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審美意識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4 05:30:00

導語:語文審美意識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審美意識教學論文

審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育。它反映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就是要求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啟發學生并使學生具有發現美的意識,促成學生自覺的愛美意識,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興趣。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主要體現在揭示教學內容的內在美,教學設計的情境美,教師的語言美、教態美,師生情感融合、共鳴美等。

語文教學內容中包含著生動豐富的文字美,變化有致的結構美,尤其蘊涵著動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中,在閱讀教學中,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審美素養。下面,我談談自己是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審美意識的。

一、品詞析句,分析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鑒賞美。

“濃縮的往往都是精華”,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品味好詞語、分析句式、句意中去發現美、品體美,鑒賞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對日出過程的描寫,對不同情況下,太陽的形狀、光亮、色彩、動態及周圍事物的狀態描寫都十分準確、生動、傳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出景物的個性。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開描寫。把日出的過程寫得細,儀態萬象。語言生動、形象。運用比喻、擬人、借代、映襯等多種修辭手法。詞語選擇運用都十分恰當,耐人尋味。無限情態盡在眼前。通過閱讀欣賞,品詞析句,引導學生了解自然所表現出令人贊嘆的美,繼而使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得到升華。

二、模擬現場,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教學時,模擬現場,或者親臨現場,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掌握語言藝術、領會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觀潮》一課可以通過播放錢江潮的電視錄像,把錢塘江大潮來時那洶涌澎湃、氣壯山河的宏偉氣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形象地理解課文,進而領悟大自然的奧秘與力量。如在《圓明園的毀滅》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概括地介紹圓明園的總體面貌,通過圓明園四十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感受圓明園的美,通過安排英法聯軍犯下滔天罪行的視頻信息和圓明園的斷壁殘垣的記實圖片,讓學生在一種至美到至惡的情景中產生強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種極度激昂悲憤的情緒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轉化為積極向上的情感追求。

三、感情朗讀,帶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應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過朗讀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例如:朗讀《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著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學生可以閉目遐想,自己腦海中所呈現出“美麗草原”的景象。又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通過模仿讀,讓學生有真切的體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使聽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師要重視范讀,范讀飽含著濃縮了的個人體會和獨特感受,它可以把課文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修辭手段,感人的描寫抒情、優美的韻律節奏充分表現出來,給學生以具體的啟迪。不但輔助了講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剖析形象,駕馭情境,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一個感人的形象,可以激發起千百萬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個丑惡的形象,能讓千百萬人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形象越鮮明,對學生思想影響就越強烈、越深刻。學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誘發情感的產生,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老師要在言傳身教中時刻把握科學的審美標準,引導學生理解美的實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分辨美與丑、判斷善與惡、識別真與偽,陶冶兒童的情操,進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圖片時,分析品味神態的剛毅、動作的果斷、目光的堅毅、話語的激昂,體現了一位杰出的戰斗英雄,誓死衛國的光輝形象。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剖析,喚起學生愛國報國的美好愿望,也使學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田忌賽馬》,故事簡單,但孫臏、田忌、齊威王三人形象生動鮮明,栩栩如生,而同樣的馬給不同人物運用對比中產生不同的結果,其中蘊涵著深深的做人哲理。因此,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層,尤其是人物的內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實質,往往是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教師必須啟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美。

五、啟發想象,再現情境,訓練學生表達美、創造美。

審美教育不僅要求我們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同時還要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例如學習《火燒云》一課時,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和感情朗讀,了解了火燒云顏色美,樣子多,變化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你還看到了什么顏色,什么樣子的火燒云?它是怎么變化的?學生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結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從模仿到創造,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通過想象,再現情境,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優秀的語文教師是在樂趣中教學的,靠潛移默化的訓導能力,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學生,以情動人,理在其中。

在語文教學中,抓住審美教育這一課題,要從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進一步閱讀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識、發展語言,從而升華美的情感,培養美的想象,激發美的發現。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是以美的語言表達蘊涵著美的故事,每一篇教材中都應該可以挖掘到各種審美因素。文中的例子僅是滄海一粟,而所歸結的方法也是膚淺的。并且“教無定法”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不過,我覺得當語文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學設計的情境要美化,圖形要美化,音樂要美化,板書要美化,更關鍵的是教師語言要美化。老師的教學語言非常柔和、鮮明、親切,語言中滲透著對孩子們的愛,使人聽了有一種美感。當語文教師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要幫助學生積累詞匯,不斷地豐富學生的詞匯,并根據課程內容安排有計劃地教給他們一定的句式和修辭手法,讓學生掌握“美”的一些基本技能。當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滲透。審美活動是以情感為核心的,沒有情感的審美活動是不存在的。教育要從誘發學生的情感入手,以“境中之情”去撥動學生的“胸中之情”。教師總是要滿腔熱情地去激發學生的審美之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之美去打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