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教育與語文教學改革探討

時間:2022-09-18 03:52:02

導語:人文主義教育與語文教學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主義教育與語文教學改革探討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才競爭空前激烈。人才培養不再僅僅注重專業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學生可以養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全面發展。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滲透人文精神。過于注重教學的工具性或人文性是傳統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單純注重工具性會忽視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單純重視人文性則會弱化科學的作用。新一輪的中國語文教育改革強調既要重視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又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考慮如何有效、適當地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學當中。

《語文課程改革與教學新視界》一書以語文教學新理論為中心,旨在呈現、傳遞新時代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著重突出語文課程教學的新視野和新實踐。全書共包括六章內容。第一章闡述了語文課程創新改革和新理念,主要包括語文素養、意識、活動和對話等內容;第二章分析了語文教學與自然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后現代課程觀、主體間性理論等現代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第三章介紹了現代語文教學的新流派和新模式;第四章提出了活動教學的概念和語文學習的新模式,包括活動教學理念和模式以及服務性語文學習;第五章針對學生語文寫作介紹了寫作學習和作文教學新論;第六章圍繞語文教學典型案例探究閱讀教學新路徑。該書認為,語文教學中應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任務應當是引導學生認知真善美,培養其文學素養,使他們掌握好語文知識和發展相關能力。作者認為,語文的基本屬性應是工具性,但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單單是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而應該在這個前提下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并培養文學素養。

學生的語文知識只有在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能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只有自身語文知識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后,學生才能通過感覺、欣賞、思考和發現等更高一級的思維方式來體會語文的文字美和意境美。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相對立的,兩者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從來不是機械的組合或簡單的加法,而應該是在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漸進的循環,這種循環反映在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整合與積累、感受與欣賞、思考與理解、表達與拓展、發現與創新的層層遞進中。

書中總結到,將人文主義應用于語文教育時,要在工具性的基礎上促進人文性的良性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密不可分,兩者相輔相成。脫離了人文性,工具性將毫無意義;而一旦失去了工具性,人文性也就難以實現,因此,語文教育的工具性是其人文性得以體現的基礎。筆者認為,語文教育改革首先應以教材改革為起點。教材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認知對象和知識構建的認知客體。因此要對教材進行認真研究,并開發更適合當下學生群體的教材,制訂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教材體系,使其能夠契合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其次,學校的基礎學科應是人文學科。師生共同以主人的角色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具備三種素質:真誠民主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過往和感受;充分了解學生內心世界,時刻為學生著想。最后,在教學評價中也應將人文主義滲透進去,讓學生參與到各種教學活動評價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充分提倡民主,能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不受束縛、不迷信權威、勇于質疑、自由發言,尊重不同的意見。此外,還要與學生一起參與評價,及時引導并鼓勵,逐步提高學生的科學評價能力。人本主義被提出并成為教育的主要研究思想,這表明它對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語文教育作為基礎學科教育,自然受到影響。人文主義教育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更有利于語文學科的良性發展。

作者:彭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