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設計分析
時間:2022-12-10 10:02:04
導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識字教育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在小學教育中,通過落實識字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奠定知識基礎,對學生以后的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只有夯實對學生的識字教育,才能夠讓學生真正融入到語文學習中,提高教育質(zhì)量。
一、當前小學語文識字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存在偏差。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很多教師在教育中,未能夠真正理解核心素養(yǎng),在識字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對漢字進行深入學習,這就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沒有深刻的體會,甚至不理解漢字的基本內(nèi)涵,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課堂識字教育質(zhì)量,導致學生雖然能夠辨別漢字,但是對漢字的理解存在不足,不能夠學以致用。
2.教育方法落后。小學生思維比較簡單,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在識字教育過程中,需要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采用多種教育方式,提高課堂教育效果。但是在實際教育中,很多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所使用的教育方法比較單一,在教育中沒有對教育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有些教師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育,且在教育中,多采用抄寫訓練的方式,以此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通過機械性的訓練,讓學生學習漢字,這種教育方式比較傳統(tǒng)呆板,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不利于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從而影響識字教學質(zhì)量。
3.教育內(nèi)容枯燥。在小學語文識字教育中,學生所學到的漢字比較簡單,且大都是基礎性的。有些漢字比較形象,很容易被學生理解,一些教師也會采用具體的形象,去引申教育,幫助學生理解。但是對于一些稍微復雜的漢字,教師就無法采用情境方式進行描繪。這個時候很多教師會對漢字的偏旁、讀音、筆畫順序等進行教學。在對漢字的講解之后,要求學生進行機械性的反復練習,以此達到鞏固效果。沒有注重采用有效的方式對漢字與含義進行描繪,從而使得課堂教育氣氛單調(diào),學習氣氛過于枯燥,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很容易感受到學習壓力,體會不到漢字的魅力,從而降低了漢字教育質(zhì)量,甚至導致學生出現(xiàn)厭學的情況。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識字教學有效策略
1.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在小學語文識字教育中,教師應該摒棄傳統(tǒng)教育方式,避免采用灌輸式教育方法和枯燥的訓練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不利于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在現(xiàn)代化的教育中,教師應該對識字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保證識字教育的新穎性,讓學生更深入地投入到識字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在識字教育的時候,可以采用多媒體教育方式,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文字知識展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字。再或者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育方式進行教育。小學生在性格上比較活潑,對游戲有著天生的愛好,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如果能夠采用游戲教育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深度融入到課堂教育中,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提高識字教育質(zhì)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要注重構建良好的課堂氣氛,對于學生貪玩的心理,教師要耐心教育和引導,維護良好的環(huán)境,并充分尊重學生。在信息化發(fā)展的今天,隨著現(xiàn)代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更應該注重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地位,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構建開放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融入到課堂教育中,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教師就可以對教育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融入現(xiàn)代化多媒體方式進行教育,通過具體的畫面結合文字進行講解,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教育質(zhì)量。此外,通過多媒體教育方式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互動能力,讓學生的課堂地位能夠得到體現(xiàn)。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依據(jù)教育內(nèi)容展示相關畫面,還可以讓學生熟悉教材。如在教學“竹”“楓”“月”這些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與相關字形的圖片展示出來,通過圖片方式,進行引申和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學習漢字。而在教學“睡”這個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展示相關情境,如畫面中一個人在夜晚的星空下睡覺。通過這種情境方式,提高學生對“睡”字含義的理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zhì)量。為了能夠發(fā)揮多媒體的教學作用,教師還應該努力學習多媒體教學方式,并能夠流暢地使用多媒體技術。
2.利用情境教育,提高教育質(zhì)量。在小學識字教育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對學生進行教育,對于學生理解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育方式,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通過構建情境方式,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形象,幫助學生理解。通過情境教育方式還可以很好地營造課堂教育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進行持續(xù)性的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育質(zhì)量。例如在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的時候,針對“畫”“岸”“綠”等字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構建與生活有關的情境,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例如在學習“畫”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出我們墻壁上的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是否自己家里面也要畫呢,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學習,從而讓學生理解“畫”字的含義。這樣學生就能夠將“畫”字與實際情境進行對接,從而實現(xiàn)更高質(zhì)量的學習。又或者在學習“綠”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自然環(huán)境,如樹葉是不是綠色的,小草是不是綠色的,你還能說出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綠色的嗎,以提問方式促進學生的思考。
3.挖掘文化底蘊。漢字作為我國文化基礎,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文化內(nèi)涵,包含著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在進行漢字教育的時候,教師應該發(fā)揮漢字的這一特點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融入文化底蘊進行教育的時候,還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讓學生更清晰地明白漢字的使用方法,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奠定文化基礎。例如,在教學《一去二三里》這篇課文的時候,對文中的生字“風”“座”等字進行形象化,從而讓學生理解這個字的漢字,同時利用組詞方式,讓學生明白其深刻的內(nèi)涵,如“風氣”“風化”“和風細雨”等,通過不同的詞語表達出“風”字的不同含義和用法,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和理解漢字;在學習“座”的時候,教師可以依據(jù)“座”字的外觀,對其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這個字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以及這個字,同時教給學生不同的含義,讓學生能真正理解這個字的文化內(nèi)涵,使得學生真正掌握這個生字,從而提高課堂教育質(zhì)量。
4.采用聯(lián)想或表演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實際教育中,教師應該采用更加開放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地位,讓學生能夠深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進行深入地學習。在當前教育中,教師不能只是將注意力放在教材、課本上,而是應該帶領學生走出教材,積極采用多種教育方式,豐富教育形式,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得到提高。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教師在識字教育中,還可以采用聯(lián)想和表演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例如,在學習《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走出教材,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能力,通過扮演青蛙和小鳥的角色進行對話,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坐”這個生字的時候,教師通過讓扮演青蛙的學生“坐下來”,讓學生認識到這個字的含義,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為了能夠提高教育質(zhì)量,教師應該構建開放式的教育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地位,采用靈活的教育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同時還要能夠與學生進行互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使其能夠融入到知識的學習中。此外,教師要認清識字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如利用情境教育,提高教育質(zhì)量;通過挖掘文化底蘊,幫助學生理解;采用聯(lián)想或表演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教育質(zhì)量。
作者:陳弘
- 上一篇:中職德育管理策略分析
- 下一篇:智能農(nóng)村營銷服務渠道優(yōu)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