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技巧論文
時間:2022-09-10 03:26:00
導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技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之體現。”每一位從事語文教學之教師都把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之重點。但是,“教師教學難、學生作文難”之問題一直困擾著小學作文教學,影響作文教學質量之提高,使作文教學由語文教學之重點成為既重又難之“焦點”。1990年,筆者對小學作文教學之各個環節進行全面地、系統地問卷調查分析。調查之結果表明:作文教學除了作文本身難之外,學生對作文之畏難情緒和厭學心理是教師對作文指導缺乏系統性、針對性造成之,致使學生越學越難。厭煩作文之人數隨年級之升高而不斷增加。胡喬木在談到作文教學時曾提出:“要從小學起,直到高中、大學,提出一套科學之設計。”系統論認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列,其效能就越高。”要克服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之盲目性、隨意性,就必須構建作文教學之目標序列。我們學習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原理和布盧姆掌握學習策略理論,隨著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教科書之推行,自1992年開始“小學作文目標全程序列訓練整體設計”之實驗研究。這項實驗,體現了作文教學中之科學性、整體性、系統性原則,具有較高之操作性、針對性、實用性。從學生之說話到作文,探索出了一條從“仿說—聽說—看說—會說”到“仿寫—看寫—會寫—評寫”之作文教學之新路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之“先說后寫,連句成段,仿導結合,循序漸進,從段到篇,整體設計,從易到難,全程訓練”之32個字作文教學方法。這套設計構成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層次清楚、螺旋上升、系統完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之訓練框架,使學生作文有“序”可循,使學到之知識技能不斷地對新之知識技能起到促進作用,排除了干擾和消極影響,使整體序列牢牢地吸引學生。
在小學作文目標全程序列訓練整體設計時,我們依綱扣本,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對作文教學全面地、系統地設計,按照寫人、寫事、寫景、狀物、寫活動、寫游記、看圖作文、轉述作文、應用文、擴寫(縮寫)、改寫、縮寫等12個系列,進行38種作文方法之訓練,滲透8項觀察訓練和8項聯想訓練,確定了以人、事、物、景為主之訓練內容180個,共240課時之訓練方案,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式作文訓練體系。
一、先說后寫,連句成段
“兒童心理發展之研究表明,一般三歲至八歲期間是兒童之智力和語言發展之最佳期”(呂敬先)。小學一、二年級正是最佳期之最后兩個年齡段。在這個時期,小學生之智慧潛力和語言潛力很大。“他們經常表現出多嘴多舌,問長問短,愛看愛聽。我們根據兒童這種心理特點,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說話寫話課,把發展兒童之形象思維和口頭語言放在首位。大力發展兒童之形象思維,并促使其盡快地過渡到書面表達。”(呂敬先)一、二年級之學生之說話由不能說完整之句子到連句成段,需要說話教學訓練。說話課就是要以發展思維和語言為中心,以觀察為基礎,著重訓練智力技能,培養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說話訓練最主要之是抓兩條:一條是言之有物,一條是言之有序。說話要有具體內容,說話要有次序”(袁微子)。在一、二年級之96個訓練方案之設計中,我們緊扣教材中之說話訓練內容,運用教材中現成之圖畫擴展訓練范圍。例如,把第一冊28頁之下圖以《課外活動》為題目說一段話。同時,把以看圖說話為主要內容之說話訓練擴展到實景實物之觀察訓練上來,使說話教學既有物又有序。讓小學生從模仿說話、聽話說話、看圖說話到學會說話,從用詞造句到連句成段,發展學生之口頭語言,為過渡到書面語言打下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物之觀察和說話訓練遵循“從感知到認識、到表達”這樣一個認知規律。
二、仿導結合,循序漸進
學齡兒童具有較強之模仿能力,學生之說話和作文模仿能力需要教師之正確引導。從模仿開始到獨立說話和作文是一個循序漸進之過程,也是一個心理發展之動態過程。這個過程自然引起一種內在之動因,使兒童在原作文水平上不斷引起“逐級而上”之新之需要,促進兒童作文之心理發展。在這個整體設計中,從說到寫,始終貫穿了“仿導結合、循序漸進”之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除根據每個訓練方案之教學目標提供例文外,還對每年級提出一個具體之教學分類目標,例如:三年級之作文教學分類目標是這樣之:(一)寫作要素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結果.(二)詞匯之應用會使用名詞、動詞、形容詞、重疊詞、象聲詞、成語.(三)修辭之運用會用比喻、排比.(四)結構手法有順敘、會描寫、有開頭和結尾(五)標點符號正確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
號,學習使用冒號、引號、頓號。
三、從段到篇,整體設計
連句成段是對低年級說話教學之訓練要求,這是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之基礎。連段成篇則是作文教學之目之,也是高年級作文之主要任務。隨著學生識字量之增多,語言表達能力之提高,作文知識之豐富和視野不斷擴大,認知領域不斷拓寬,學生從簡單之連句成段到連段成篇之心理能力逐漸成熟,從低年級對事物簡單認識之口述到內容豐富、重點突出、主題鮮明之作文能力也逐漸成熟。在心理能力和作文能力趨向成熟之作文訓練期中仍然像低年級說話訓練一樣,需要有一個系統之、科學之整體設計,使學生順應自己之心理定勢,在整個訓練過程之變化中像“滾雪球”那樣由小(連句成段)變大(連段成篇)。因此,這套設計之整體性在每個系列中體現出來,如記事方面:先同學之間之事、父母之間之事、師生之間之事,然后是學校里之事、家庭里之事、社會上之事,最后是難忘之事、有意義之事等。這樣,使學生隨著自己認知范圍之擴大和視野和拓展不斷地滿足心理欲望,學生不僅作文興趣盎然,而且作文能力也不斷提高。公務員之家
四、從易到難,全程訓練
從說話、寫話到寫完整之作文是一個從易到難之全程訓練。如果從全程來分析難易,應該是“說”之容易“作”之難。具體到說話教學,用詞造句容易,連句成段難;作文教學,連句成段容易,連段成篇難。為了“由易到難”之“難度”適中、適度,我們將教學中之難點分布在全程訓練中。(一)按句、段、篇,從易到難。萬丈高樓是由一個塊塊磚壘起來之,一篇文章是由一句話一句話組成之。“一句話”就是作文之基本單位。從一年級進行說一句完整之話起步,發展到用一句完整之話說一件事,繼而發展到用幾句話、一段話說一件事或一個人,然后要求學生寫某一事物片斷或一個人之某種品質,最后使學生寫成篇之文章。(二)按作文內容,從易到難。無論是說話、寫話,還是作文,學生寫親人容易寫別人難,寫熟人容易寫“可愛之人”、“敬佩之人”難;因為寫“可愛之人”和“敬佩之人”在選取材料上受限制,而且要有鮮明之主題。在寫景狀物方面,學生寫靜物容易寫動物難,寫身臨其“景”容易寫聯想景物難,寫小之場景容易寫大之場景難。在按照這個難易程度設計訓練方案之同時,給學生觀察之機會,組織學生進行實際觀察,使學生有“物”可寫。(三)按作文技巧,從易到難。作文技巧包括描寫、抒情、開頭、結尾、過渡、照應,還包括結構形式,表達方法。在用詞造句說話教學中,以按觀察順序口述為主進行訓練,連句成段之教學開始學習作文簡單技巧之運用,連段成篇之教學學會部分技巧,完整之作文教學使學生熟練地運用常見之技巧,使作文技巧教學從易到難,滲透作文教學之全過程。(四)按方案順序,從易到難。在整體設計之240課時訓練方案中,說話教學96課時,其中重點訓練64課時,強化訓練32課時,從簡單之一事一物到復雜之兩件以上之事物。作文教學144課時,其中重點訓練96課時,強化訓練48課時,從一個片斷到結構完整之作文。這樣,使作文教學從易到難在全程訓練中呈現出科學之、有序之、合理之梯度,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做起來也不難。
在“小學作文目標全程序列訓練整體設計”實驗研究之同時,我們摸索出了與之配套之課堂教學模式,即:確定目標—感知材料—感知技巧—形成能力—作文實踐—作文評價。這種模式形成課堂教學之七環節。
這個課堂教學模式不是固定不變之,它隨著整體設計訓練之需要而有選擇地、創造性地運用,不斷地優化整體設計之每一個方案之課堂教學過程。
- 上一篇:儒學與德育探微問題探討論文
- 下一篇:看次貸危機創新中國金融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