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課目標教學分析

時間:2022-04-03 09:22:22

導語:小學語文閱讀課目標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閱讀課目標教學分析

摘要:閱讀課的目標教學借鑒了美國著名學者布盧姆等人的目標分類學、掌握學習策略及教學評價理論,教學目標成為課堂教學的導向,師生雙邊活動的中介。通過優化高效的教學活動,實現所有課時目標,最終完成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實現閱讀教學的總目標。為此,小學語文閱讀課目標教學課堂模式,可以由傳統的“五段式”,演變成“展示目標,準確、具體、適度———圍繞目標,自達、導達、助達———檢測目標,反饋、矯正、補救”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展示;圍繞;檢測;操作;目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要想打開學生感情的閘門,使之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須使學生達到一種“非讀不可,非淋漓盡致地讀不可”的地步。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也曾指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識字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因此,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以閱讀為主線帶動識字,以讀為中心組織教學,同時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切實培養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展示目標,準確、具體、適度

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提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讓學生了解學習目標,激起學習的欲望,產生求知的興趣,明確學習的任務,從而以一種滿懷信心的狀態,進入學習的角色。展示的學習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起一種定向、激勵的作用,因此教師所展示的目標必須準確而且適度。(一)準確。語文教材是文選式的,篇與篇、單元與單元之間,語言知識、讀寫知識有一定聯系但又不具體聯系,為避免課堂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教師所制訂的課時教學目標必須依據各年級階段性目標、課文語言文字特點、學生語言發展的實際等因素準確制定。如根據四年級訓練重點讀懂意義段,根據第七冊《羅盛教》一文語言文字的特點,第二段羅盛教三次入水救兒童的經過是重點段,用詞準確,尤其是“摸、托、頂”三個動詞,表現羅盛教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可根據四年級學生語言發展水平,《羅盛教》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應為:(1)體會“摸、托、頂”詞的含義,辨析“使盡”“使勁”的不同用法;(2)說出2—4節的節意,運用小節歸納法給課文分段;(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段,以此激發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二)適度。同一班的學生總存在著認知差異,所以,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向學生展示目標必須適度。即每一課時教學目標要有上限目標和下限目標。下限目標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必須達到的最基本的一個目標,它要求全體學生都要達到;上限目標則是讓一些基礎好的學生有充分發展的余地。如第八冊《沙漠里的船》有一項目標是照樣子把因果關系的句子補充完整。下限目標照樣子改寫即可,但由于第七冊中已有因果關系改寫的訓練,上限目標可定為:用“因為……所以……”“……是因為……”“……所以……”三種句式,說說駱駝的生理特點和它具備的特殊本領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不但明確了多數學生必須達成的基本目標,而且又滿足了一些優等生的知識欲望,從而激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進行攀登。

二、圍繞目標,自達、導達、助達

教師把課時教學目標分解成不同層次的目標,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特定的教學方法,同時把目標落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另外,教師采取的“圍繞目標,多次落實,多次對照,定向控制,直到達成”的過程,可以分為“自學感知,部分目標自達———講讀理解,基礎目標導達———練讀運用,高層目標助達”三個環節。(一)自學感知,部分目標自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教學目標中較為淺顯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如生字的音、形、義,課文的大意等,讓學生進行自學感知,近而實現部分目標的自達。同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做到:一查閱,利用自己掌握的基本語文知識和能力,查閱一些工具書進行理解和識記,進一步解決自己學習中的疑難;二思考,即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對教學目標進行再思考,自己尋找出正確的答案;三對照,即學生在學習中要掌握:哪些目標自己能達到,哪些目標達不到,哪些是模棱兩可的,然后用不同的記號標出,然后再進行質疑問難,這是學生自達目標的自我反饋。在學生自學時,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對他們及時幫助,給予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力量。在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時,要檢測其內容和要求;另外,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內容以及自己在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既要肯定學生自學的成果,又要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補充,對一些不全面、不到位的理解,向老師詢問,向同學學習,以促使其部分目標達成。(二)講讀理解,基礎目標導達。教師通過講讀,幫助學生理解、落實基礎目標。在這個環節中,師生圍繞基礎目標開展雙邊活動,師生間須注意多向交流,以形成信息網絡,同時教師應及時反饋、矯正。另外,還應注重兩點:1.注重學法指導。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指出,“學會如何學習比學會什么更加重要。”因此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一定要把著力點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上,同時重視學法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2.注重文字訓練。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學科,尤其是閱讀課的主要任務,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且扎扎實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也是目標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抓住每篇課文的相關語言特點,同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且采用多種方法———讀、看、想、劃、問、說,對語言文字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比較、品味,切忌機械對應教學目標和內容,只求答案,肢解課文的閱讀教學。(三)練讀運用,高層目標。教師依據教材、學生的特點,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而進行,總而言之,教學必須講究實效,注重信息反饋矯正。這里的反饋矯正是尤為重要的,它解決的主要問題便是如何讓學生深度達標,即教學重點、難點的進一步融會貫通。教師對反饋的信息迅速做出判斷:肯定學生學習的成果,教師可通過適當的表揚和鼓勵,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使他們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成功的愉悅感。

三、檢測目標,反饋、矯正、補救

在圍繞目標,反饋、矯正、分步達標之后,教師可依據教學目標,進行效果檢測,即對達成目標進行進一步的評價。通過這種評價,對教師而言,可以掌握目標達成的現狀與差距,從而通過調控,不斷矯正自己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失誤;對于學生來說,是進一步強化教學目標,發展智力,尤其對于一些學習較差的學生來說意義更大。總之,評價的總體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和改進教學,同時把差生控制在一個最低點,使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實現并完成教學目標。目標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學習效果的檢測必須變傳統的“大循環、慢反饋、弱矯正”為“小循環、快反饋、強矯正”。因此,整個評價過程可以分為課時、單元和階段總結性的檢測、反饋、矯正,這里僅就課時評價展開討論。課時達標檢測,可以分為口試、筆試、隨機抽查、小組受試、分類受試、全班受試等多種形式。目標檢測之后,教師還必須強調矯正和補救。消除學困生的根本措施在于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失誤要隨時通過診斷性的測試和形成性測試,給予一些及時而必要的補救,使他們能夠順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對差生,教師應采取個別輔導、補課、建立幫學小組等措施進行補救。另外,在“保底”的同時,對于一些大多數已達標的學生,一定要防止他們基本達標或完成達標而滿足,教師應提出鞏固目標;對優等生采取“上不封頂”的措施,在學習上給予拓寬和加深強化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四、閱讀課目標教學分類與操作

低年級閱讀教材內容淺顯,教師可不必對學生進行逐句講解,在課堂上,教師須引導學生多次閱讀課文,讀前布置具體任務,讀中加強指導,讀后注意檢查,促使學生在讀中思考問題,以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理解,發展思維。這種以讀為中心的閱讀教學,可按以下幾種方法進行。1.誘讀:設疑激趣,依低年級兒童好奇的心理特點,在上課一開始,設置疑點,激起兒童讀書的欲望,巧妙地向學生提出學習中的問題,帶學生進入最佳情境。2.范讀:引入情境。教師可以聲情并茂的有感情朗讀,同時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動聽的聲音,使學生能夠借助聽覺形象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感受到學習語文課不再枯燥、乏味,其實是一種美的享受過程,從而激勵學生對語文產生學習、探究的需要和興趣。3.讀講:點撥指導,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教師分段講讀課文,同時按照課文內容設計問題,讓學生按題讀文,邊讀邊想,然后做出回答,閱讀時,教師可加以必要的點撥指導,使重點明、難點通。4.誦讀:這里的“誦”是指“背誦”。它是通過教師指導學生熟讀成誦,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欣賞精美語言,對要求背誦的課文或片段,可采用誦讀法。5.讀議:質疑解難。講讀課文后,教師可讓學生以教材為依據讀讀議議,可以質疑問難,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說說心得體會,還可以提出異議,進行討論,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發展思維。6.讀練:鞏固雙基,教師根據雙基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上加強朗讀、聽說的口語練習,同時為學生提供一些良好的表達和練習機會,并在此基礎上落實到書面練習之中去。

總之,這種以讀為中心的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在讀中思,讀中議,讀中練,思維更加活躍,智慧的火花在閱讀中不斷進發,閱讀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許曉杰.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閱讀方略[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5).

[2]沙華中.展示亮麗的自己———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說課方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3(2).

作者:王瑞青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西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