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因素提高語文教學實效

時間:2022-10-15 03:37:09

導語:情意因素提高語文教學實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意因素提高語文教學實效

[摘要]學習活動是在認知因素與情意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下進行的,情意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索各種有效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從而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意因素;學習興趣;學習自信

一、情意因素的重要性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中都提到,要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尤其在階段目標中,在初始階段特別強調培養學習漢字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感受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這些表述體現一種重要的教學思想———重視情意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情意因素是指情感和意志,它是屬于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參與認知過程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興趣、自信、動機、情感、意志、習慣等因素。在學習活動中,不僅需要思維、記憶、想象等認知因素的參與,也需要學習興趣、自信、習慣等情意因素的促進與推動。二者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興趣是智力之母”“志不強者智不達”等格言、俗語闡明了情意因素可以激發認知的作用;“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鍥而不舍,金石可鏤”①等說法,則闡明了情意因素可以彌補和促進認知的作用。孔子也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②他把“好”“樂”這些情意因素的重要性置于“知”這一認知因素之上。可見,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但如果沒有情意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也不能更好地開始和維持。只有重視學生的情意因素,學習活動才能持續而高效地開展,學習才能取得成功。情意因素在認知活動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情意因素,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等,從而提高語文教學實效

二、采取多種策略,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活動的最佳推動力。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能刺激大腦活動的興奮性,從而提升對學習內容的有效感知。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策略,精心設計教學,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精心設計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是教師在上課伊始,引導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的一個教學環節。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先聲服人的效果。巧妙導入,就像一塊磁鐵,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新課的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只小動物的畫像,你們誰認識它嗎?(說著,教師從課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圖片,壁虎的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們馬上驚喜地說:小壁虎。教師接著問:誰知道它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有的學生說:壁虎有毒,能讓人中毒。另一學生說:壁虎吃蒼蠅、蚊子。教師這時順勢說:壁虎雖然長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人類的好朋友。你們看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教師將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學生驚奇地說:哎呀,尾巴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斷的?斷了以后它又怎么辦呢?今天我們學的《小壁虎借尾巴》這篇課文,講的就是這只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后的故事。導入設計簡潔、巧妙、新奇,成功地激發了學生想要學習課文的強烈愿望。語文教學導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設置懸念法、以舊帶新法、創設情境法、移植法、引用法、對比相擬法等。教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靈活地設計導入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課堂,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二)巧妙設計提問,激發學生思考。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立足語言文字運用,做到“為思維而教”,即樹立問題意識,精心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提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刻表達。首先,提問要有的放矢。教師不要盲目提問,也不要問那些可問可不問的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設計提問。其次,所提問題要有整體性。對于提問、作答教師要做通盤思考、整體設計,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使教學失去系統性和條理性。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能夠反映教學和教材的重點和系統性。第三,提問要有啟發性。如果教師的提問只能在學生的思想中泛起一絲漣漪,甚至石沉大海,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提問要有利于開闊學生思路,引導他們積極思維,能夠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怎么問至關重要。針對同一個問題,有“直問”和“曲問”之分。“直問”是直來直去地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問得過于老實,是死問,啟發性不強;“曲問”又叫迂回問、轉彎式提問,問在此而意在彼,更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如,教師想了解學生是否掌握“唐宋八大家”這一常識,可設問:“司馬光和司馬遷哪一個屬于唐宋八大家?”故意讓學生聽到非此即彼的語氣,讓他們在故設迂回、旁敲側擊中開拓思路、掌握知識。在教學《散步》中針對“我霎時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就可設問:“只是讓‘我’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可‘我’霎時感到了責任的重大,這是不是有點兒小題大做呢?說說你們的看法。”這樣設問,更有新意,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同樣一個問題,還有“順問”和“逆問”的區別。順問就是順著作者的思路或文中人物的想法做法問“為什么”,而逆問則是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比如,在教學《散步》一文時,針對‘我’為什么要極力勸說母親出來散步這一內容就可逆問:“母親本不愿出來’,那就把她獨自留在家里,‘我’和兒子、妻子一家三口出去散步,這樣不是更好嗎?”逆問是從矛盾的對立面設問,更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刺激學生的逆向思維,正反比較,也易理解深層含義。總之,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各個課堂提問,才能使提問有意義,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三、引導探究,激發學習主動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想要提高教學實效,必須激活學習主體———學生的內在原動力,促使他們把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究,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只有讓學生經歷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才能不斷生成和提升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心理反應。良好的情感能使語文教學充滿魅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利于學生體驗和感悟的教學內容,創設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情境,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思考和體驗,在與文本、教師的交流對話中,有所理解和感悟,受到熏陶,獲得啟迪,享受閱讀的樂趣。在寫作教學中,要通過范文示例、情境設置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寫作策略;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表達真情實感;引導學生通過把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或互相評改作文等方式,與他人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分享寫作的快樂。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調動他們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和知識的積累,激發他們積極觀察、思考、探索和實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四、科學評價,激發學習自信

教學評價具有診斷、導向、激勵三重功能。診斷即測定學生的學習效果,鑒定教師的教學效果,檢驗學校的管理水平;導向即發現存在的問題,明確努力方向:激勵即通過教學評價,讓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積極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你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1]40所以,通過教學評價,要評出方向、評出信心、評出主動積極性來,即評出內在的動力。首先,要發揮即時評價在教學中的促進作用。課堂即時評價,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某一表現當場及時所做的評價。即時評價的重要特點是隨機性、瞬時性。在課堂上,它往往是一閃而過,但如果科學合理,它也可似流星劃過星空一般,雖短暫,卻光彩奪目。因為,即時評價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可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對調控教學、激勵學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有經驗的老師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并給予適度的評價。在評價時不要僅根據結果給以肯定或否定的單一的評價。語文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課程目標,所以語文教學評價的范圍也不能僅限于知識與能力,還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要素。也就是說,評價不僅要對學習的結果(知識、能力)進行描述和判斷,還要對產生這一結果的過程及多種影響因素進行描述和判斷;既要看到學生在學習中智力、能力發展的一面,還要看到他們的興趣、情感、態度等情意因素作用的一面。比如背誦,不能只看結果,打一個分數:背得比較流利的打90分;能夠完整地背下來,但不很流利,打60分。光看這個分數,并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也許得60分的這位學生為了背會這篇課文非常努力,下了很大的工夫,只是他的學習方法不對或他自身的智力有障礙。實行這種簡單的單一的評價,由于學生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容易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自信心。再比如當學生答問錯誤時,教師不要僅限于指出他的錯誤,還要利用學生在答問或學習中表現明顯的優勢和特色,給以積極性評價,這樣既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又能給學生以力量和信心。當學生答問正確時,則要結合學科特點,給予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評價,讓發言的學生得到肯定鼓勵的同時,也讓全班學生有所收益———獲得了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也通過榜樣獲得力量。其次,通過批改作文揚起學生自信的風帆。作文批改是一扇窗口,是師生交流的紐帶和橋梁。對于教師的批語,學生最關心的往往并不是寫作技巧的指點,也不是得失優劣的評價,而是想要從批語中窺察教師對自己的作文甚至是自己的態度。因此作文批語除了要實事求是、重點突出、有啟發性以外,還應該做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表揚。例如教師在一些詞句下面認真地畫幾個圓圈,并寫上這樣一些批注:“這是我看到的很不尋常的見解”;“把范文中學到的方法模仿著用,這便是創造的開端”;“比喻貼切,有新意”等等,像這些對學生滿懷著熱情期望的激勵性評語,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僅取決于語感、思維、記憶、理解等認知因素,更取決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情感、自信、意志等情意因素。語文教學必須改變重視認知因素而忽視情意因素的現象,要致力于溝通兩者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習過程中認知因素與情意因素的協同、和諧發展,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倪文錦.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姚梅林,張厚粲.斯滕博格教育心理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作者:喬繼英 單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人文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