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比喻句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04:41:00
導語:初冬比喻句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
《初冬》是小學語文新編教材第三冊中一篇文質兼美的講讀課文。作者恰當運用了對比、比喻、重疊詞等手法,描繪了霧中和霧散后景物的不同特征。教學中我是這樣考慮的:
一、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深化詞語的理解既能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精妙,又有助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以下列舉幾種理解詞語的方法:
1.結合學生實際。在理解“白茫?!币辉~前,先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濃霧彌漫時的景象,根據學生回答小結:像這樣一眼望不到邊的白就叫“白茫?!?。然后啟發學生想象生活中還有哪些景象可以用“白茫?!眮硇稳荨_@樣從生活中抽象出詞義再回到生活中具體運用,進一步建立了詞語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
2.聯系上下文。文中描寫霧中和霧后的太陽光,分別用了“發出”和“射”兩個動詞。讓學生在文中尋找這兩個詞各出現在什么時候,在與課文的聯系中使之明白用“發出”是因為太陽被大霧遮蓋,光線弱,而“射”則強調出霧散日出后光線很強。
3.運用比較。教學“遠處的塔、小山都望不見了,近處的田野、樹林也看不清了”這句時,教師提問:為什么句中一個用“望”一個用“看”?這兩個詞在句中能交換嗎?使學生在比較中理解兩詞的細微差別。4.利用直觀。
理解“光芒”一詞,教師畫一輪光芒萬丈的太陽,就形象地突出了“光芒”是指向·四·面·放·射·的·強·烈的光線。與前文“淡淡的光”相呼應,強調出霧散后太陽的變化。
二、教給多種方法,深化理解比喻句課文分別在前、中、后三處運用了比喻句。而比喻句對二年級學生來說還只是一知半解。我以此為突破口,由扶到放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深入理解比喻這一寫作手法。文中首先出現的比喻句是:“近處的田野、樹林像隔著一層紗,模模糊糊看不清?!苯虒W步驟如下:
1.聯系第一段思考:在這個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2.為什么把霧比作紗?它們在哪些方面相同?出示白紗演示。(紗和霧都是白色的;透過紗和霧看景物都有朦朧感;紗質地輕軟,霧很飄渺,給人的感覺相似。)
3.你覺得用上這個比喻好嗎?為什么?(這個比喻讓我們一下子就想出了霧的顏色和在霧中的感覺,言簡而意豐。)
4.指導朗讀?!耙粚蛹啞弊x輕一些,“模模糊糊”要讀得重一些、慢一些,顯出在霧中努力張望的樣子。把以上學法總結為四步曲:①找一找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②比一比它們哪些方面相同。③說一說這樣比喻好在哪里。④練習有感情地讀一讀。
第二句:“太陽像個紅球,發出淡淡的光,一點兒也不耀眼?!辈扇W生自學一步,教師小結一步的方式。在第一步的交流中引導學生比較,為什么不把太陽比作火球?幫助他們抓住霧中這一特點,體會作者比喻的準確。
第三句:“柿子樹上掛了許多大柿子,好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放手讓學生互相討論,教師僅在難點處加以點撥,如學生明白了柿子與紅燈籠在顏色、形狀上相似,還要引導他們注意柿子與燈籠所處的位置。
另外,本體“·許·多大柿子”和喻體“·一·個·一·個紅燈籠”兩者間還存在著數量的對應。此外,在學科活動中還應把這一知識點用游戲形式加以延伸。由教師提供圖片,以找朋友的形式連起本體、喻體說一句話。通過比喻句辨析,了解本體和喻體既要相似,又不能是同一類事物等方法。這樣通過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比喻句的教學真正落實到位。
- 上一篇:語文學法指導研究論文
- 下一篇:語文標點符號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