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訓
時間:2022-05-05 10:48:00
導語:關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語感是人對語言的直覺的整體的感受,或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它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是語文學習中長期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的積累和結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感訓練,不僅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是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
[關鍵詞]語感教學語言實踐語感分析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來談語感訓練,似乎為時已晚。但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發現我們廣東地區的學生,特別是面上中學的學生的語感能力并不是很強,不僅僅在做語病辨析的題目時比較容易出錯,甚至對詩歌、古文、現代文的閱讀理解上,學生往往都因語感較差而導致理解錯誤。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廣東地區使用粵語方言不無關系,同時,這也和在我們的語文課堂里,往往注重了對課文的講評、對高考考點的訓練,而忽略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訓也有一定的聯系。因此,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仍應關注語感訓練,加強語感訓練。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銳敏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兩位語文界老前輩的話,不但為語感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而且認定了語感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說話能力,其實質也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所以,語感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在語文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小學階段,是培養語感的最好時機,我們可以在小學的校園里聽到小朋友們響亮而有節奏的讀書聲,可以在課堂上看到小朋友為了發言而高舉的手臂。可在我們高中的教室里,聽到的是這群少年無力而拖沓的讀書聲,提問的時候,學生的腦袋馬上就低了下去,學生也不愿意表達自己心中所想,學生的語感似乎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在退化。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即便是在高中階段。
我認為,要加強學生的語感水平,要注重以下兩個方面:
一、不斷加強語言的的實踐訓練。
朱光潛曾經說過:“語言的實質就是情感思想的實質,語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這種情感的領悟不是單單靠字面理解就能達到的,要通過反復的聽、說、讀、寫才能融會貫通,一通百通,舉一反三。語言實踐就是讓學生接觸和使用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聽、讀、抄、背、講和寫,對學生的感官反復進行語言刺激,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逐漸形成牢固的聯系系統。這種聯系系統的熟練化、技能化、自動化,就形成了敏銳、準確、豐富的語言感受能力。它是獲得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要達到語感的形成與培養的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語言的實踐與積累。
1、加強誦讀練習
有部分學生由于普通話的不流利,誦讀的時候就如“幽咽泉流冰下難”,讀得不流暢,就會影響對文章的整體理解,所以要加強誦讀練習。通過反復誦讀,學生的腦海里就會不斷地積淀豐富的書面語言要素,當在做題時,就會憑借這個系統不假思索地判斷詞語的好壞、句子的正誤、表達的優劣;在需要表達時,就會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斷地注入筆端,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而且我們應當強調學生是要有感情地誦讀。一般來說,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語義的形象化和語音的語氣化來傳遞的。因此,特別要注意讓學生在誦讀時要把握好作者的語調和語氣,要有感情地誦讀,才能融入作品,產生共鳴。如讀《雨霖鈴》中的“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不但語調要低沉,而且情緒要凄婉,于字里行間去體味那種“肝腸寸斷”。而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則應強調高昂激越,聲音鏗鏘有力,表現出“雄渾豪爽”之美。像這樣,如果誦讀得有感情,不但表現出自己的語感能力強,而且會使聽眾產生同樣的語感。作為語文教師,在注重學生訓練學生有感情地誦讀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還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朗讀磁帶,發揮電化教學的作用。有些課文學生一聽就明,一讀就懂,教學任務完全可以通過朗讀訓練來完成。學生的語感能力強了,就是對語文的理解能力長進了,考試時解題的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大文豪巴金先生能背誦《古文觀止》,在長沙讀書時能默寫《韓昌黎全集》,茅盾能背誦《紅樓夢》……這些大家們的事例告訴我們,良好的語言表達還是要有熟讀多背的基礎,再想想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所要尋找的途徑就是要加強學生的誦讀,要讓學生有感情地讀,要多讀,并能在熟讀的基礎上背,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
2、增加閱讀廣度與深度
人們常說閱讀文學,“一千個讀者,就能產生一千個哈姆雷特。”重視閱讀訓練閱讀是一種智力活動方式,也是一種智力技能。技能需要不斷訓練才能獲得。我們在教學中發現,我們的學生的閱讀量并不大,因而學生的語言積累顯得比較蒼白。只有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我們才能更有效地加強他們的語感。同時,在閱讀訓練時應注意兩點:一是引導學生要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讀,用自身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二是在教學時要求學生要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訓練方法,應靈活多樣:如通讀全文,抓住文段分析,適當做些閱讀練習題,參加討論談體會,寫讀書筆記等。
我們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數都是經典的美文,學生可以從中通過對課文的感悟中,和自己生活的體驗相結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增加自己的積累。同時還應當擴大閱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自己的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閱讀的范圍擴大了,讀得多了,相應的語言積累就豐富了,語感增強了。
二、在教學中強化對語感的分析
強化語言實踐語感是在長期的語言操作中獲得的。因此,必須強化語感的分析訓練:如上課回答問題,組織專題討論,組織辯論,復述課文講故事,均能收到強化訓練的效果。
1、教會學生整體感知
語感的整體性特征決定了語感養成需要對語言材料從整體上進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內,評點分析,品味語句,又要出乎其外,綜合相關內容,聯系寫作背景等從本質上認識語言材料,它要求認知者有更高的立足點和廣闊的視野,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體會作家情感和語言風格,從而獲得強烈的語感。如李清照《聲聲慢》一詞,全詞以一個“愁”字統領,詞人在是上片營造了一個冷落凄清的背景,下片著重選取了黃花、梧桐細雨等沾滿愁情的景物來渲染孤寂的心境。詞人從早到晚獨自一人“守著窗兒”,只好借酒澆愁,但無奈愁緒太重,三兩杯的淡酒卻無法排遣,此時再加上聽著點點滴滴的細雨,使詞人不禁發出“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感慨。把這些內容再與李清照晚年的背景結合起來看,學生就會了解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國破家亡、漂泊他鄉、晚年凄涼的愁苦之情。這就從整體上感知了語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過語言把握了詞的主旨,如果缺乏總體把握語言的觀念,就可能“一葉障木,不見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難以培養較強的語感能力。
加化語感訓練,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所以這一方法有助于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情感投入,達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像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等這些篇目讓學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陶冶情操。
2、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語言
語感的會意性特征決定了人們要獲得語感,需要對語言材料進行反復揣摩、品味,從而具備認知上的會意能力。葉老曾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須多揣摩。”同時,他還說“讀者必須把捉住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來——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這些話都點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例如《阿Q正傳》中“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這一句,明明阿Q贏了錢理應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為什么要把它說成是一件“不幸”的而且是“失敗”的事呢?這有矛盾嗎?理解作者這樣說的用意,就必須引導學生細細揣摩。除此以外,由于文化氛圍不同,學生對于作品中的某些方言或口語也難以理解,這就更需要教師細心地引導學生去揣摩、品味語言。
3、增強學生對語法的關注度
近幾年,由于中考的“指揮棒”并沒有重點地在語法上點擊,所以無論是在教材還是日常的教學中,都已逐漸地淡化了語法教學。這一點在北方地區來說,可能并沒有太大的影響,然而在粵方言地區,淡化語法教學卻有一定的弊端。當學生用文字表達時,往往在腦海里首先形成的就是粵語的表達習慣,然后再把它直接地轉換成普通話,像“不管人家說什么,自己做回自己。”“你的成績好過我啊!”這樣的一些句子在粵語中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可用普通話讀起來顯得格外的別扭,我們要把它變成“不管別人說什么,我走自己的路。”“你的成績比我好!”這樣才符合普通話的要求。由于學生這樣的思維習慣使得學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會出現很多由于方言而導致的語病,而且語病辨析這一考點也是廣東學生的“老大難”問題。
要加強本地學生的語感,語法教學是不容忽視的。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熟悉主、謂、賓、定、狀、補各自的功能,還應當強化學生的語法訓練,多讓學生比較粵語的表達與普通話的表達有何不同,并讓學生多了解普通話的語言習慣。如背誦《聲聲慢》中“獨自怎生得黑”一句,有個學生背了多次還是把它讀成“獨自怎得生黑”,原因還是他不理解“怎生”這個口語詞的意思。所以,注重語法知識,強化語法教學,對廣東地區的學生來說,是不可等閑視之。
總之,要提高語感水平,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外,還應注重學生聽、說、寫這些能力的培養,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葉老認為:“凡是技能,惟有在實踐中方能練就。”特別是在我們廣東地區,學生平常除了上課,其余時間都比較少用普通話與人交流,只有通過多方面的實踐,才能增強他們的語感。語感是學習規范語言長期積淀的結晶,因此,我們還應經常督促學生寫日記、周記、讀書心得,還應當重視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使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進一步實踐與積累,逐步培養語感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2、任娟《語感的培養須注重積累》
3、王廣武《淺談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4、吳吉《語感教學》
- 上一篇:談論城市客運形象設計
- 下一篇:詮釋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