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語感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4 05:37:00
導語:語文課堂語感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柳斌同志在《21世紀中小學語文教育座談會》上指出:“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師對詞法、語法、章法的講解講出來,也不能依靠教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分析出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實現。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講解分析課,那是不成功的語文課?!闭Z文教學應該摒棄繁瑣分析,注重感悟。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和鼓勵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我們平時教學強調的僅僅是語文分析能力、語法邏輯能力、綜合判斷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即是重理解輕積累,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忽視自悟自得——語感的培養。因此,語文教學改革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而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根據學生已有的語感水平和兒童的認知規律,教學時,我們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注重了語感的培養,采取了自悟語感——導悟語感——遷移表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語感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悟語感
教師憑借學生已有語感水平,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課文內容,自悟自得。
兒童對于課文中的信息,在記憶貯存中找到與它相似的信息組塊以后,進行匹配與識別,從而理解了這部分內容,這種匹配與識別就是憑借語感進行的。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象與聯想,將課文中的文字符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
例如:我們在教學《小貓種魚》這篇課文時,注重讓學生自己去自悟語感。在初讀課文階段,教師通過有感情地范讀課文和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初步領悟課文的大概內容:農民春種秋收,春種一粒種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糧食。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為小貓最愛吃魚,它也想收到很多魚,于是就去種魚。在悟讀階段,讓學生抓住關鍵性的問題聯系上下文來感悟。首先讓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如有的學生提出:小貓能不能收到魚?為什么?他錯在哪里?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再進行討論。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象和聯想,從而得到結論:魚種在地里會爛掉,小貓是收不到魚的。魚兒離不開水,魚的生活環境與莊稼不同。違背了客觀規律是會做傻事的。從而讓學生悟出小貓從農民種玉米、種花生收獲很多而得出無論種什么都會有收獲的推理方法是錯誤的。
(二)導悟語感
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課文,學生感到較新奇、陌生的內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實物形象、動作形象和言語形象的刺激,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左右腦協同運用,處理并儲存信息,利用直覺形象思維的幫助去感悟課文內容。在輸出信息的過程中必須借助語感進行情景表述,憑借語感進行修正。在內化的同時,遷移運用語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
例如:我們在教學第五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由于小興安嶺在祖國的東北方,我們幾乎無一人到過那里,因此,學生對于小興安嶺的美麗難于理解。我們在教學時,主要借助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再現小興安嶺如詩如畫的風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觀的映象。我們先讓學生聽配樂錄音,初步感知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教師利用音像資料,讓學生結合畫面去讀課文,在頭腦中形成直觀的畫面。在教學“春天”一段時,先讓學生通過看畫面讀課文,知道這段描寫了樹木、積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讀課文階段,讓學生抓住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進行精讀感悟。例如:樹木長出新枝綠葉,寫出小鹿可愛姿態的擬人句,原木像艦隊在前進的比喻句……學生在感悟出小興安嶺春天生機勃勃的自然美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語氣去誦讀。夏、秋、冬三部分內容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感悟。
(三)遷移表達
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在二年級教學時,我們除了對學生進行一些說話、寫話訓練以外,還設計了一些創設情境交談、猜謎語、講故事、編演課本劇等,讓學生在應用中不斷提高語言感知力。
在三年級教學時,除了讓學生間周一次作文以外,我們還設計了一系列創設情境談話、圍繞一個主題演講辯論、編演課本劇、答記者問、講故事、演短劇等多種多樣的訓練形式。作文時,要求學生能憑語感自行修改。
例如:在口語訓練方面,在教學二年級時,針對班上一些學生迷戀電視節目,而把學習拋在腦后的實際情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了一次辯論會,讓學生各抒己見。辯論會的中心議題是:“看電視會不會影響學習。”正反方辯論,最后得出結論。
正方:適當看電視對學生有益處,如看一些有益的“少兒節目”和“動物世界”等,可以增長一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生活方面的知識。
反方:長時間看電視耽誤學習、浪費時間,而且影響健康。最后統一認識:適時適量看一些有益的電視節目,不僅不會影響學習,而且可以學到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在書面寫作訓練方面,我們在教學了《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以后,安排了寫景作文,讓學生把最近到公園或郊外游玩觀察到的美麗景色按順序寫下來。讓學生憑借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去寫作文,寫后憑借語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學生在參觀完我們費縣的奇石園后寫到:“我們費縣的奇石園真是美麗極了,一塊塊石頭千姿百態:有的像長頸鹿,在翹首遙望;有的像雄雞,在引頸高歌;有的像頑皮的孩子,張開雙臂笑迎來賓;還有的如同猛虎下山……”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奇石園中那千姿百態的奇石描寫得真可謂惟妙惟肖。
- 上一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交流材料
- 下一篇: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