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文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7 05:02:00
導語:漢語文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
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國家教委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國際漢語文教育研討會”于1997年10月21~24日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漢語文教育專家、學者120余人出席了會議,提交論文、研究資料108篇。在開幕式上,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會講話,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劉國正致開幕辭,課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長王宏志、北師大副校長王英杰到會致辭。與會代表反映,在新世紀的大門即將開啟之前,海內外專家聚集在漢語文教育的故鄉,交流經驗,探討漢語文教學走過和走向的路,具有重大意義。
一、與會代表認為,“百年漢語文教學經歷創立、奠基、改革與發展的過程”,譜寫了漢語文教育史上光輝的篇章。浙江教育學院張傳宗說,“語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本世紀初,到現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前一階段從清末到全國解放前。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學務綱要》開始對中國文學提出要求;1912年民國政府根據《壬子學制》頒布《中學校令》,規定在中學設立國文科;1931年以后公布的課程標準規定,課本由清末全選文言文轉變到“五四”文言文和語體文兼選,以后又發展成以語體文為主;1946年出版的陜甘寧邊區教育廳編《中等國文》,強調“國文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對于漢語漢文的基本規律與主要用途的掌握”。這階段的國文教學,開始確定了國文科作為中等教育一門基礎學科的地位,是整個語文教學創立和奠基的時期。
與會代表認為,建國以后國文科改為語文科,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作了多次探索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956年實行文學和漢語分科教學;1961年第一次提出語文教學具有三方面任務:提高語文水平、提高思想和豐富文化知識;1963年新編語文教材,第一次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工具”,并將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惟一任務來提,對以后語文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影響深遠。中央教科所章熊說,“十年浩劫”之后,語文教師迸發出極大積極性,因此,在80年代初曾出現過一個教法探索的輝煌時期。這次探索沿著啟發式的思路,尋求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地主動得到發展”的途徑。實踐的結果,一個響亮的口號出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為此,又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縱深的探索:在教與學的關系方面——提倡自學,把教師的作用命名為“導讀”;在語文課與母語環境關系方面——提出“大語文教育”的主張;在教材編寫方面——力求在課文中體現“訓練”的軌跡。這次探索使中國大陸語文教學在教學法方面的成就居華語地區的領先地位。人民教育出版社顧振彪說,幾十年來,我國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階段”(記敘——說明——議論)“兩循環”(初中——高中)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它的優點,但并非是最佳的。從現行新編的各套教材看,大都已跳出這一框框,構成了以能力訓練為主線。
與會代表認為,百年語文教學,從國文科到語文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革,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諸多方面積累了可貴的經驗。成績是巨大的,但也存在問題。主要是語文學科理論尚待進一步研究,語文教學效率還不夠理想,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與會代表認為,處于世紀之交的漢語文教育需要進行世紀跨度的思考,確立漢語文教育民族化與科學化的方向。吉林教育學院王鵬偉說,我們把這種思考稱之為“世紀跨度的思考”,而不是“跨世紀的思考”,意在表明這種思考不僅包涵著對漢語文教育現狀的思辨和對漢語文教育發展的前瞻,而且首先包涵著對漢語文教育傳統的回顧。漢語文教育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完備的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認真清理這筆遺產,將為我們確認世紀之交的漢語教育方向提供歷史參照。北京教育學院蘇立康說,漢字教學在中國語文教學的歷史中有著成功的經驗。特別應當提及的是《三字經》,全書400多個三字結構,幾乎包羅了全部最基本的語素組合方式和最基本的語法結構,可以認識1000多個漢字,可以學習漢語法和其他許多新的知識,并且為學生日后閱讀其他讀物奠定了基礎,這本啟蒙教材是傳統語文入門教學的經驗結晶,它符合漢語言的特點,應該很好汲取。武漢六中特級教師洪鎮濤說,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實踐。而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積累——運用,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條正確途徑。傳統經驗告訴我們,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而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所負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號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等綜合性的感知和領會,它反映了學習語言的規律。臺灣屏東師院余崇生在《論文章結構與表達技巧》一文中指出,想寫好一篇文章,平時的確需要博覽群書,吸收儲備,觀摩名家的作品及不斷練習,方能熟悉表達技巧。他稱這種修養、儲備是一種“養氣”,而傳統的多讀多寫正是實施這種“養氣”的有效方法。
與會代表認為漢語文教育回歸并非意味著“復古”,而是哲學意義上的返璞歸真。王鵬偉說,沒有“五四”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化的發展就不可能掙脫封建思想的桎梏;同理,沒有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就不可能抵御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一個世紀以來的漢語文教育變革告訴我們:漢語文教育要重新獲得生機,就必須正本清源,恢復漢語文教育的本色,從背離傳統的道路上走向回歸,在漢語文教育傳統的基石上重新構建21世紀漢語文教育框架。處于世紀之交的漢語文教育改革,沒有俯視古今的高度,就不可能面向未來,沒有縱觀中外的視野也不可能面向世界。回歸傳統并非意味著“復古”,也并非意味著“排外”,而是哲學意義上的更新升華。章熊說,“傳統”像無休止的長河,它滔滔不絕,一路容納百川,上古的經驗可以納入“傳統”,中古的經驗可以納入“傳統”,近代的經驗同樣也可以納入“傳統”。它們之間一脈相承,而面目卻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就是社會條件發生了變化。“返璞歸真”,它不是一種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螺旋式的深化。傳統的精髓應該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漢語的特點。
三、與會代表認為,在迎接新世紀到來的時候,世界各國都把制定教育發展戰略放在首要地位,而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更強的新一代人無不成為教育發展戰略的核心問題。因此,改革漢語文教育使之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對提高人的素質的要求,也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首都師范大學陳金明說,現代人的素質是一個綜合體,而語言水平的高低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為提高新一代的素質服務,首要的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讀一篇課文先要看懂用于表現思想內容的語言文字;寫一篇文章,更是要用語言文字把想說的意思表達清楚;聽與說也是憑借語言文字而實現其交際的目的。時下,語文教學脫離語言而架空講析的現象比比皆是,它不利于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因而也就談不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素質。臺灣師范大學陳品卿等人指出,素質教育將學生學習活動看作是主動獲取、發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灌輸的過程。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積極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語文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教師應該站在輔導地位。在自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天津市教學研究室伊道恩說,素質教育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表現在先天遺傳素質上,而且表現在其身心成長與智力發展水平上。因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方向、發展速度及至最終達到的發展水平是不會相同的。漢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正視這種差異性,堅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馬來西亞林國安說,特長是學生發展過程中顯現出來的某些突出才能,它是個性充分發展的體現。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趨勢,華文教育可利用本身的特點和優勢,創設時空條件,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達到“全面發展有特長,知能并舉有個性”的目標。香港大學高寶玉說,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給予不同難度的作業,可以采取分組教學模式。
與會代表認為,語文素質教育還必須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許多人指出,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我們面對的不僅是新技術革命的挑戰,而且還有道德危機的挑戰,而且還有道德危機的挑戰。因此,當前忽視德育的傾向就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視。人民教育出版社顧之川說,過去曾有那么一個時期,語文教學中硬塞進大量政治教育的內容,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這當然失之偏頗,為了撥亂反正,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語文教學又被引向另一個極端,即重視語言文字知識的傳授和運用祖國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語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把學習語言和用課文進行有效的德育完全對立起來,這是必須改變的。臺灣屏東師院劉明宗說,臺灣國語科新課程的教育目標,第一條就提出:培養勤勞務實、負責守法的品德及愛家、愛鄉、愛世界的情操。屏東師院黃瑞芝說,當前教育的改革,已由學什么轉向怎樣學;由理論基礎的灌輸走向生活實際的解決。目前語文教育重點,應在于統整情意的理念,發揚美樂一致的人生觀。馬來西亞林國安說,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優秀的科學文化涵養,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質,是21世紀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華文教育可以科學地選好語文訓練的結合點,使學生在語文訓練中同時接受德、智、美的教育。
四、與會代表認為,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全球掀起了“漢語熱”,并在漢語文教學與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席顏長城、行政主任黃端銘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力突飛猛進,舉世矚目,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學習漢語已不只是中國人的事了。加拿大華裔語言文化中心課程總監朱婉瑤說,該中心過去20年,在北美從事推行華文教育工作,曾舉辦了七屆加拿大全國華文教育會議,其目標是尋求更有效的中國語文教材、教學法,尤其是尋求21世紀漢語電化教育的創新資料。在研討會上,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郭蓮華介紹了“漢字部件分色教學法”,她說,這種方法能直接分析形聲字的結構,使形音義的教學更完善,且證實“形聲”造字法的靈活性與科學性。馬來西亞大學黃碧云說,漢語的“詞”由造字之初的單音詞發展到近代的復合詞,是為了配合社會運用的需求。復合詞不但能令使用者更快速地表情達意和獲取信息,同時也豐富了漢語的修辭內容。如果常把同義詞羅列出來,讓學生搭成復詞群,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構詞和用詞的理解。日本龍谷大學陳謙臣說,日本母語里的“漢字”“漢語”,是學漢語的有利條件,但有時反而會受它們的干擾,引起誤會。原因是一批中國簡體字和部分日本常用漢字的字體差異較大,這是日本人學漢語時必須注意的。香港城市大學鄭定歐說,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在編寫教材時,應遵循這樣幾點:1.本土化,指的是教材內容須體現本土特色和風土人情;2.實用化,指的是時代性和功能性,要摒棄陳舊的傳統和狹隘的文化灌輸;3.標準化,指的是注釋及練習等項目須向公認的教學及測試看齊;4.階梯化,指的是須重視接受者的接受度和重復率。美國華文教育工作者王蒞文說,教學實踐表明,將課文編成話劇片斷,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提高漢語教學效率。日本國立京都教育大學青木五郎在“日本國語教材與中國文言文教育比較”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 上一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質論文
- 下一篇:列寧黨報思想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