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時間:2022-06-08 03:33:39

導語: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學語文應展開綜合性學習。而展開綜合性學習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教學途徑,就是加強各學科間的融合?!毙W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與思想品德、數學、自然、社會、體育、勞動等學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學科的融合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實現的。那么,怎樣實施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教學呢?

一、注重思想感染

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閱讀教材的內容都富有思想性,語文教師猶如一個播種者,一個耕耘者,應該在兒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閃爍著愛國主義思想光輝的種子,讓它們開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結出豐碩的道德行為之果。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順理成章的,更何況,通用小語教材本身,又編排了那么多內容豐富的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呢!應該說,通過語文教學,滿懷激情地對兒童進行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小學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義不容辭的使命。當學生沉浸于《桂林山水》、《五彩池》的美麗風光時,當學生為《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壯士》的犧牲精神感動時,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將教材深挖一步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學生。

二、教學生積累資料

語文課文中的許多內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邊環境、歷史背景等。課前可以讓學生查閱地理圖冊、歷史教材等資料,了解有關的知識介紹,為學習、理解課文做好準備。如《五彩池》一文中提到五彩池位于四川藏龍山,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對“藏龍山”中“藏”字的讀音產生了疑問,認為應該讀“西藏”的“藏”,理由是四川是藏族聚居的地方,因此藏龍山是取西藏之意。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藏龍山的地理位置、海拔等具體情況,知道藏龍山海拔4300多米,云霧繚繞、深林密布,如同一條巨龍藏于山中,由此得名“藏龍山”。通過這樣的學習,也對后來學習五彩池的形成原因,以及理解五彩池的神奇起到了幫助作用。學習了《蝙蝠與雷達》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道開放題:“人們根據(------)發明了(------)?!蓖ㄟ^這道做不完的題目意在鼓勵學生課外搜集仿生學知識。在這種信息集成式作業完成過程中,學生處于大語文的學習狀態,視野得到了開拓,信息處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讓學生動手實踐

課文中介紹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但抽象的解釋再多,學生卻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時,不妨讓學生做個實驗,將自然學科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如《趙州橋》一文有這樣一個問題:“50多米長的橋面,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那么是什么支著這么長的橋面呢?”這時,我就讓學生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先讓學生準備一張長方形的圖畫紙,用兩個長方形的文具盒作橋墩。再讓學生將圖畫紙平放在橋墩上,然后把橡皮輕輕地放在紙中間。結果只放一小塊,紙就凹陷下去了。接著,把紙握成拱形,嵌入兩個橋墩之間,再將橡皮放在紙橋上面,紙橋卻沒有凹陷,連放橡皮兩三塊照樣也能承受。通過對比,使學生明白拱形橋面比平面形橋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這樣,學生即使不明白力學的原理,也能在實驗中獲得直觀印象,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

四、結合想象畫課文內容

《火燒云》一課,在教學時,先讓學生通過讀書自悟火燒云的綺麗多變,再讓學生拿起彩筆,把這種景色畫出來,從而進一步領會課文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再想一想火燒云還像什么,進行創造想像力的培養。這樣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都得到了發展。《五彩池》一課,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讀書,自己感悟五彩池的形態玲瓏多姿、池水鮮艷多彩,再讓學生拿起彩筆,畫一畫奇異、美麗的五彩池,從而進一步領會課文的內容,體會課文譴詞造句之妙。與此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展開想象,畫一畫五彩池還可能有哪些形狀,池水還會有哪些顏色。這樣,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都得到了發展。

五、讓學生動筆算一算

學習《飛奪瀘定橋》一文時,可以圍繞課文內容,讓學生這樣算一算:紅四團完成任務的時間:從28日早晨到29日早晨,頂多20多個小時。完成的任務:步行240里,搶在援兵的前面,趕到并奪下瀘定橋。紅四團克服的困難:翻山越嶺,擊潰阻敵;顧不上吃飯;晚上下大雨時,還要冒雨前進;準時趕到瀘定橋,奪下這個天險。通過計算比較,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六、讓學生傾心聽一聽

《月光曲》一文敘述貝多芬被熱愛音樂的窮兄妹倆的真情所感動,即興創作了《月光曲》。教學時,可以配合課文的朗讀放《月光曲》音樂的錄音,隨著優美的旋律,讓學生感受貝多芬的內心變化,領悟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這樣,在領悟音樂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思考。

作者:何玲 單位:重慶市萬州區國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