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探討
時間:2022-07-08 11:06:07
導語:初中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改提出閱讀是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開展個性化閱讀是新課改下閱讀教學的重要理念與教學目標,是時代的呼喚,是成功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們要以此為指導對閱讀進行全面改革,以改變以往機械的講解與分析。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興趣;問題;疑問;思考;討論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的直接對話。個性化閱讀這才是閱讀教學的宗旨與目標。以往的閱讀教學,以教師的條縷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與思考,使得學生眼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樣的,無非就是從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寫作技巧等方面來展開分析。這是高度程序化的模式,根本談不上學生獨特感受的產生。因此,要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就必須要改變以往的程序化講解,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展開主動閱讀,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讓學生與作者進行直接的心靈對話。這樣,學生才能悟出更多的文外之意,更能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意境。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個性化閱讀呢?對此,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文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實現個性化閱讀的前提條件。試想如果學生對閱讀材料不感興趣,即使給予學生再多的閱讀時間,學生也只能是就文字簡單而機械的讀,而并不能深入文本深刻地理解。而只有激起學生對閱讀材料濃厚的閱讀興趣,學生想讀、愿讀、愛讀,其思維最活躍、情感最積極,會把閱讀當成樂趣,自然也會產生更多的獨特見解與感受。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要急于讓學生來閱讀材料,而是要做好閱讀前的情感鋪墊,讓學生帶著高漲的熱情來投入到閱讀中來。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圖文聲像效果運用悅耳動聽的音樂、生動直觀的畫面來渲染與烘托氛圍,將學生帶入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優美情景之中,將枯燥靜止的文字材料寓于集無形的情與有形的境于一體的教學情境之中,這使得教學更加生動而富有活力,才能更能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使學生帶著濃厚的閱讀興趣展開快樂而主動的閱讀活動。
二、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文本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只有確立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自我展現的平臺,引導學生以主體身份來展開自主探究性閱讀。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巧妙地設計問題,以問題來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閱讀動機,進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展開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在閱讀中思考。這樣,學生才能產生更多的見解與感受。提問的目的在于激趣、啟思、導行,切莫為了問而問,隨意而盲目地發問,這樣只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而并不能激起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思考的獨立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綜合考慮文章與學生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教師既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語文基礎、生活經驗與認知規律,又要把握好文章的脈絡關系,明確教學的重難點,這樣才能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以提出具有探索性的問題,進而才能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主動閱讀,在閱讀中積極地收集素材,展開思考,生成獨特見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如果只是針對文本信息進行簡單的提問,并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獨立性與思維的多向性。學生通過閱讀就可以直接從文本中提取信息,那么學生就失去了思考與思維的重要契機。
三、讓學生在閱讀中主動思考
閱讀與思考本身就是一體的。只閱讀不思考學生只能讀出字面含義,只有在閱讀中思考,學生才能透過文字深入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為此,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后,教師不僅要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還要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將學生的思考引入深入,以讓學生知曉更多滲透于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如在學習《范進中舉》時,為了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的世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收集范進中舉前后描寫眾人的語句,讓學生在對比中認識到眾人態度的轉變。這樣,學生自然就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的世風,從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主題。
四、讓學生在討論中達成共識
學生在閱讀中產生了獨特見解與感受,但如果不表達出來,不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交流與討論,同樣是失敗的。為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而自由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將個人在閱讀中的獨特見解與感受表達出來,在學生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與激烈的討論,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才能達成共識,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1.構建民主課堂,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直視學生,體現與學生的平等性,構建民主的課堂教學。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自由與民主,才能敢于發表不同見解。在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中可使學生對文本的認知上升一個層次。
2.構建自由課堂,讓學生激烈討論。教師不僅要允許學生發言,更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在這些不同的碰撞出達成共識。這樣經由學生認真思考與討論后所達成的共識,學生認知更深刻,理解更透徹。
五、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文本
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寬廣的學習空間自主地提出問題。為此,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只是將教學的視野局限于教材,不要只是讓學生來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不僅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材,更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文本。這樣才能徹底打破以往封閉的教學空間,讓學生在更寬廣的空間里展開更為主動而深入的探究,才能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實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傊?,我們要重視閱讀教學,要以新課改為指導性思想,對閱讀教學進行全面改革,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閱讀,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自主行為,讓學生在閱讀中主動思考。這樣,學生自然就可以打破文字的界限,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情感互動,真正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
作者:王麗輝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茶棚學區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張寶壽.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1(7).
[2]曾淑君.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3(1).
[3]牛俊生.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探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8).
[4]于懷鳳.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的教學分析[J].快樂閱讀旬刊,2012(22).
- 上一篇:小學語文教學中影視資源的運用
- 下一篇:小學德育規范管理與學生自主發展的關系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