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論文
時間:2022-02-22 03:23:00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997年《北京文學》提出了有關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一時間掀起了一場有關語文教學的大討論。在此推動下,中學語文教學讓人看到了可喜的一面。但是,在充分肯定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所取得的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楚看到,正處在改革之中的中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著不少突出問題:
1、強調語文教學的現實功利性,應試教育色彩濃厚
語文教學現實功利性的增強,是當今中國語文教學最顯著的特點。它集中體現為現在人人都批判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結果只能折斷了學生想象的翅膀,扼殺了個性,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學生高分低能現象越來越多也就不為其怪了。
2、忽視語文課堂教學規律,教學方法僵化,教學過程模式化
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點,它非常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個性的發揮。語文教材中不乏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個性、才華、情感及思想感情的結晶和體現,每一個單元的練習,教授的知識點,都有著鮮明的特點,所以,不同的課文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式。除此之外,由于每一個教師的個性氣質、學識修養的不同,對每篇文章的感受、理解、領悟的不同,因此教法也可能因人而異。但是現在,無論教師是何人,教授哪一篇課文,面對哪些學生,都是千篇一律的一個模式,整個一個形而上學。
3、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學生曾這樣形容如今的語文課:“一是灌,二是串,再不就是滿堂練。”這種程式化、僵化的教學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實,像那樣教師唱獨角戲,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課堂教學,是無法讓學生感興趣的。因此,學生學得被動,導致教學效果不令人滿意。
二、中學語文審美教學積極意義
美育即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們的心理活動的特殊范疇,如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來培養人類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趣味和穩固的審美情操,并激發其豐富多彩的審美創造力。美育教育在語文教育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1、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語文審美化教學一改過去呆板,平淡乏味的教學方式,它是一種“動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美的世界。語文審美化教學注重教與學之間的審美情感交流,通過物我融合,移情和認同,使審美主體與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藝術形象產生共鳴,可使學生獲得一種美的享受。
2、促進學生智能發展
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是智能發展的重要內容,語文審美化教學對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大有裨益。教學中對美的事物的欣賞與創造,是以形象思維活動為主的,無論是引導學生欣賞美景的描繪,還是指導學生朗誦詩歌、閱讀,都需要通過形象思維體味其中的意境,領略其中的樂趣,把握其中的主旨,獲取美的享受,擴展了形象思維活動的空間,從而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創造力
中學語文審美教學,以煥發著真善美光輝的美的事物為生動教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積極向上的審美觀。通過形象生動的美的事物,美的語言,美的節奏,培養學生審美感受力;通過不斷總結經驗,天長日久,耳濡目染,提高審美鑒賞力,能分清美丑,識別美的性質、類型及程度,得到韻味無窮的審美享受,最終落實到表現美、創造美的社會實踐,進一步引導學生按照美的規律進行語文審美創造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審美創造力。
4、促進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當今社會需要有較高審美修養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試教育的苦果引發了教育界對美育的反思,而美育的特點和豐富的內涵決定了它是未來各科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化教學,能切實改變以往單調僵化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師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是對傳統教學方法模式的挑戰。
三、中學語文審美化教學滲透的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進行最優化的教學設計,以審美心理活動為中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心理、完善的審美個性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充分發揮想象力,有效訓練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實施中學語文審美化教學無外乎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審美教學,二是在語文課外活動中實施審美教學。
1、備課:挖掘美
(1)研究學生的審美心理、審美經驗、審美需求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能夠駕馭教育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①]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要深入研究學生。在審美化教學中,尤其要對學生的審美心理、審美經驗、興趣愛好、心理承受力等進行估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感知思維方式和知識技能水平,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的審美設計。如冰心的《小桔燈》一課,教師可事先制作一個小桔燈,美麗的小桔燈必將吸引學生的目光,使他們一下子興奮起來。
(2)從教學內容中提煉美
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②]。語文教學中客觀地存在著大量的美學因素,審美化教學活動猶如“登山探寶”,教師是向導,怎樣帶好路探明知識的寶庫是非常重要的。這首先要求教師深鉆、吃透教材,教師應以美學的藝術的眼光去發現美、欣賞美、品嘗美。把自己融入進去,然后再到課堂上引導學生去體驗、去分享。教師在教材中感受美、提煉美和創造美時,也必須經歷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三個階段。
2、授課:激發美、傳輸美
(1)組織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做好物質和精神上的準備,集中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保證教學順利進行,教師需要進行精心的組織與指導。巧妙的課堂組織,能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充盈著美的氣息。要搞好組織教學,開講藝術不容忽視。上課的頭幾分鐘,對一堂課來說至關重要,有時甚至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藝術性的一面,忽略了把美學思想滲入進去,忽視了情感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開講生動,導說精彩,往往能引人入勝,瞬間就可激發學生的熱情,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心靈的震顫,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能愛教師之所愛,充分調動起學習新課的興趣。如教《朝發白帝城》時,有位老師這樣開講:“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突遇大赦,就在他離白帝城東下時作了這樣一首詩,在詩里他創造出一個富于神話色彩的藝術畫面。你看,晨曦初露,彩霞滿天,從白帝城飛出一葉扁舟沿著長江順流直下,兩岸猿叫聲不斷地響在耳邊,重疊起伏的山峰,像在夾道迎著小舟。這是一幅多么壯美的長江三峽行舟圖啊!同學們,你們說李白的詩寫得好嗎?他為什么能寫出這么優美的詩句來呢?”這樣的開講,使學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兩化。
(2)創設課堂氣氛
熱烈輕松而又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是課堂教學誘發美感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師生情感交流自然,教師思維敏捷,把課講得有滋有味,妙趣橫生;學生興味盎然,積極開動腦筋,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在輕松中傳遞知識,學生在美感中汲納知識。語文審美化教學中,教師的主觀設計符合學生的主觀實際,才是合情的節奏;教師的設計符合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并能促使其有機的統一,才是合理的節奏,才是符合美學屬性的美學節奏。于漪老師指出:“課一定要有鮮明的節奏,語文課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因此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有很強的目的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創設不同的教學節奏,如教學思維嚴密的議論文,則采用層層推進的邏輯型節奏: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詩歌、散文,則采用易誘發聯想和想象的跳躍式節奏;教師還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改變教學節奏。
3、課外活動:延伸美
課外活動是在課堂之外的,以學生實踐為主的教育形式,它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補充,是實踐美,延伸美,創造美的重要場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園地。它能打破單調、固定的課堂教學結構,沖破時空局限及封閉式的教育模式,把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學科與學科、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等有機地、自然地聯系在一起,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多種多樣的形式有機地使學生從課堂走出來,使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它沒有考試的壓力,也不受課堂的約束,讓學生自愿參加,自由結合,自我管理,對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學生的特長得以發揮,觀察力得以提高,審美情趣得以陶冶,審美能力得以提高。如有教師在教了《春》之后,就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除此之外,還可開展各種集會活動,文娛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在活動過程中,要注意滲透美學思想,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形成美的品質,得到創造美的能力的鍛煉。
參考文獻:
[1]馬國強《語文素質教育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2]周慶元《中學語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3]王守恒《美育原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6年。
[4]曹明海《感應與塑造一語文審美教育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年。
[5]曾永成董志強《美學原理與教程》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年。
[6]時金芳《語文教學設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7]于亞中,魚浦江《中學語文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8]鄒賢敏《歐陽代娜:呼喚整體改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摘要:中學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素質教育的難以實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思考。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全面實施語文素質教育,改進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是擺在新世紀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闡述了語文審美教學積極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育美育教育教學改革
- 上一篇:街道黨委履行黨建責任述職會議講話
- 下一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