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
時間:2022-03-19 03:38:39
導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特別強調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進而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進行閱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因此,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提升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高中的閱讀教學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出現很多異彩紛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閱讀教學的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但從整體來看,閱讀教學的現狀仍有較多不滿意的地方,低效甚至不注重成效的現象還是不同程度存在。首先是教材問題,由于許多省份初高中的語文教材的編排自成體例,銜接不暢,因此缺乏閱讀能力訓練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教師在閱讀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比較模糊,造成教學重點不明、主次不分,甚至出現舍本逐末的結果;閱讀教學活動方式缺乏靈動性,課堂預設痕跡太明顯,學生的閱讀體驗沒得到應有的尊重,課堂生成不足;課堂外老師對學生閱讀的跟蹤指導、管理監督較少,反饋也不及時;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態度、閱讀能力參差不齊,學生的自覺意識與自我管理的能力欠缺,造成閱讀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基礎能力很難吻合;另外,高考的壓力使得很多老師束縛了手腳,閱讀教學充滿功利色彩,導致閱讀教學方式模式化、習題化,學生情感難以代入,閱讀時易游離在文章之外。語文閱讀教學效能的高下直接關系著語文教學活動的成敗,該怎樣徹底地擺脫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低效狀態,成了一個亟需我們解決的問題。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一)課前準備策略。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學生預習不充分,導致無法進入下一環節的課堂教學,這時候,教師只能放慢速度和節奏,利用課堂寶貴的時間來彌補學生所欠下來的預習債。我們倡導高效課堂、活力課堂,但前提是解決學生的課前有效預習問題。筆者為培養學生“先學后聽”的學習習慣,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討相結合,自由質疑與互相解釋相補充,所以非常注重兩件預習任務。一是預習提問卡。高中生普遍具有較好的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尊重學生的閱讀體悟。課前布置學生自讀,在掃清文字障礙和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后,將自讀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以預習提問卡的方式書面提前反饋給老師,然后教師根據學生質疑的情況確立教學重心,設計教學方案,組織學生在課內深入閱讀。這種方式便于老師了解和熟悉學生的閱讀現狀,以便進一步深挖教材并超越教材,同時讓老師對于課堂上學生可能會出現的認知偏差有充分的思考,并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好應急方案,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只有研究了學情,才能定教學的起點。比如筆者在執教陸游的《書憤》前,學生就提出疑問,“中原北望氣如山”中的“氣”到底是“悲憤之氣”還是“豪放之氣”?陸游“憤怒”背后還有哪些復雜的情感?要回答好這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不得不選擇一個獨特的解讀視角深度閱讀。二是預習資料卡。以往上新課時,介紹背景和作者是免不了的。提倡預習資料卡后,就可變老師的“單向輸入”為師生的“多向互動”,學生可以在課前從不同渠道獲取相關信息,課上或課后就可互相交流、互為補充,實現資源共享。這種做法符合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新理念,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評價信息的能力、吸收存儲信息的能力和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在預習所提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自覺地尋找相關資料,為上課深入研讀文章提供理論依據和背景,成為課內閱讀教學的基礎和出發點。有的學生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還萌發了對某位作家或者某部作品的興趣,在課外進行了研究性學習。比如學習陸蠡的《囚綠記》前,筆者就建議學生去走訪學校旁邊的陸蠡故居,了解陸蠡的生活經歷和創作情況,找尋有關陸蠡的回憶錄、紀念文,從而為課堂閱讀教學做好了情感鋪墊。(二)課中實施策略。教學目標的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教學目標,本來無所謂好壞,只是放在了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才有高下之辯。這個教學情境,一是指課程標準,二是指教材本身,三是指教學對象。明確了閱讀教學的標準(如浙江就有《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一書),才能明確閱讀教學的實施目標,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路線。我們要研究教材,知道可以用它來教什么。我們也要研究學生,知道什么才是他們最需要的。不然,教學目標的定位就會失之于多,也會失之于偏。目標太多,便會旁逸斜出,面面俱到;目標太偏,就會游離語文,無視學生。脫離了教學情境設置的教學目標往往缺乏針對性,而沒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其結果肯定與有效教學無緣了。教學內容的精心選擇。教師心中要裝著閱讀教學的總目標,根據閱讀教學的規律,在充分結合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教材。只有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后才可以確定文本教學的終極目標,然后對文本進行大膽取舍、整合和創生,基于學情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序列,每位教師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確立整體觀照下的重點突破目標,選擇最佳切入口,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以點帶面,化繁為簡。隨著高中分層走班制的普遍推廣,它更需要學校的語文學科組全體老師共同參與,在自覺、整體思考語文學科價值和學科使命后,提出有本校特色的閱讀教學發展規劃、閱讀教學的理想境界和具體可操作的學習路徑。人教版的《外國小說欣賞》的分專題的編寫體例就很值得大家借鑒,讓我們有重點地對語文閱讀材料進行內容上的整合和難度上的取舍。教學方式的多元呈現。豐富的教學內容需要有多元的教學方式來呈現,新課改的理念為構建豐富的教學內容創設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多元教學方式的呈現提供了舞臺。要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必須要加強對多元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研究。為使學生學得更高效,教師要勇于打破散文、小說、戲劇、詩詞和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依據不同體裁的教學內容,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把教學內容問題化,形成有效問題鏈,以問題為導向進行解讀,教師千萬不能以知識的仲裁者、真理的壟斷者自居,教師在閱讀中是介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人,是引導者、協作者、啟發者、激勵者,要盡最大可能地尊重學生意愿,選取學習方式。當然傳統的讀讀背背、以講帶讀、交流討論法不能完全摒棄,圈點評注、品讀感悟、讀寫探究、綜合實踐等情感體驗式的教學須得到加強,組織學生交流和分享語文經驗。要變“講堂”為“學堂”,盡可能多地創設一些帶有強烈體驗性學習色彩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感受和理解,建構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思維活動空間。聞一多的《發現》是一首現代詩,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提議,讓學生先把它改編成獨幕話劇,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話劇表演,事實證明這是一次非常受學生歡迎的有意義的嘗試。(三)課后延伸策略。課堂閱讀教學與學生課外閱讀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前者是主導,后者是補充;前者是熱身,后者是實踐。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整合課內外資源拓展教學的空間,對課堂教學和課外延伸進行合理的把控,掌握好其中的平衡點,讓學生適當地閱讀一些與該文本相關聯的課外閱讀材料,來對課堂閱讀教學進行有效的補充,從而對文中所蘊含的作者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感悟等進行充分挖掘和深入體會。浙江省特級教師胡勤老師認為,閱讀教學一定要抓住內語境和外語境,內語境指的是文本本身的句篇和風格,而外語境則包括作品內容的歷史背景及現場內外其他人就這一事件寫作的相關文章。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由內語境向外語境拓展,因為其它語篇也是我們閱讀教學對話的對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能力(最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教學任務群之一),既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又了解其他論者評說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觀點、角度、方法與邏輯,還可以多角度思考問題,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并圍繞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和辯論。比如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我們可以推薦孫家鼐的《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陳序經的《中國文化的出路》等文章和1934年5月28日《大晚報》的新聞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的專題研讀,就會真切體會當時文化傳統的爭論與分歧,明白魯迅當時提出“拿來主義”這一鮮明觀點的難能可貴。當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個人閱讀感受和個性化閱讀成果,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個性化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考,樹立閱讀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引導學生真正完成從“一般讀者”向“研讀者”的身份轉變,讓學生在豐富、擴展語文經驗的同時,在縱向上也有階梯式的能力遞升。其實,閱讀不僅是高中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學生的一種充滿思想、充滿智慧、充滿情感的生活方式,更是學生貫穿其一生所必需的一種能力和精神食糧。而作為實施閱讀教學的關鍵要素的老師,我們對課程與教學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轉化為實踐的能力與水平,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閱讀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有效性的全面提高。只有我們把人文素養的豐厚積淀、課堂教學藝術的完美追求和學生文學素養的大幅提高作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么我們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就會走上充滿幸福的美妙旅程。
作者:姜忠勤 單位:浙江天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