,并熟練掌握文化鑒賞技巧。最后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即更加深入地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以此樹立正確的三觀。由此可見,民族文化自覺理念下,大學語文教學目標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為基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為核心,以推動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發展為旨趣。

(二)以“雙創理論”為導向,探索多元化教學方式

“雙創理論”即提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該理論導入大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我們靈活地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以此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的多元化、創新性滲透。對此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首先,深入挖掘教學內容背景,構建立體化傳統文化知識網絡,靈活利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加強學生與教學活動的互動,幫助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記憶。其次,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視頻、音頻等技術手段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樂趣與積極性,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悟,提升教學與文化傳承效果。最后,充分利用實踐教學活動,通過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填充課堂教學空白,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固有知識與現實感官緊密結合,以此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整合與再解釋,這不僅有利于強化學生文化感知,還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向,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多種渠道豐富課程資源

大學語文教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主要載體,因此,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的滲透路徑,必然要對大學語文教材進行調整與優化。目前,大部分大學通常是將一些能夠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人典范或人文精神作品納入大學語文教材,以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但現實教學活動卻難以充分展現教學內容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對此,教師應主動拓展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如對作品中的一些地域知識、時代知識、語法知識等細節文化元素知識進行拓展。此外,在宏觀掌握教學內容內涵的基礎上,還應立足課本,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新時代價值取向,對教學內容中的一些文化元素進行現代化文化重塑與解讀,以此進一步提升教材深度與廣度。除對教學教材進行深挖以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文化場館、傳統節日或選擇性地吸收西方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等豐富課程資源。

(四)重視課外延伸,構建“家—?!纭比灰惑w的文化傳承環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涉家庭、學生、學校、社會等諸多主體,為有效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滲透的效果,我們有必要構建一個協調、有序的實施環境。首先,營造家庭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學校,家長對于子女發揮著重要的榜樣作用,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培養自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意識,引導子女產生文化認同感,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其次,學校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環境建設,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積極開展各種活動,鼓勵教師進行自我提升,開發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教材,以此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活力。再次,社會各界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環境的建設,在政府政策或財政支撐下積極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滲透氛圍,如各類文化場館可以免費接待大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或進行公益性的廣告宣傳,以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語文教學的滲透等。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多方協作,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環境,有利于學生形成傳統文化自覺,長效保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情。

參考文獻

〔1〕祝安順.語文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新途徑:從識字到象思維———以統編版語文教材第一課《天地人你我他》為例[J].教育導刊.2020(08):44-45.

〔2〕陳麗華.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文學教育(上).2020(07):88-89.

〔3〕沈婕.傳統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才智.2020(18):222.

〔4〕王麗娜.淺析高校語文課程建設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進[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8):69-71.

〔5〕廖愛貞.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J].教師教育論壇.2020(06):85.

〔6〕任弟.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J].文學教育(下).2020(05):189.

〔7〕王薇.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33):181-184.

〔8〕杜莉莉.新課標視野下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研究[D].安徽:淮北師范大學.2018:51.

作者:侯曉莉 單位: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