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轉化研究

時間:2022-11-05 05:58:00

導語: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轉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轉化研究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是時代進步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課程、教育教學理念、課堂的一個根本性改變。作為新課改下的一線老師,我們必須明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學習、探究,培養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取得全面發展。縱觀多年來的語文教學,一直過于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語文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個人覺得語文教學要改革,首先要改“觀”。

一、認清語文,改變知識觀。

語文是一本厚實的書,天文地理,蟲魚鳥獸,吃喝住行……她歷經千秋歲月,囊括了天地萬物,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新課標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們必須首先改變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語文知識不僅僅指字詞句的掌握,也不單指會說會寫“命題作文”,它既包括已經存在的事實性知識,也包含在生活學習中掌握的方法性知識和源于自身感悟的價值性知識。

1、事實性知識是基礎。

所謂事實性知識,就是事實存在的知識。事實性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傳承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是記憶性知識,通過這類知識的學習,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頭腦,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漢字的字形結構,字詞的基本意思,優美篇章的積累等,都是語文的基礎知識,是對已有知識的傳承。就像造房子必須先奠基一樣,學好語文,我們首先要學習這類知識,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將這類事實性知識上扎實,通過合適的方法,讓它們在學生頭腦中長期定居。

2、方法性知識是中堅。

如果說事實性知識是死的,那么方法性知識就是活的。方法性知識就是掌握、運用基礎性知識的能力,這些知識只有在不斷的運用中才能生效。例如,記住“綠油油”一詞,是對基礎性知識的理解掌握,但通過“綠油油”一詞的組成規律,我們還能發現更多類似結構的詞語,如“紅通通、金燦燦”等。這個總結規律,舉一反三的過程正是發揮了方法性知識的作用。俗話說“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如果語文的學習只是為了傳承,那么就失去了發展的前途。美國教育家華特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隨著時代的變更,生活的不斷變化,語文的外延也一直在變化,這些事實性知識也隨之煥發出新的生命。所以,我們必須在繼承舊知識的基礎上,隨機應變,將舊知識遷移到新生活中,讓其產生新的效力。只有這樣,才能緊跟上“變化”的腳步。方法是傳承和發展的紐帶,在教學中,我們在要求學生通過記憶掌握基礎性知識的同時,更要經常創造一些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并能夠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目的。

3、價值性知識是頂峰。

語文素養,含義甚廣,除了知識與能力,還包括學生的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語文知識的頂峰,就是學生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并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而這類價值性知識更不是靠老師單方面的“灌輸”可以獲取的,它必須由自己親身體驗、感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篇文章,都蘊涵著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體現著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作為文章的精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不能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方法的指導,更要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我們要創造各種合適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們投入情境中自主學習、理解、體驗、感悟。只有這樣,才能讓知識用得靈活,方法使得恰當,身心獲得愉悅,思想得到提升才能到達語文教學的頂峰,

綜上觀之,在今后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必須開闊視線,別讓卷子擋住了我們的教學方向。我們必須牢記在重視基礎性知識傳授外,更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總結方法,引領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二、認清角色,改變主體觀。

教師與學生是課堂上的兩個重要角色。那么究竟誰是主角呢?新課改精神已經明確地回答了我們,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們教師只不過是配角,是人梯。爬梯子上樓,靠的不是梯子,而是人,所以,學生要成長,他們就必須成為課堂的主人。

1、放下“師道尊嚴”。

很多孩子即使心中很有想法也不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是因為老師高高在上的威懾力。所以,要讓孩子們翻身做主人,首先要打敗所謂的“師道尊嚴”。作為老師,我們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改變舊時的“師言九鼎”“唯師獨尊”的形象,真誠地走進學生的心靈,與他們一起學習、交流、合作、探究,作為朋友,作為學伴,和他們一起進步。當孩子們消除了對老師的戒備心理,當老師成為了孩子們的合作伙伴,那么課堂上,孩子們也就不會拘束,沒有拘束的思想就會自由飛翔,敢于表達自己思想的孩子們也就成了課堂的主人。

2、營造和諧氛圍。

和諧的課堂,需要民主的老師。民主的老師不是放任學生學習,而是有效地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和諧的課堂,老師必然善于發現孩子們的需求,能創造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習的熱情。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課堂上能收放自如,能夠瀟灑地伴著學生的思維走,能夠聆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能寬容地接受孩子的理解,能滿足每一個孩子的不同需求,能讓每一個孩子們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學習帶來的愉悅感,讓每一個孩子敢于、樂于成為課堂的主人。

3、激發學習興趣。

要讓孩子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辦法。興趣就像磁鐵石,能夠牢牢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了,學習的積極性也隨之被點燃,自我表現的欲望也就增強,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也會隨之爆發,屆時,學生的主人位置就被凸顯出來。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孩子們感興趣的課文,他們往往是“坐立不安”,高舉小手,想一吐為快。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熟悉的或知情信息的欲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更應從學生的周邊事物、生活事件中去尋找能點燃課堂教學激情的導火線,讓學生綻放出最美麗的光彩。

灌輸的知識沒有發展潛力,只有自己主動獲取的,才是真才實學,所以,課堂上,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孩子,把學習空間還給他們,激活他們的思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課堂這一大舞臺上充分發揮自我、展現自我,成就自我。

三、認清課堂,改變模式觀。

課堂角色要改變,改變課堂模式很重要。過去應試教育下注入式的課堂模式和“時間加汗水等于知識”的做法,讓學生身心俱疲,深惡痛絕。時下,新課改提出了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因此,要發展學生,提高學生的全面素養,我們的課堂模式必須改變。課堂上再不能老師一張嘴講到底,而學生沒有任何思考。老師必須大膽地放手,課堂四十分鐘,三十分必須屬于學生。我們的語文課,知識點的理解,問題的探討,思想的感悟挖掘,這些過程都應該由學生自行解決,學生能看的,能思考的,能表達的,能自己動手的,能自己總結概括的,我們都不能因為追趕教學進度而包辦,要把這些自主權充分地交還給學生,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

改變教學模式,讓教室內的桌椅不再是單調的成排排列,而是溫馨的圓桌式排放,利于合作交流。改變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成為有主題的“大家談”活動,主持的是老師,主訴的是學生們,讓教學過程變“師講生聽”的單向傳遞為自主學習過程。改變教學模式,變單純的知識學習為知能并重的學習,讓“學”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讓課堂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培養學生的深入探究、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認清方向,改變評價觀。

教學評價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方向,要真正促進素質教育,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教學評價觀。

“一紙定終生”,將分數作為命根的傳統教學評價觀培養的都只能是“高分低能兒”。素質教育,不是以學生學了多少知識,考了多少分數評定的,而是要看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思想素質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會被遺忘,但是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的素質卻是揮之不去的。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為能夠一字不錯地回答老師問題的學生喝彩,更要為提出問題,敢于發表自己不同意見的學生喝彩。語文學科,對于語言文字及文本思想的理解,應該是千人千眼,觀察的角度不同,讀文的心境不同,人生的閱歷不同,都會影響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所以,我們不能將孩子們圈死在一個答案中,不能隨意地給學生“判死刑”。人云亦云的鸚鵡,永遠不會有創新,不會有發展,結束“題海戰”,揭下“排名榜”,從此改變評價觀,賞識學生在課堂上的“放肆”,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肯定學生的獨特感受,必定能夠讓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科學的教學評價觀應該是既重視學生智力的培養,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發展。我認為,語文教學要從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理解感悟能力、書面表達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評價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素質教育地全面發展。

教育必須以人為本,教學活動的目的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時代的需求,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構建和諧的教學模式,努力創造一個全面發展的空間,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全新的評價方式促進每一個孩子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