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情分析對語文教學設計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09-10 10:20:00
導語:學情分析對語文教學設計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字:傾向學習者認知學生分析語文學習能力設計教學
摘要: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語文教學設計中,依據教學設計理論,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可優化教學過程,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設計是指在教學之前,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各種教學方法及教學步驟等,進行預先籌劃,安排教學情境,以期達成教學目標的系統性設計。構建高效的語文教學活動,首先要從教學設計的優化開始,這是語文教學通往最優化境界的第一步。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優化教學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教學設計則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學理論向教學實踐轉化的必不可少的環節,體現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學設計理論主張“為學習設計教學”。強調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著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學習者服務,以教學引導、促進學習者學習;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習和學習者作為焦點,以幫助每一個學習者有效地學習為目的。
教學設計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接受刺激,積極思維,心理結構和業績行為發生持久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學情分析”應當成為教學設計的依據。強調:如果學生的特點能夠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數學習系統設計中出現的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因此,我們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生為依據,分析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學生之所缺,練學生之所需。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分析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力求使有效學習發生在每個學生身上。
一、了解學生的興趣、動機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因素,是行動的動力;而動機又產生于人的興趣和需要。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師所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實現。因而,語文教學要獲得成功,就必須想方設法啟動學生的內驅力,將外在的教學目標系統轉換為學生的心理需要,成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形成了內在的需要和動機,他才能具有達成目標的主動性,教學目標的實現才有保證。
學習語文的動機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內部動力。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種有力措施,把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納入合理的軌道,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教學《石鐘山記》,我們根據教學中學生對蘇軾給石鐘山命名緣由的結論提出的質疑,設計了一堂研究型學習課。讓學生在課外查閱、收集相關資料,并分小組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討論。由于教學設計是緣于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心理需要,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這一學習研究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對“不臆斷”、“重實踐”觀點的感性認識,把“實踐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處地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之中。既很好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理解蘇軾的實踐精神給后人的啟迪,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質疑,有疑必察的個性品質。使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
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是學生達成目標的基礎。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知識建構,符合教學原理。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夠有效地吸收和運用。教學設計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能力水平,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學生學習語文的“最近發展區”。力求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水準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學生能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學設計理論強調,教學設計要從分析學生的起點能力(學習新任務的先決條件或預備狀態)入手。認為起點能力是學生習得新能力的必要條件,它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成效。起點能力與智力相比對新知識的學習起著更大的作用。指出,當學生的學習處于一個連續的過程中時,學生的起點能力實際上就是學生對新知識能力的學習掌握產生重要影響的先決條件,起點能力與教學目標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對于教學的成功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只有從了解學生的現有狀況出發,才可能提出切合實際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目標,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語文教材中教學目的要求的重復現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楊禮贊》中講,高中的《風景談》中也講;記敘文中抒情,議論手法的運用,初中的《挖薺菜》等課文中講,高中的《記念劉和珍君》等課文中又講。同樣,小說的三要素、議論文的三段式結構、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風格等,均是初中講高中還要講。如果處理不當,教學設計中就往往出現機械反復的現象。不同年級,不同課文,同一設計,同一教法,“千課一面”,無效重復。勢必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學無所獲。因而,要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對學生情況準確分析把握的基礎上,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找準其起點能力與語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間的差距,落實真正的教學需要,教學中才能真正減少無效勞動,提高效率。
教學《記念劉和珍君》,我們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了將課文與一般記敘文進行比較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對課文抒情、議論文字多于記敘文字的特殊結構和表現方法有所感悟;并設計了將文章按一般記敘文的寫法(記敘為主,穿插少量議論抒情文字)進行改寫的練習,引導學生將修改后的文章與原文進行比較;然后指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中的抒情議論文字,分析、體會作者這樣結構文章的目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抒情線索,理解了文章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作用,進而能夠準確地闡釋文章的思想內容;既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又避免了重復講解記敘文中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作用等學生已有的知識,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時效。
三、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
認知傾向也稱認知風格,指學習者個體在認知即信息加工和組織過程中,表現在認知方式方面的穩定的獨特傾向。表現在學習者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存儲的過程。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習者對于信息的加工、處理方式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為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沖動型與沉思型等。認知傾向是學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學生表現在認知上的個性特征,它構成學習風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種介于認知與情感之間的因素,沒有高低,好壞之分。但不同的認知傾向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因而,它是影響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公務員之家
心理學研究表明,場依存型的學生對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參照作為依據,喜歡在有人際交流的集體學習環境中學習。他們往往對社會學科的信息材料加工、處理儲存效果較好。他們較依賴于學習材料的預先組織,學習中需要較明確的指導和講授。場獨立型的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喜歡獨立思考,個人學習。他們對所提供的學習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組織,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他們往往對理工學科的信息材料加工,處理得較好。沉思型的學生在有幾種可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中,往往會深思熟慮后才作出判斷,且較為準確。而沖動型的學生則往往會迅速地對問題作出反應,且常常出現錯誤。
學生的認知傾向的表現會因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策略及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的類型等因素的影響面有所差異,它可以通過教學來加以培養調整。如對場依存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沖動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有條理地、細心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另外,在組織研究學習小組時,教師如能根據學生情況,將具有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在小組學習中,依據各自不同的特點去研究分析問題,相互取長補短。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相互影響,也有助于對學生認知傾向的培養調整。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考慮學生的認知傾向,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不斷改進教學法方法和教學策略,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的學習進步,提高教學質量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因此,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在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師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學班,運用各種方法(問卷、談話、作業反饋、課堂觀察等),全面地“吃透”學生的情況。真正從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認知傾向出發設計教學,才能選擇最佳策略,設計最有效的教學,幫助學生向前發展。教學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教學目標才能順利達成。
- 上一篇:德育中實施活動教學研究探討論文
- 下一篇:網絡德育建設構建和諧高校文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