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增強學習體驗感

時間:2022-08-11 09:07:59

導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增強學習體驗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增強學習體驗感

摘要:語文是一門語言,也是一門保羅萬象的學科。這就注定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不能僅依靠教師,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初中語文教師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有助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教師經過組織學生進行生活話題討論、創設教學情境、穿插教學問題、開啟小組合作、設計個性化實踐活動等教學探索,找出了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收獲了語文學習的成果,養成了主動出擊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學習體驗感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是為了挖掘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融入到語文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學生的學習局面,促使學生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會獲得更加直觀的學習感受,認識到自己在語文學習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提高學習質量。

一、強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積極作用

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合力產生作用。但是,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表現并不突出,無法超越教師在課堂上的參與頻率,這就使得學生難以真正融入到課堂學習中,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中的位置。教師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可以促使學生思想覺醒,讓學生發現學習體驗語文知識的樂趣,開發學生新的學習技能。學生經過學習體驗,更能加深知識學習的印象,熟悉自己的學習狀態,了解自己學習中出現紕漏的地方,進行有效加強,并為后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感的方法

(一)組織學生圍繞生活話題進行討論,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生活,就像是一面旗幟,指引著學生向前。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煉生活話題,讓學生結合閱讀內容來聯系生活,可以強化學生的生活意識,幫助學生發現語文在生活中的影子,促使學生走進語文課堂,抓住語文學習的脈絡。學生在圍繞生活話題進行討論的時候,會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擁有參與課堂的體驗,集中注意力,攻克語文難關。由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生活話題進行討論,吸引學生參與課堂。例如,在學習《鄧稼先》一課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鄧稼先的故事,培養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讓學生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感謝先輩的辛苦付出。在教學中為學生列舉了我國核武器研制的新聞,介紹了鄧稼先與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之間的故事,讓學生從新聞中了解鄧稼先,感受其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做出的努力。學生了解相關新聞后,對鄧稼先的故事產生了興趣,想要了解他是怎樣在艱苦的歲月中,幫助新中國實現科研突破的。在學生閱讀之后,筆者讓學生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說一說:“假如沒有先輩的努力,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嗎?”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敬佩和感恩之情,形成了生活意識。

(二)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

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僅依靠教師講授,吸收課本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增加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能夠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融入到課件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理解文章意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會獲得視覺和聽覺的沖擊,認識到語文的多面性,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索語文背后的奧秘。由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可以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雪》一課時,筆者為了使學生感受到詩詞中豪邁、磅礴的氣勢,了解詩人是看到怎樣的景象、面臨著怎樣的境遇,能夠寫出這樣的詩詞,豐富學生的學習感受,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北方冬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場景,使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產生與詩人的情感共鳴。學生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了解了冬天下雪時候,祖國山河的壯麗風光,感受到了詩人澎湃的情感。接著,筆者又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介紹了詩人創作詩詞的背景,使學生理解詩人為什么會發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感慨。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了解了詩詞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了詩人的思想,獲得了更為強烈的學習感受。

(三)在課堂中穿插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力量

問題思考,有助于開發學生智力,讓學生抓住自己參與課堂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對語文知識的掌握還存在漏洞,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存在,引導學生繼續探索。學生在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時候,會加深對課文的閱讀程度,找出問題在文中的答案,形成客觀判斷的能力。由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可以在課堂中穿插教學問題,發動學生的思考力量。例如,在學習《變色龍》一課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變色龍的含義,知道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心中的疑惑,培養學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問題:“變色龍有著怎樣獨特的特點?”“作者為什么將文章命名為變色龍?”“課文講述了怎樣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具有怎樣的特點?”“奧楚蔑洛夫為什么要反復改變他的判案結果?”學生帶著問題,走進了課文閱讀,了解到變色龍這一動物善于跟隨環境發生變化,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而課文通過講述奧楚蔑洛夫像變色龍一樣善變、見風使舵的故事,諷刺了像奧楚蔑洛夫一樣的人。學生熟悉了奧楚蔑洛夫隨著狗主人身份的變化,不斷改變態度的經過,理解了課文主旨,找出了問題的答案。學生形成了主動分析的意識,不再畏懼閱讀問題。

(四)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擴大學生的交流溝通范圍

小組合作,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想要借助學生優勢的疊加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啟動小組合作模式,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能夠發揮學生在小組內的優勢,使學生學會互補,避免學生學習出現木桶效應。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會清晰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擁有與人協作的默契。由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可以運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擴大學生的交流溝通范圍。例如,在學習《范進中舉》一課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消極影響,感受范進中舉前后,周圍人發生的變化,促使學生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增加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在教學中綜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并鼓勵學生合作,留意課文中不同的人在面對范進時候的行為、語言發生的變化,揣摩他們的態度,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他們的心理活動。其中一組學生,重點分析了胡屠戶的心理變化,學生先是在組內進行了分工,明確了大家的職責,然后開始了課文閱讀,總結了課文內容。接著,學生圍繞文中對胡屠戶的描寫,分析了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變化的原因,了解了胡屠戶勢利的一面。學生融入胡屠戶的角色,說出了胡屠戶的內心活動。對于合作中出現的爭議問題,學生通過理性分析,解決了成員之間的分歧,營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圍,在交流中找到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

(五)設計個性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熟悉知識并靈活應用

學生是存在差異性的,需要教師為學生創創造展示個性的機會。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應尊重每一名學生,了解學生的特點,結合學生的需要來為學生構建舞臺,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會突出自己的閃光點,了解怎樣使用所學知識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由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可以設計個性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熟悉知識的靈活應用。例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杜甫,知道杜甫的生活經歷,理解杜甫在詩中發出的感慨,全面地認識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了個性化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優勢,挑選自己喜歡的活動,進行實踐。其中選擇詩詞擴寫的學生,在作文中重點描寫了杜甫生活的環境,寫出了杜甫居住茅屋的貧困,接著筆鋒一轉,描繪了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突出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優秀品質。還有選擇詩配畫的學生,利用手中的畫筆,畫出了與詩詞內容相關的連環畫,講述了杜甫在詩詞中所描述的經歷,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在個性化實踐活動中,展示了自己的優勢,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成就感。綜上所述,本文在了解強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積極作用后,找出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體驗感的增強方法,為學生鋪設了學習的康莊大道。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生活話題進行討論,吸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獲得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在課堂中穿插教學問題,發動了學生的思考力量;運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擴大了學生的交流溝通范圍;設計個性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熟悉了知識的靈活應用。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了解了自己在課堂中的作用,知道了語文課堂離不開自己的參與,樹立了責任意識,能夠積極配合教師工作。學生經過語文課堂教學,了解了語文的特點,知道了怎樣運用課堂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了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體驗感,增加了學生參與課堂的幾率,使學生明確了主人翁的意識,喚醒了學生學習自覺性,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參考文獻:

[1]繆新煒.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漢字文化,2019(24):93—94.

[2]林美英.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華夏教師,2019(36):29.

作者:張海燕 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新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