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課程思政教學路徑
時間:2022-12-27 10:42:57
導語: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課程思政教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職院校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充分挖掘自身內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結合的重要舉措。剖析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思政的特色優勢和教學中的困境,從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育人目標和挖掘思政元素、提高教學技術應用能力三個層面,構建應用文寫作課程思政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課程思政;思政元素
1高職應用文寫作融入課程思政的特點
高職應用文寫作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寫作能力以及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等均有著重要作用。
1.1隱性教育的長效優勢
應用文寫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在傳授應用文寫作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具有長效的隱性教育特點。應用文寫作教學不僅考驗著學生個人的文筆、對文章語句的把握、精煉等,還考驗著學生對于數據的搜集、資料的整合以及團隊協作能力,而這恰恰是課程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元素。應用文寫作的教學方式是在練中學,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悄無聲息”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1.2互通互補的紐帶優勢
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專業特色展開教學工作,通過寫作使學生認識到思想道德觀念塑造的重要性,進而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如財務專業中,對國家財政法規變更的看法與積極意義,教師可通過將某一家知名公司作為案例,分析財政法規變更后對其財務工作的影響,與此同時,列舉如偷稅、漏稅、不重視法律法規建設等反面例子,適時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應用文教學中,將各種健康美好的思政理念根植學生心田。
2高職應用文寫作融入課程思政的現實困境
高職應用文寫作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已受到高職院校普遍重視,但在理論和實踐中仍處于探索期,尚未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2.1縱深推動略顯單薄
應用文寫作課程在高職院校里沒有精準的定位,教學地位和課時數被削弱。高職院校教學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專業技能為目標,側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故應用文寫作課程學分設置相對較低,學時數少。教師在教學中為滿足學校要求滲透思政教育,教學過程生硬且牽強附會導致學生疲于應付,同時在有限的學時中,要補充很多與課程相關的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教師很難在課內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
2.2橫向拓寬表現乏力
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師自覺的育人思想、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面臨考驗,部分教師注重知識、寫作技能的傳授,重視課程工具性,忽視課程人文性特點,未能深入挖掘教材背后所蘊含著的思政元素。即使是寫作實踐課,也只是單純地教授寫作技巧,甚至有些教材內容涉及育人內容,也沒深入思考授課知識點與思政內容的融合點,認為育人是思政課的任務,與應用文寫作課程關系不大。
2.3實踐教學趨于僵化
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教育內容與生活相脫離、單向灌輸的教學傾向。由于學生缺乏社會經歷,教師片面認為學生的寫作素養普遍不高,表達能力不強,因而應用文寫作教學程式化、規范化,寫作實踐枯燥,導致教育過程缺乏靈活性,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弱化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3高職應用文寫作融入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思想認知,讓學生充分以應用文、公文的形式表達自身對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以及認知,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應用文寫作水平這一目的,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幫助。
3.1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育人理念
3.1.1整體推進,協同管理高職院校要認真解讀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有關課程思政專題會議精神,根據辦學實際以整體性視野統籌設計課程思政建設整體方案,制定課程思政系列綱領性文件,建立上下貫通、多元參與的長效機制,其中應對應用文寫作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給予足夠重視,細化落實方案,推動應用文寫作課程思政建設落實落地,協調好教師、學生、管理者三方的關系,構建系統性機制,提高學生應用文寫作培養的質量。3.1.2突現目標定位特色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應合理設置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目標中不僅包含應用文寫作能力、寫作技巧的提高,更應注重學生思想素養水平的提升,每一個文種的知識點,都成為學生觀察生活、分析社會和解讀人生的工具。因而,高職院校教師在開展應用文寫作教學時,可將“五育融合”作為育人目標,實行五育并舉,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開展應用文寫作教學時,教師要把握正確的教學觀念,將專業教學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尤其是重視學生的基本功練習以及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
3.2擷取多元元素,構筑課程思政建設體系
3.2.1挖掘專業資源中的思政元素,增強學生職業道德感在應用文寫作中,教師需有效融入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教師在講解應用文寫作技巧以及培養學生應用文寫作規范時,需要秉承不同專業的課程教學理念,并將這些理念充分融合。首先教師應對現實的崗位需求與要求進行全面思考,要優選講授的文種,分析講授文種與專業需求的共性育人元素。例如行政公文寫作教學時,教師要分析該專業中行政公文的需求,要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并認識到例文以及教材中的所列舉的法律法規、政策性條文,教師需要為學生大致講解政策性法規條文的實施意義以及政策性法規是基于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次教師應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與寫作問題進行全盤統籌,將專業的職業素養培育融入應用文寫作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3.2.2嵌入社會熱點中的思政元素,樹立學生文化自信力生活中每天都有新聞時事進行報道,而這些新聞時事中蘊含著眾多的思政元素、價值觀、文化理念等,教師需要充分提取這些理念與元素為學生進行講解,并將這些元素有效融入到教學工作中去,通過選取時事熱點來展開對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以及對學生公文寫作的培訓工作等[4]。比如針對最近的“雙減政策”,教師需要以此作為選題,為學生細致講解國家為何打壓這些教育機構,教育機構的誕生以及該行業的發展對于國家教育資源的分配是否有著一定的破壞,是否會打破教育公平,國家制定并嚴格落實雙減政策對于促進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哪些積極影響。就這些時事熱點來展開思政教育工作,并有效引導學生在寫作時思考國家教育公平、學生全面發展等,且需要注重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如此,其應用文寫作能力以及自身的思想素養水平才可得到全面提升。3.2.3凝煉歷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提升學生思辨能力應用文是人類在歷史進程的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日積月累形成的寫作規范,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傳統習俗、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的規律,并不獨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應用文寫作教學融入中華民族自強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元素,就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自信。如禮儀文書寫作教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教師講解不同場合、不同階層、不同任務的禮儀方式規定,強化文化共識,增進文化認同,形成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和價值認同;如條據寫作教學中以抗日戰爭歷史為切入點,列舉中國共產黨人“小信成則大信立”的立身之本,借百姓財物寫借條,同時信守承諾歸還作為重要事實材料進行教學安排,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而且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并拓展到永遠跟黨走。3.2.4嵌入校園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合力育人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創辦最美宿舍等活動來開展育人工作,班級、社團等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以此來增加學生的見聞,塑造學生的人格,當學生參與了這些活動之后,才會對教學工作及自身思想素養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只有通過多種活動共同育人,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之后,學生才能知曉思政元素育人的作用,對于各類活動、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會有新的感悟,在進行應用文寫作時,才能有新的考慮,且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技巧也才能夠得到顯著提升[5]。
3.3創新教學方法,打造魅力課堂
3.3.1模塊教學法任務模塊教學在高職應用文寫作課堂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其適應學生心理特征,匹配學生基礎,能激發學生興趣,具有學科知識上的綜合性,故創設任務模塊更有利于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應用文寫作具體文種的教學,通過模塊化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構建一個有利于激發學生內在驅動力的模塊框架,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政元素三個緯度進行設計,有機結合并隱形融入思政元素,實現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德育結合的目標,解決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動機不強的問題。3.3.2視頻教學法以“雙減政策”為例,教師在指導學生展開該領域的公文寫作時,需要為學生播放有關各類教育機構盛行的視頻,視頻中要有教育機構教師的職稱、資歷分析,有各類培訓費用的占比,同時要與我國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的發展現狀做比較,分析國家實施雙減政策的必要性,引導學生對雙減政策進行思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6]。3.3.3情景教學法寫作之初,教師創設相應的情景,如生態保護方面的情景,創設人類破壞自然所造成的各類污染問題、資源破壞問題等,讓學生明了做好環境保護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需要明確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應當是怎樣的,引發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思考。3.3.4虛擬仿真教學法教師可參照項目團隊化管理,在班級組建一個虛擬的機構(如公司),工作組織里分配每人具體的職務并負責相應的項目。虛擬機構根據職能分為不同的小組(5~8人)按照項目流程完成相關應用文寫作任務。教師布置相應的任務,比如工作計劃、會議通知、報告、講話稿、總結等,各小組間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見并進一步完善,以此有效完成理論學習,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相融合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還需要依據專業、教學進度等差異,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引入課程思政元素,在提升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同時,健全學生的人格,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
作者:劉偉 單位:福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