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早讀課問題和策略

時間:2022-06-10 10:21:00

導語:中學語文早讀課問題和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早讀課問題和策略

一、農村初中語文早讀課存在的問題

筆者從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多年,為了更好的了解語文早讀的現狀。為了更好的了解語文早讀的現狀。我發放問卷,查找原因。我設計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答式調查問卷,問卷設計如下:

(一)你喜歡我們的語文早讀課嗎?請寫下你喜歡的理由;不喜歡嗎?也請你寫下你不喜歡的原因。

(二)老師要對我們的早讀課進行改進了,你有好的建議或想法告訴老師嗎?統計分析問卷,在收回每年級各一個抽樣班的135份問卷后,我對問卷進行了仔細的統計和分析,并通過分析問卷,我歸納了語文早讀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在設計早讀課的目標上,語文教師僅僅只是對學生將規定背誦的課文內容熟讀,早讀課成了為讀而讀的的課。

2、在早讀時間上,語文教師多由學生自由支配,只強調學生是否在讀,只滿足于早讀課堂“書聲瑯瑯”的氣氛,至于學生讀什么、讀得怎么樣、教師卻很少過問。

3、在早讀行為主體上,語文老師認為朗讀是學生的事,只要學生一味地讀就行了,教師按時到班級“看”早讀,在教室巡視巡視,頂多加些抽查背誦等等。早讀時,教師不布置具體任務,只是按時到班“看”早讀,至于讀什么、讀得怎么樣,都由學生自己選擇。這種隨性的漫讀和一味由學生自讀的情形,長期地、直接地影響著早讀課的效果,不能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學的鞏固和提高。再這樣下去,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非但難于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是難于加深,學生對早讀課的興趣也漸漸減退。

二、農村初中語文早讀課有效性的對策

針對這種高耗低效的早讀課,作為一名農村初中語文老師的我深感憂慮,農村初中的語文早讀課必須進行改革。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做,效果較為明顯,下面就談談我一點粗淺的認識與做法:

(一)早讀目標明確化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語文老師在早讀課要有明確目標和計劃。教師可以在早讀之前把本次早讀的具體任務和需要達到的目標寫在黑板上,如“背誦《愛蓮說》要求:1、背誦準確無誤;2、背誦時注意文言文停頓、句讀、字形,要求背出語氣語調;3、要求默寫時做到準確無誤。學生們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早讀就有了熱情,早讀課的效果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但是,早讀課目標的設置教師不能隨意。首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要預先摸清學情,再確定目標,這個目標是絕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可實現的。過高的目標,經過學生努力很難達到,這樣會使學生產生過度焦慮,進而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過低的目標,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達到激不起學生的早讀興趣,就會削弱他們的積極性。我們語文老師一定要切合學生實際情況,切忌好高騖遠。制訂出因“生”制宜、切合學生實際、循序漸進的語文早讀目標。

(二)早讀內容豐富化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語文老師,要開動腦筋,拓大早讀的范圍,豐富早讀的內容。不要一味的讓學生啃語文教科書。筆者認為語文早讀課朗讀內容要將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合理安排早讀的內容。早讀內容多種多樣,可以有故事、詩歌、散文等。人教版語文教材在每一單元的前面都有導言部分,明確地指出了本單元學習的主題和要求,我們的早讀課誦讀材料就是依據這個單元主題和要求來編寫整理的,每單元一卷。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以散文詩為主,如《雪》、《海燕》等,內容覆蓋非常寬,但無一例外都是借物寓意的名篇,怎么樣才能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現方法,組不培養學生通過寫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寓于一定哲理的寫作能力?顯然,僅靠學習文本中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在學完《雪》之后,我為學生印發了矛盾的《白楊禮贊》、余光中的《蓮戀蓮》、林希的《石縫間的生命》、馮驥才的《黃山絕壁松》等文學名篇,讓學生在早讀時朗讀,并將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同時再加入老師自己的分析。在賞析與感悟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托物寓意的理解了,更有學生寫下了“尋常事物在多情的筆下,也能激起心靈之聲”的感言。由此我編寫出早讀課誦讀材料的第二章《尋常的美麗》。我依托教材,對文本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相信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人文素養一定會提高。早讀內容豐富了,就可以走出以往枯燥單一的語文早讀怪圈。學生也就會樂于參加早讀、早讀的朗朗書聲定然會吹響校園第一聲號角、響徹校園!

(三)早讀形式多樣化

早讀課的基本任務是朗讀,這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基本途徑。朗讀的基本內容是課文及其它一些有關材料。其形式有多種多樣。如齊讀、領讀、對讀、品讀、評讀、輪讀、搶讀、接力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等等。其次便是背誦,背誦是大量積累語文材料的最好途徑,其方法也可以是多樣的,如提問法、抓中心句法、看圖法、填空法、表演法、講故事背誦法、情境法。形式上追求創新,富于變化的目的就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還可以采用更多靈活的讀法。例如在學初一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感受自然”時,我們首先確定以“春之聲”為主題進行散文朗誦比賽,布置學生尋找“朗誦材料”。事先組建評委會,制定朗誦評分細則,然后在早讀課時抽出二十分鐘時間安排四位學生進行朗讀比賽,并評出優秀朗誦者。這樣,就改變了早讀課的單調、枯燥,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訓練了學生的膽量和口才,又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味和掌握朗誦的特點,更加深了學生對春天的熱愛,給人以溫暖與希望的感悟與情趣。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抓住關鍵詞作簡筆畫,并加入自己的想象與聯想為簡筆畫配上自己的文字說明,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在早讀課時,就抽查幾位學生,讓他們有感情地把自己的文字說明朗誦出來,并由學生自我點評。事實證明,學生課前準備得非常充分,整個早讀課都沉浸在“滿腔的愁怨”與“流浪的辛酸”中。

(四)早讀反饋要及時,早讀效果評價要科學

為了激發學生對早讀的興趣,了解學生的早讀效果,提高早讀課的效率,進行適時、適度的反饋對學生的早讀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反饋的宗旨是表揚優秀激勵差生。檢測手段具有多樣性、靈活性:或單個抽查、或集體背誦、或安排各種學生感興趣的競賽活動等,這樣做一方面督促學生朗讀或背誦,另一方面增強學生背誦或朗讀的興趣。如《馬說》這首詩共159字,我要求學生用一個晨讀時間背誦。首先,說明了檢查方法,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組十一,每組的題由組長當場抽取,檢查分五步:獨占鰲頭,齊心協力,精彩對白,心有靈犀;最后,總結各小組的總分,評出獲冠亞軍的小組。這種做法達到全體動員,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既鼓勵同學們積極背誦的樂趣,又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大家對文本的體會和理解。只有檢測手段跟上,才能更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它對學習活動具有反饋、調控、改進等功能,因此,早讀課也需要利用教學評價來保證效果。把讀背與檢測完整的結合作為對早讀課教學評價的主要手段。每節早讀課可留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來檢測學生達成目標的情況,教師要幫助未達標同學分析失誤原因,并就如何達標作指導。早讀課達標的檢測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背誦、默寫、答問等方式皆可。評價主體也可靈活多樣,可以老師檢測全班同學,也可以同桌之間相互檢測,還可以讓同學們自測,我們覺得后兩種檢測效果更好,在檢測中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從上述四個方面入手,對于提高語文早讀的有效性效果明顯。現在,不管老師在與否,教室里書聲瑯瑯,學生讀得熱火朝天。學生提高了認識,自覺性強了,“要我讀”成了“我要讀”,學生有的放失,不會無所適從;讀而得法,讀而有獲,學生興趣自然就濃了。早讀課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記憶能力、審美能力,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還具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美學熏陶的功能,同時也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質量。

農村初中的語文早讀應該是“活”的,早讀使人對文本內容感知、共鳴。早讀在語文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是農村初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此,我們要更新觀念,勇于創新,使早讀課真正成為早讀課的主人。語文早讀課應該是語文老師給學生精心打造的一座精神樂園。但愿我們的每一個語文老師都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構建高效的語文早讀課堂。不管是春夏還是秋冬,讓我們的學生都能在文學的殿堂里徜徉、都能在民族文化的天空里更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