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思維創造性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12:52:00

導語:語文思維創造性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思維創造性管理論文

未來社會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將是創造力的競爭,誰的創造力強,誰將走在前列。從這個意義上說,實施創造教育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而創造力的核心就是創造性思維。所謂“創造性思維”,就是對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創造性思維具有多種層次。對于學生來說,不能要求他們所進行的創造性思維,能夠對社會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不能要求他們所進行地的創造性思維,在生產或生活方面必須具有實際意義;只要他們所進行的思考,對他本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這就可以了。因為要求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只是一種訓練,是為他將來具有高層次的創造性思維打基礎的。

怎樣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呢?

(一)多向思維訓練

所謂“多向思維訓練”,就是訓練學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徑地思考問題,尋求對一個問題的多種正確認識,尋求解決一個問題的多種正確方法。進行多向思維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短時間內產生多種正確思路的能力。進行此種訓練,不能滿足于已經找到了正確的答案,而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尋求新的正確答案,直到想盡為止。

例如,在《白楊禮贊》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用“無邊無垠”做口頭造句。其要求是:請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運用“無邊無垠”造句,把該詞語用于可能想到的各種事物,而且造句的內容不得重復。根據教師的要求,學生相繼發言如下:

(1)我渴望見到黃土高原上那無邊無垠的麥浪。

(2)見到那無邊無垠的大海,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3)在無邊無垠的大草原上,汽車可以隨意馳騁,不用擔心超速違章,也沒有紅綠燈。

(4)看那蔚藍的無邊無垠的天空,有幾朵白云在飄蕩,它載著我的理想,載著我的希望。

(5)在無邊無垠的大沙漠上,有一隊駱駝在行進。

(6)知識的海洋無邊無垠,我們應該勇于探索,勇于追求。

(7)陳景潤在無邊無垠的數學海洋里遨游。

(8)紅軍在無邊無垠的草地上艱難地行進。

(9)無邊無垠的宇宙,等待著我們去揭開它的全部奧秘。

(10)他坐在飛機上俯視無邊無垠的大地,臉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11)一個分子雖然極其微小,但對于原子核來說,卻是個無邊無垠的世界。

(12)我們的祖先曾經生活在無邊無垠的原始大森林里。

(13)1976年4月5日,無邊無垠的白色花圈的海洋,涌向了天安廣場,花圈下面,是一張張嚴肅的面孔。

(14)一個人的想像是無邊無垠的,在某種意義上,它比勤奮更為重要。

(15)在那暗無天日的舊社會,受盡煎熬的窮苦人感到,人生漫漫,無邊無垠,哪里是邊際?哪里是盡頭?

(16)中國人民能夠推翻一個舊世界,也能夠創建一個新世界,它的力量可以沖破云天,通達地墁,無邊無垠。

(17)貪婪的欲望就像一座無邊無垠的地獄,你一旦陷進去,就會把你毀滅。

(18)張海迪的身體殘廢了,也許你會說她陷入了無邊無垠的痛苦的深淵,然而她的意志并沒有垮,她在為人民、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也跨進了無邊無垠的歡樂的海洋。

上述造句,盡管有的還需要推敲,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的思路已經打開,因而有的造句的內容是具有一定創造性的。

(二)變向思維訓練

變向思維訓練,就是訓練學生變方向、變角度、變途徑地思考問題,改變習慣思路,擺脫思維常規,尋求超凡脫俗的認識。變向思維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擺脫思維定勢影響的能力。進行此種訓練,其關鍵是引導學生跳出通常的思考范圍,改變通常的思維方式,重在求“變”。

例如,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用“敷衍了事”做口頭造句。當學生采取否定說法做了幾個口頭造句之后,教師對學生說:“遇到像‘敷衍了事’這樣的貶義詞,大家采取否定的說法,這是正確的。但是,這是通常的說法、習慣性的說法。大家能不能把思路進一步打開,跳出原有的思考習慣的范圍,采取肯定的說法,繼續用‘敷衍了事’造句呢?所謂肯定的說法,那就是造句內容應該體現出‘敷衍了事’是正確的,是值得稱頌的。大家想想看,能不能造出這樣的句子呢?”

在教師的啟發下,幾名學生都說出了符合要求的句子。其中一個是:

抗日戰爭時期,某些敵占區的偽村長,其實是抗日干部,是共產黨員。他們借助偽村長這塊“金字招牌”,和敵人巧妙周旋。凡是日本鬼子交給他們的差使,他們都盡量地搪塞,應付,敷衍了事,而又不露馬腳,不讓敵人抓到把柄。他們用這種辦法,給老百姓辦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這個造句告訴人們,當思維沖破習慣范圍,超越常規限度的時候,創造性的成果就隨之而生了。

(三)新向思維訓練

訓練學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徑思考問題,棄舊圖新,超越已知,尋求首創性的認識,這便是新向思維訓練。其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種訓練重在求“新”,要設法使學生自己開辟思維的新角度、新途徑,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

例如,《松樹的風格》一文的教學,當教師指導學生讀懂了全文之后,告訴學生:本文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別的因素之外,還在于作者刻意求新。作者沒有重復前人贊美松樹的種種觀點,而是選取了一個新角度,即所松樹的品質和共產主義風格聯系起了。正是這種首創,使本文大放異彩。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學習本文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學習作者這種刻意求新、勇于首創的精神和做法。請大家開動腦筋,能不能以‘青松贊’為題,做一篇既與前人對松樹的贊美不同,又與本文作者對松樹的贊美不同,新穎而獨具特色的口頭作文呢?”

學生經過短暫的思考,做了幾篇口頭作文。其中一篇是這樣說的:

桃李絢爛多彩,楊柳婀娜多姿,菊花賞心悅目。在那春風拂面的時節,松樹不和桃李爭春;在那草木繁茂的夏日,松樹不和楊柳爭夏;在那金風送爽的秋天,松樹不和菊花爭秋。到了冰封雪飄的嚴冬,萬花早已凋謝,萬樹只剩枯枝,那青松,迎寒風,傲冰雪,郁郁蒼蒼,巍然屹立,吐露出一派生機。它把美好的時光讓給了他人,把嚴峻的時刻留人了自己,這種先人后已的精神,不也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品德的寫照嗎?

這篇口頭作文有一定的創造性,這正是教師指導學生打開思路、努力求新的結果。

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略說如上。搞好思維訓練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正確的指導思想確立了,具體的教學方法則應運而生。

培養學生思維的周密性

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做到精細,周到,全面,沒有漏洞,不疏忽大意。這便是思維的周密性。如果遇到問題只是粗略地草草一想,所得到的認識很可能是片面的或存有漏洞的。這樣就影響了思維的質量,得不到應有的認識。

怎樣培養學生思維的周密性呢?下面介紹兩種主要做法:

(一)多方探求

所謂“多方探求”,是指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滿足于一得之見,而是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尋求種種答案。

例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學,當教師指導學生讀懂了全文之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是一篇小說。小說中的人物是作者依據現實生活塑造的。既然如此,為什么文中的次要人物作者給他起名叫‘盧進勇’,而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反而不給他起名呢?”

一學生回答:“作者不給無名戰士起名,可以使讀者想到那些為中國革命光榮犧牲而沒有留下姓名的人。就是說,無名戰士是為革命犧牲了生命而沒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的代表。”

教師說:“很好。大家再想想,無名戰士的思想、言行,還代表了什么人?”

又一學生回答:“還代表為革命獻出了生命又留下了姓名的革命先烈。”

教師說:“很好。這樣認識問題就全面多了。無名戰士崇高的思想,高尚的行為,確實是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的所有革命先烈的代表。大家再想一下,無名戰士還代表什么人?”

另一學生回答:“我認為,無名戰士是全體紅軍將士的化身。因為全體紅軍將士都是忠于革命忠于黨的,都具有無名戰士這樣的光輝思想和高尚品質,如果說他們遇到了無名戰士遇到的情形,他們也會這樣做的。所以說,無名戰士還是全體紅軍將士的代表。”

教師說:“完全正確。”

上述教學實例中,教師一再追問,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對該問題獲得全面、周到的認識,在使學生正確理解課文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思維的周密性。

(二)彼此聯系

如果孤立地去看一個事物,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甚至錯誤的結論;如果把有關事物聯系起來去認識,就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確的結論。所以,在認識事物時,指導學生運用“彼此聯系”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周密性。

例如,指導學生學習《同志的信任》一文時,教師請學生談談文中的兩個人物──魯迅和誰是主人公。結果課堂上出現了兩種對立的觀點──一說是魯迅,一說是,而且兩方各執已見,卻又誰也不能說服誰。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對大家說:“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聯系的。因此,大家應該從這兩個人物彼此聯系中找到正確答案。具體說就是:想一想文中對魯迅先生的描述對表現同志有什么作用,想一想文中對同志的描述對表現魯迅先生有什么作用。”

經教師這一指點,學生的思維走上了正軌。通過聯系起來看問題,他們很快統一認識,即文中對魯迅先生的描述,說明同志很有眼力,把此事托付給魯迅先生是正確的。文中對同志的描述,說明這樣一位有著不平凡經歷的共產黨高級領導人,在這樣生死存亡的重要時刻,把這樣異常重要而又無比艱巨的任務交給了魯迅先生,這對魯迅先生是何等的信任。這就突出地表明:魯迅先生雖然不是中國共產黨員,可是,在所有共產黨員的心目中,他是一個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顯然,文中介紹是為了稱頌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是本文的主人公。

由此看來,指導學生“彼此聯系”地認識事物,是培養學生思維周密性的又一有效途徑。

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維是指能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及事物間的本質聯系。只有這樣去認識事物,才可以說是真正認識了該事物。所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其關鍵是教師采取措施,使學生的思維由表及里,步步深入。這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措施應具有使思維向深層發展的導向性。

下面介紹兩種訓練方法:

(一)追根尋源

學生對課文的領會,往往是搞清了說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質,便以為完成了閱讀的任務。但是,他們不知道如果把思維再向前推進一步,就觸及到了更深層的東西,使自己獲得對事深刻的認識。這里說的“追根尋源”,是反映對事物刨根問底,非徹底搞清楚不可。

例如,《皇帝的新裝》一文的教學,當教師指導學生讀懂了文中敘寫的事情和人物的性格特點之后,提出:那兩個騙子并不高明的騙術騙了好多人,皇帝、兩個老大臣、內臣、騎士、百姓都是既受騙,又騙已,還騙人,為什么除了那個小孩子之外,這么多人都擺脫不了一個“騙”字呢?經教師這么一啟發,學生認識到,這些人有的為名,有的為利,有的為位,總之是一個“私”字使然。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道:“大家說得很好。正因為這些人都有私心,才成了騙子的俘虜,做出一樁樁蠢事;只有那個小孩子純真無邪,才敢講真話。這就告訴我們:自私自利是罪惡的根源,只有無私才能無畏。”

從這個教學實例中不難看出,當學生對課文的領會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追根尋源,想想為什么會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從而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深刻性。

(二)據理析事

所謂“據理析事”,就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公認的理論去認識事物,從而獲得深刻的認識。有些事物,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就可以認識它。由于個人的生活經驗畢竟是有限的,特別是學生尚未走入社會,他們在這方面更顯得不足,因此,有些事物單純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還不能認識它或者不能徹底認識它。而公認的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的道理,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教給學生使用某些公認的理論去認識事物,是培養學生思維深刻性的又一有效途徑。

例如,《狼》這篇課文,在教師指導

學生讀懂了課文的詞句之后提出:“課文中的屠戶在遇到狼之后,開始是很被動的,后來他主動行事,殺死了狼,取得了這場斗爭的勝利。大家請記住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發展變化的。那么,屠戶由被動變為主動這樣的發展變化,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實現的呢?”

此后學生踴躍發言,相繼談出了他們的看法。最后的結論是:當屠戶對狼抱有幻想而采取妥協的做法時,他處于被動地位;當屠戶拿起了割肉的刀而采取斗爭的辦法時,他就由被動地位轉到了主動地位。這就告訴人們,對待像狼這樣的惡人,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協讓步,只有與之堅決斗爭,才是應有的態度和做法。

這個教學實例告訴人們,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用恰當的、公認的理論去武裝學生,是指導學生深刻認識事物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所謂“思維的廣闊性”,就是思考問題時想得寬,想得遠。這里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思路通暢,一個是思維面廣。思路通暢是思維廣闊性的必要條件。如果思路不通或思路阻塞,那么是不可能想得寬和想得遠的。思維面廣指的是思考問題的范圍,范圍越大,思維的質量越高。

訓練思維廣闊性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紹兩種:

(一)全局性啟發

為了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的啟發式教學措施使學生的思維對課文的覆蓋面越大越好。因為對課文的覆蓋面越大,思考問題的范圍就越寬廣。如果教師的啟發,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覆蓋全篇課文時,那么這樣的啟發便是“全局性啟發”。

全局性啟發不僅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濃縮教學內容,用較少的教學時間,取得較多的教學效果。

例如,《皇帝的新裝》一文的教學,在學生初步閱讀課文時,教師提出:“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看能不能用一個字概括這個故事的內容。”聽了教師的話,學生積極思考并踴躍發言。最后,大家一致認為用“騙”字概括這個故事內容最準確。因為課文中的兩個騙子是騙人的,那個皇帝和兩個老大臣、內臣、騎士、百姓等,都是既受騙,又騙已,還騙人。總之,文中的人物,除了那個小孩之外,都在圍繞著一個“騙”字活動著。

由于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是用一個字概括這個故事的內容,而要概括得全面、準確,就必須把思維引向全篇課文,因此,這種全局性啟發對于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是行之有效的。

(二)添加式擬題

添加式擬題指的是:在課文原有標題的基礎上,添加一些修飾性或限制性的詞語,擬定意思更加充實具體的新標題。這樣做有兩個作用:由于課文的原標題已排除在外,由于添加標題也是擬出一個排除一個,因此這就促使學生的思維伸向廣闊的領域,此其一;由于是給全篇文章重新擬定標題,因此學生的思維就要覆蓋全篇課文,進行廣泛的思考,此其二。

例如,講授《故鄉》一文,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前,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如下的任務:讀課文之后請同學們在課文原標題“故鄉”二字之前,加上一個或幾個修飾性的或限制性的詞語,把這篇課文的標題變成“……的故鄉”的形式。

讀課文之后,學生站起來相繼發言,給課文擬出了一個又一個新標題,并且結合課文做了簡要說明。學生添加的標題主要有:

(1)遠去的故鄉

(2)悲涼的故鄉

(3)蕭條、衰敗、日趨破落的故鄉

(4)不值得留戀的故鄉

(5)使我氣悶的故鄉

(6)與我有了隔膜的故鄉

(7)清晰而又模糊的故鄉

(8)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

通過學生所擬的標題,不難看出,教師的這個教學設計,已經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廣闊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