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創新論文
時間:2022-09-09 08:56:00
導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對高中思想語文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組織教學時要反思,才能在語文的教學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變化反思;群體教育;激發潛能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它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眾多美的因素,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內蘊豐厚的藝術魅力是學生精神生活、情感培養和智力發展的動力。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新課程對高中思想語文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組織教學中,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才能在教學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目前存在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呈現出了新課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視點,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課堂教學的活動需要重新規劃,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方式需要重新規范。事實上,只有深刻變化了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期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因而,變革課堂是實施新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那么,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做到哪些方面的變化呢?
一、教育觀念要“變”
觀念是束縛人們行動的枷鎖。要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必須更新教育者頭腦中的一些傳統、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教師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楷模,學習技巧的傳授者,教育科研的專家。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頭腦中的一些傳統、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
第一,轉變教育觀念首先要領會中學素質教育創新理論。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所以,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認真學習馬克思、鄧小平和同志關于培養創新人才的理論思想。
第二,轉變教育觀念必然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業務素質。所以高中語文教師不僅具有高尚的語文素質,更應該具有高深的業務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形成多層次新型的知識結構,具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進而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促進他們德才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三,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離開了學,教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必須確立起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觀念,把自己的角色體驗學生的處境和感受,引導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把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勵、組織、點撥的作用。總之一句話,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圍繞學生轉,讓他們真正參與教學過程。
二、教學模式要“變”
傳統的語文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滿堂灌”,教師滔滔不絕地講45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時間,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遠不像現象表現出來的那樣簡單,它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征。
在新課程實施的這一年以來,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目前課堂教學模式顯示出了其與新課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視點,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課堂教學的活動需要重新規劃,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方式需要重新規范。可見,新課程給我們在一線的新課程實施者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就是要變化我們的課堂,將新課程真正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
我們的課堂之所以要“變”,那是因為從新課程標準的角度來審視,當今的課堂存在許多弊端,突出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教條化。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唯教材、唯教參、唯教案。教師把教材中的內容當作金科玉律,把教參中和提示當作顛撲不破的真理,把預設的教案當作亦步亦趨的向導。課堂教學沒有創造,沒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鋪直敘、機械性的勞動,簡單的重復活動,有的只是學生的應付與無奈。
2.模式化。教學結構模式化、教學具體行為的模式化。課堂教學結構依然沿襲半個世紀前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模式(復習舊知、導入新課、講解新知、聯系鞏固、布置家庭作業),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沒有根據課型、學科和學生年齡、年級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種刻板、僵化、一統的方式表現出來。課堂中具體的教學和管理行為長期以來凝為刻板的、單調的、不變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課前禮貌用語)。研究表明一種行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種純粹化了的形式表現出來,就逐漸只保留它的形式意義,而其實質性東西就會越來越遠。
3.單一化。突出表現為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和活動角色和單一化。教學目標上:對知識和能力“情有獨鐘”,對情感、意志、價值觀,對過程和方法沒有足夠重視,忽視了全面發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終目的,人的心理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整體,知、情、意、行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教學組織形式上:自1865年京師同文館設立引入班級上課制以后,我國中小學課堂上占據支配地位的幾乎一直是“秧田式”幾何圖形課桌椅排列方式,不管是人多人少,是講授還是討論。在活動角色上:課堂上,只能看到、聽到教師和少數學生的聲音,缺乏大多數深學生的真正的參與活動,學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發揮,主動性得不到充分體現。獨立性得不到落實,創造性得不得培養。課堂異化為:教師如同欽差大臣,教材如同圣旨,學生如同俯首聽命的臣民。
4.靜態化。課堂中無真正有效的交往與互動,真正的互動與交往應該是平等展開的,真正有效的互動與交往應該能使師生雙方都發生一定的正向變化。二是課堂上過分關注固定化的靜態知識,極少涉及探究知識的方法,即重視結論性的或者說事實性的知識,而對程序性知識也就是那些引導學生如何去做的知識產生的過程涉及甚少,學生對不少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來,更不知其所以去。”
基于課堂教學存在的這些弊端,我在貫徹實施《課程標準》精神實質的過程中,主動對我們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轉變,并在高一新課程的實施中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與時俱進,適應新的情況。
1.以學生學習為立足點,使課堂“活”起來。
處在改革開放年代的21世紀中學生,思想敏銳、興趣廣泛、參與意識很強烈,對什么問題總喜歡刨根問底,他們不滿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為什么,因而高中語文課教學需要巧妙“布惑”,設置障礙,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思考欲望,這必然要求把過去沿用了幾十年的“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徹底改變。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采取各種教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設情境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使課堂“活”起來,當然創設情境時,不僅要考慮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躍課堂氣氛的功能,更應注意情境的內容來自生活,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高一經濟生活《價值決定價格》一課時中,我受到《老漢殺雞》漫畫的啟示進行了《蛋市》情境創設,我讓一名同學扮演養雞場的老板,部分同學扮演成賣雞蛋的,另外一些同學扮演成買雞蛋的,模擬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據“蛋市”供求關系的變化和雞蛋價格的變動及時作出是擴大規模多養雞多生蛋以賺取利潤,還是殺雞以減少損失的決策,并要求大家對“老板”的決策進行評價。結果,“老板”的每一次決策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議雙方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書上的知識。由于這種情境貼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濃厚的興趣支配下,每個同學都不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體,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2.以啟發式學習方式為指導思想,使課堂“動”起來。
在教育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注入式教學方法始終是被反對的,因為它嚴重阻礙了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精神,扼殺了學生能力的發展。新課程要求我們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在課堂上使他們的智力活動都“動”起來。所以教師首先要善問,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和廣度、深度,向學生提出思考的任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其次要善導,善于誘導和開拓學生的思路、提問決不能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出來就算達到目的,而是要將矛盾的焦點擺在學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去激發學生產生思維的火花,善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上進行具體指導,使學生“會學”。再次要含蓄,問問題不可以問得太白,不能老是“對不對?”“是不是?”,要盡可能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3.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使課堂“新”起來。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并與語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可以提高語文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德國哲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感覺的觀察比之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公務員之家
三、學習方式要“變”
教師確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思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發展善于創新的意識,必須樹立學生主體性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主體性教育觀念的指導下的語文課教學模式就應開展課堂討論,提高學生素質。高一實施新課程過程中我多次嘗試這樣分組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討論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學會想問題、辦事情,這樣的討論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不讓學生去思考和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者僅僅把討論當作是一種形式的話,書本上的知識就會變成死的教條,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就純粹是應試的需要,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又從何談起呢?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學習的內容或相近領域選擇研究專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發展性和創造性能力為核心,以激發潛能,發展個性和完善人格為中心,以主動參與、協調合作、自主發展為主要特征而進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在語文課研究性學習中,主要以作調查、寫論文報告等實踐活動為重要途徑,以必修課和活動課為載體,引導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的互動,引導學生以所學知識,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高一經濟生活重視社會生產一節中,可以針對當前的熱點“三農問題”體會農業的基礎地位以及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節中可以就當前的新聞熱點“農民工權益保護”、“都市繁華街區流浪乞討人員管理”、“教育均衡化”等來討論追求“社會公平”下的效率。如適度合理消費一節中,我們可以適當的設置一些子課題如:“綠色消費之我見”、“三代人的消費結構變化”、“中學生的高消費面面觀”“中學生名牌消費分析”、“寄宿制學生消費結構分析”、“中學生高消費剖析”、“現代消費方式與勤儉節約的辨證統一”等等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基礎上懂得了可持續發展的道理。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中學生消費之我見”、“農民工與城市發展”、“貴族學校與教育均衡”三個專題,通過6課時的多種形式的研究,學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成果。在這一連串的研究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發揮。
總之,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上完每一節課后,教師要進行一定的反思,發揮成功的經驗,吸取不足的地方,讓語文課堂發出生命的活力。我們要從升學競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著眼素質教育,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進行調整和改革教法,適應新課程帶來的新變化,思想語文課必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參考文獻】
[1]劉真福.《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語文)〉第二冊說明》.《語文教學通訊》2001年第2期,第7頁.
[2]衛燦金,鐘啟泉,張華.《課程與教學論》.
[3]莊文中.《新課程、新教材有怎樣的新面貌》.《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6期,第3頁.
[4]楊辛,甘霖.《美學原理》.
[5]王世堪.《語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