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作品能否入選語文教材分析

時間:2022-09-19 09:51:48

導語:張愛玲作品能否入選語文教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張愛玲作品能否入選語文教材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社會學的調查方法,調查得出“當代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礎上,本文以“文學教育的重要性”、“當代中學生接受心理的變化”等為主要論點,論證了“張愛玲作品能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同時,本文也為張愛玲作品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張愛玲作品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中學生接受心理;張愛玲作品;中學語文教材;文學教育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張愛玲的接受研究一直廣受學界的關注,但受特定時代環境以及張愛玲作品獨特美學風格影響,其作品的接受研究對象似乎一直被限定在“大學生”、“女性讀者”等幾個特定的閱讀群體中,年齡稍低的中學生群體則被相關研究拒之門外。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中學生群體的閱讀心理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閱讀能力也有了較高的提升,中學生逐漸成為張愛玲作品的閱讀群體。另一方面,縱觀全國范圍內的中學教材編寫情況,張愛玲的作品幾乎一致被排除在中學語文教材的大門之外,那么張愛玲作品到底能否被編選入中學語文教材?閱讀張愛玲的作品對提升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否有幫助?要解決這些問題,調查并研究當前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情況就顯得極有必要。

一.調查結果反饋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線上發放問卷的方式,通過“問卷星”網站生成網絡問卷,發放平臺主要是微信、百度貼吧等,發放時間為2019年3月份,主要調查群體為中學師生。此次調查最終收回有效問卷256份,收回中學在讀學生問卷共163份,其中初中生問卷答案74份、高中生問卷答案89份;收回大學在讀以及社會人員問卷答案共93份,包括56份中學教師問卷答案,其中中學語文教師的問卷答案占31份。下面將根據調查反饋的內容對調查結果進行詳細的分析:(一)當代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度。第一,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中學生幾乎都是通過課外的方式接觸到張愛玲的作品,例如課外書籍閱讀、觀看影視劇改編等等,這一部分所占比例為61.33%。由此可知,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途徑多元,但少數來源于課堂。第二,當代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閱讀不僅僅局限于《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大眾耳熟能詳的作品,也有不少的學生表示他們曾看過張愛玲的《花凋》等相對冷門的作品。由此可知,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程度在不斷提高。第三,在所收回的256份調查問卷當中,只有不到30人表示不喜愛張愛玲的作品,其余大部分人對張愛玲的作品表示喜愛,多數中學生覺得張愛玲作品是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由此可知,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喜愛程度在不斷地提升。(二)中學語文教師對當代中學生文學教育的看法。此次調查問卷的附頁還對中學語文教師群體進行了一次問題調查,參與這份調查的中學語文教師總共有31名,以下將對調查數據作進一步詳細的分析:31名教師一致表示當前文學教育的具體實踐情況卻不佳,多數中學語文課堂還是在運用比較模式化的語文教育方式。另外,多數老師還表示“張愛玲作品可以引進中學生的學習課堂”,他們認為“當前學生的審美心理已經有所改變,能夠適當接受張愛玲作品”、“閱讀張愛玲作品,能提升學生審美欣賞能力,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綜上,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當前的文學教學現狀卻是不容樂觀的。隨著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提升,可以適當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一些文學性比較強的作品,例如張愛玲的一些經典作品,以此來豐富當前中學語文教材的多元性,并作為改善當前中學文學教育的基礎工作。

二.調查結果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對調查數據的詳細分析,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幾個疑問:第一,當代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程度為何會有所提升;第二,當前文學教育實踐效果為何會不盡如人意。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將作深入分析:(一)當代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接受程度提升的原因。1.當代中學生“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的擴大“閱讀經驗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在文學閱讀之先及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于個人與社會的復雜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既成的思維指向與觀念結構。讀者這種據以閱讀文本的既定心理圖式,叫作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簡稱期待視野”①。“期待視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者對閱讀作品的選擇以及對閱讀文本的理解,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只有達到了接受美學所說的“視野融合”,才能談得上接受和理解。同時,“讀者的期待視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人而異,因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②。因而,當我們詳細考察當代中學生的閱讀狀況時,可以明顯地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學生接觸到的閱讀資源越來越多,中學生對文本的選擇范圍在擴大、欣賞能力在提升,他們在閱讀當中,更容易去理解一些較為復雜的語言表達以及較為艱深的創作題材。2.當代中學生審美接受心理的發展一方面,學校和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孩子閱讀欣賞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當代中學生對社會文化生活的認知程度高于前代,他們在審美接受心理上的發展趨向成熟,能夠自主地選擇想要閱讀的書籍,也更能夠憑借自身的感知力去理解文本內容。(二)當代中學生的文學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文學教育仍舊很難進行創新型實踐。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文學教育理念與文學教學一直處于一個分離的狀態,《語文教育展望》一書中提到:“在我國,文學理論界、文學批評界遠離語文教學、文學鑒賞教學的研究”、“我國傳統文論,誠如劉衍文所言‘由鑒賞始,以鑒賞終’,但始終沒有轉化為教學論……在現代,文學研究也始終沒能有力地介入語文教學、文學鑒賞教學”③;另一方面,當前中學語文教學多是應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便是有少數的實踐性文學教學課堂,由于教師們缺乏相關經驗,教學過程也往往難以開展。再者,當前的語文教材編排不合理、教育界所存在的應試壓力等等因素也都是當代中學生文學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三.張愛玲作品能否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基于以上對調查結果的詳細分析,筆者認為張愛玲的作品能夠入選當前的中學語文教材。以下筆者將會分四個部分進行具體的論述,主要包括:中學文學教育的重要性、我國目前文學教育的缺陷、中學生賞析張愛玲作品的益處、當代中學生審美接受能力的提升。(一)文學教育及其重要性。文學教育對中學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主要的功能有:思想教育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審美愉悅功能、語言習得功能、思維培育功能等等④。因此,在中學語文教育當中加大文學教育的力度是極有必要的,開展文學教育首先就必須選擇品質優良的文學作品進入中學語文教材。(二)我國目前文學教育的缺陷。盡管近年來文學教育一直備受教育界重視,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對中學生的文學教育進行改革是有必要的,而改革必須從最基本的文本入手———中學語文教材必須甄選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文學文本,以供文學教育實踐使用。那么選擇什么樣的文本作為教學材料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出文學教育的效用呢?歌德曾言:“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⑤選取中學語文教材的文本也應當如此。筆者認為,張愛玲的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學性,適宜作為中學文學教育之素材。(三)中學生賞析張愛玲作品的益處。一方面,張愛玲作品的文字運用具有高超的技巧,兼具中西方小說寫作技藝,例如:暗喻、聯想、蒙太奇、意識流、比喻、環境描寫等,如果教學方法運用得當,中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文學教育不僅僅是所謂的創作技法教學,其中也包含著對學生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在語文教材當中選入包含不同審美價值的文本。張愛玲作品往往包含著以特殊的歷史時代為背景的獨特審美情感和美學價值,在閱讀過程中,能拓展中學生的審美感受范圍。(四)中學生審美接受能力的提升。當代中學生自身的文學審美接受能力的提升,是“張愛玲作品可以入選中學生語文教材”的最重要的主觀條件:一方面,當代中學生的“閱讀經驗期待視野”不斷擴大,這有利于他們去理解比較深刻的文學內容。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教育質量的逐步提高,中學生的審美接受心理也在相應地逐步成熟,這使得他們可以較好地去體會張愛玲作品中的深層含義。綜上,筆者認為張愛玲的作品是可以選入中學生語文教材的。那么,對于如何選取張愛玲作品進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及如何具體開展相關的文學鑒賞課程,筆者將在下面這一部分提出相關的建議。

四.建議

(一)選取張愛玲作品進入中學語文教材的原則與策略。第一,必須要根據中學生的審美接受能力來選取張愛玲作品。第二,必須要選取張愛玲的經典之作,所選取的張愛玲作品必須能體現張愛玲思想與文學的精華,要具有較強的文學審美價值。第三,必須要根據學校教學的特點來選取張愛玲作品。第四,必須要根據初中生與高中生不同的審美接受能力,合理地選取張愛玲作品進入教材。(二)張愛玲作品的課堂教學。1.張愛玲作品的鑒賞教學方法(1)營造審美心境張愛玲的作品具有比較特殊的時代歷史背景,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重事先營造學生們的審美心境,讓學生們在一定的審美情景中去體會特定的時代風貌。審美心境營造方法多種多樣,如對文章背景進行介紹、用音樂和視頻引導學生進入相關情境等等。(2)開展文學基礎教育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語言文字教育、朗讀教學、理論指導、寫作實踐指導。第一,張愛玲作品包含許多華麗艱深的語詞,教師在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前必須要進行基礎的語詞教學。第二,張愛玲作品包含生動優美的景物描寫、含蓄深刻的人物對話等。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運用朗讀教學法,讓學生采用多種朗讀方式來體悟作品創作的精妙之處。第三,張愛玲作品打破傳統創作形式,將西方現代派小說的創作方法融入其中,例如意識流、象征、蒙太奇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這些手法難免感到生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理論指導。第四,教師在指導學生賞析張愛玲作品的同時,更要注重在潛移默化當中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3)教學方式多元化張愛玲作品極富戲劇張力,經常被改編成劇本、拍攝成影視作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影視資源,并根據張愛玲作品的“戲劇化”特點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影視觀看、戲劇表演等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張愛玲作品的教學情境。2.張愛玲作品的教學實例以上簡單講述了一些張愛玲作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運用的方法,為了進一步證明張愛玲作品有其獨特的文學教育價值和教育實踐的實際可操作性,下面筆者將以《金鎖記》的片段節選為例展開文本教學分析:七巧雖是笑吟吟的,嘴里發干,上嘴唇黏在牙仁上,放不下來。她端起蓋碗來吸了一口茶,舐了舐嘴唇,突然把臉一沉,跳起身來,將手里的扇子向季澤頭上滴溜溜擲過去……季澤走了。丫頭老媽子也給七巧罵跑了。酸梅湯沿著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真長,這寂寂的一剎那……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她的愛給了她無窮的痛苦……她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還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她到了窗前……季澤正在弄堂里望外走,長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鉆進他的紡綢褂里去,哪兒都鉆到了,飄飄拍著翅子⑥。(節選自張愛玲《金鎖記》)上面節選的片段通過動作描寫、場景刻畫等一系列細節描寫或直接表現或間接暗示出曹七巧的內心活動,其中包含的高超的小說創作技藝,是極佳的文學教學素材。針對具體文本,筆者將給出相應的教學賞析意見:(1)揣摩細膩的人物動作描寫選文開頭對曹七巧一系列精準的動作描寫可以作為賞析重點,教師應指導學生圈出重點語詞“黏”、“端”、“舐”、“沉”、“跳”、“擲”等,讓學生悉心揣摩這幾個動作詞語的運用。(2)學習出色的修辭方法此段中包含眾多精妙的小說修辭方法,均可作為教學材料,此處舉一例:“酸梅湯沿著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的夜漏──一滴,一滴……”在這里,張愛玲將細微的動作進行了放大、放緩處理,以精確的比喻道出人物內心的死寂、哀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分析這樣的比喻句,體會其妙處。(3)展開豐富的聯想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悉心揣摩選文中人物的對話,借助中學生審美想象具有豐富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去想象人物對話背后的深層心理活動。(4)體會精彩的心理分析在選段中,張愛玲巧妙地運用了西方小說心理分析的方法對曹七巧的內心活動進行了直白的展露,連用多個問句表現七巧內心的掙扎與不甘。教師在此處,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樣處理的好處。通過對《金鎖記》選文的文本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張愛玲作品不僅極富獨特的文學魅力,同時也包含了中學語文教育當中不可缺少的眾多教學要素。這些內容不僅在理論上適宜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而且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五.總結

本文以“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程度”為切入口,對當代中學生群體作了一次相關的調查。通過調查,可以看到當代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程度是有所提升的,結合這樣的實際情況,并依據相關的研究與資料,筆者首先提出“張愛玲作品能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這一觀點,其次進行了詳細的論證,最后為張愛玲作品入選中學語文教材提出了一些實用的意見。我們必須看到,中學語文教材的選編、教學課堂的改革是影響整個中學語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兩部分內容,這些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去努力的。

作者:婁佳施 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