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1 04:59:00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教學分析論文

一、入畫——導之入境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好的作品都有優美的藝術境界。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人間詞話》)”境界就是作者描繪的,包含深意的藝術形象,它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不僅詩、詞中有境界,小說、散文、戲劇中也有。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

課前,教師要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對潛在的字、詞、語、修辭的領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反之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比如,教師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經歷、愛國熱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講不好《天上的街市》,就無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師只教其“文”,未教其“義”,更沒有情的輸入,如此就不必說以情動人了。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使之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必然能產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從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當我們欣賞《長江三峽》中長江三峽各具特色的美麗畫面時,能不為作者抒發的催人奮發的寬闊胸懷而動情嗎?看到《竇娥冤》中竇娥蒙冤受屈被綁赴刑場與婆婆訣別的悲壯畫面,聽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號,誰不灑一掬同情之淚?讀著《屈原》中的“雷電頌”,其間那無比高昂的戰斗激情、火一般的語言、雷霆萬鈞的磅礴氣勢,誰又不為之心動?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寫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誰不為詩人那種愛國、傷時、憂民、思家的真摯情感而震動心扉?……且不說這些,即使吟誦像《一月的哀思》那樣令人悲痛的詩篇,我們也能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對敬愛的寄以深切的悼念,從“江水沉凝,青山肅立,萬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肅穆悲壯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

二、入情——動之以情

學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獲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徑。例如有表情朗讀《最后一課》的結尾:“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一句,音量應稍輕,語速要放慢,以表現下課鐘聲在韓麥爾的心頭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兩處破折號要讀出間斷,以顯示韓麥爾哽咽語塞、悲慟萬狀的感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傳給學生,使其獲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時,讓其“沁人心脾”,仿佛靈魂已被引進美妙無比的“天國”似的,從而不知不覺地受到熏染陶冶。

三、入境——情境交融

師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師應先“情動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貶,釋放自己的情感,就能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想象,沿著作者的情感軌跡運行,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產生感情共鳴。

教師要引導學生講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寫作時勢必要精心地構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組材,且總是順著一定的思路布局謀篇。如果教師這時能講述、品析這種思考,引導學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開作者的情感線索。《驛路梨花》所寫的山間茅屋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10余年,作者根據情感的需要,在一個個懸念和誤會的消釋中,讀者享受到一種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開朗的快意,引導學生明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寫又多以潔白無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襯托,結尾又引陸游的梨花詩點睛,將景物美、人物美、心靈美和諧統一于梨花之中,輝映折射出雷鋒精神處處開花,代代相傳的主旨,從而領會作者那份由衷的贊美之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把情感移進去,與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懷、教師的體會融為一體,產生感情共鳴。

四、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蘊含的哲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說理。

以理取勝,就違背了形象思維的規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劉大奎《論文偶記》)”作品中的“理”,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畫意、詩情之中的。小中見大,言近旨遠,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說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入理”,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徑。

鄭振鐸在《貓》中對貓(活潑的貓、頑皮的貓、憂郁的貓)的自省,其實是表達一種待人接物的道理。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認識到情寓于“理”中,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像喜亦喜,像憂亦憂”,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頹廢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獲得哲理美的享受。

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我們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讓學生讀書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樂之”。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Abstract:“Sentimenteducation”isthesoulofChineseteaching.TheimportanttaskofChineseteachersistoleadstudentstoexperiencethetruth,goodnessandbeautyintheworldofbeauty.ThispaperexpoundshowtoexcavateaestheticfactorsinChinesetextbooks,thustoimplementeffective“sentimenteducation.”

Keywords:Chineseteaching;sentimenteducation;textbooks

摘要:“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本文闡述了如何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從而實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