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研究
時間:2022-07-18 02:35:44
導語: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走近作者,解讀文本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著作者要傳遞的信息和寫作目的。所以閱讀教學之前,我們要帶著這樣的問題,如“作者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進行思考、解讀,從作者的視角把握文本的內在含義,體會作者的情感,理清教學思路,突出品讀重點。如四年級語文下冊《生命》一文中,作者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破殼”幾則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短暫,價值無限。通過閱讀文本,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教育意義:自然造物,生命長短不一,但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都是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每一個生命的載體都在珍惜生命,因為它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文章的作者杏林子曾說:“一顆貌不驚人的種子,常常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絢爛;一條丑陋的毛蟲,可能蛻變為五彩斑斕的蝴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跡。”我們可以從作者的視角去解讀文本,領會生命的內涵,揭示文本蘊含的價值。
二、在整體上把握,在品評語句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多處出現“整體感知”“整體把握”。“感”從整體入手,而“悟”就要由細節和局部開始。在閱讀中,細節和局部的信息紛至沓來,感悟的關鍵就是在這種紛至沓來的細節和局部信息中得到微妙的線索。學生接觸文本不可能一下子就直接獲取文本的整體信息,而實際的閱讀是從整體到局部細節再回到整體的過程,在整個閱讀中不能脫離文本的局部細節。因此,在閱讀中感悟,必須處理好整體與細節、局部的關系。如《窮人》一課出現了大量的環境描寫和神態、心理、對話、動作描寫等,這些描寫是局部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討論思考,自讀自悟,再把自讀自悟串聯總結,得出桑娜夫婦“寧可自己吃苦,也要收養孤兒”的美好心靈,聯系時代背景,總結出“沙皇時代腐朽的社會現實”這一文章整體要義。因此,教師要以“整體感知——局部、細節——整體把握——情感引申”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使學生在品評語句中感悟,但感悟不能斷章取義,必須是整體的。
三、大聲朗讀
朗讀就是大聲地將文本讀出來,帶有感情地去讀,其和默讀有很大的不同。默讀是將重點放在文字表達的意思上,對語言的節奏和音都沒有加以重視。朗讀的音量有高低,速度有快慢。朗讀比默讀的要求高得多,朗讀不但要控制字準、音量、速度,還要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神態動作,從而讀出情感。例如,在學習《青山》的時候,朗讀的音調應該低沉緩慢,因為這篇文章的情感是凝重悲壯的。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就沒有重視這一點,這樣很難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四、加強教師群體間文本解讀的經驗交流
教師是否能夠深入理解文本,不僅與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關,也與教師的經驗交流密切相關。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不同的人對文本的關注點以及理解也不同,正是這種不同構成了每個個體理解文本的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可能會導致教師對文本誤讀、誤教。所以,教師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解讀文本,必須有一個比較廣泛的對話空間,如集體備課時的對話交流,可以拓寬彼此的思路,使得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合理,有效地規避歪曲和誤解文本。
五、打破想象禁錮,透析文本特色
在進行文本細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從閱讀方法的使用、問題的設置到問題的處理,整個過程中只需教師適時地進行指導,教師不能以自己的思維來固化學生的行動,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比如,教師可對文章中故事情節的發展給出大膽的假設,并給出不同的選擇方向,尤其是可以讓學生對一些文章在原有的信息基礎上進行續寫,對文本進行二度藝術加工,這樣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對素材的處理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文本細讀必須從細微處著手,作者的每一句話都是精雕細琢的結晶,而句子結構、語言風格、表現手法等文本特色正是體現在這些細節中。深入挖掘、發現這些細節,讀者會得到意外的收獲。以課文《一夜的工作》為例,文章描述的是的辦公場所,其中有一句“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這句話乍一看平淡無奇,沒有什么可以細究的地方,但正是這句很容易被忽略掉的話就是文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因為它與接下來的“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會讓讀者去遐想“本是宮殿式的房子,怎么會布置得這么簡單?”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關注這一細節,學生一定會在細讀時體會到這簡單的背后作者想要表達的深意。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加強的文本細讀,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閱讀需要咬文嚼字,不能夠囫圇吞棗、一帶而過。因此,教師要從課文的細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積累一些精彩的詞句,通過思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作者:夏浩杰 單位:河北省巨鹿縣王六村校區洪水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