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時間:2022-01-16 08:36:18

導語:怎樣培養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怎樣培養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一、活動載體,引導實踐

我們都知道,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課堂的擴展和延伸。可以這么說,每一次的實踐活動都應該能鍛煉學生的語文基本功,都能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如何進行語文實踐呢?我覺得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然后在學習中繼續實踐。我們要結合教材,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比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一單元安排的“小小讀書交流會”,在活動之前,我先布置學生多看書,從書上多摘抄一些精彩的語句,看看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主要寫的什么事情,你最喜歡的是誰,原因是什么。在班級進行評比、學習、交流,這樣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四年級的語文實踐活動有一個是“學寫春聯”,這個活動著重于訓練學生的書寫、詞語運用和開闊視野,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春節的傳統文化。

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必須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把所學知識用于實踐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語文知識,從而實現良性循環。在實踐中獲取語文知識,我們要按照課程標準為學生創造條件,平時要認真鉆研教材,注重各個學科之間的融合,了解生活,從而為學生設計恰當的活動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既能動手操作,又能在學習中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學習了《荷花》一課后,我知道,雖然荷花對于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真正用心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所以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去觀察荷花,我設計了明確的觀察任務,教給他們科學的觀察方法,并精心指導學生去抓住荷花特點進行觀察,感受荷花的美。這樣在上這一課時,活生生的荷花就會透過文本呈現在學生面前。激活了學生的生活文本,學生的學習活動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又如在學完《東方之珠》一課后,我安排了以“香港知識我知道”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大主題下面設計了四個小主題:(1)香港的過去(搜集資料、小組討論);(2)香港的知識集錦(知識擂臺賽);(3)香港回歸的過程(講故事);(4)香港的未來會更美(寫作、小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都以小組為單位主動去搜集資料,組織擂臺賽——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更加熱愛祖國,同時,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獲得了提高。

三、通過多種學習形式,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同樣應該千姿百態。通常,我們的課堂都是以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站、學生坐作為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外部形態特征。學生在這樣形式的課堂形態中,思維就會被定式,他們所形成的技能不能滿足全方位需求。語文教學的課堂應該更開放,我們要通過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活動去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中我一般會采用這樣的方式:1.表演。小學生都有表現的欲望,讓學生通過表演,把課文的故事情節重新在生活中展現,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體會文中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跟文中的角色一同體驗喜怒哀樂。如在教學《三袋麥子》一課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都熟悉了,我讓孩子們分別扮演土地爺爺、小猴、小豬、小牛,讓他們體會人物的神情、心理活動,通過表演再現了課文的故事情節,體會了故事中角色的性格特點。2.多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學習也是這樣,要想真正學好語文,實踐是非常有必要的。語文學習中的做有以下幾種類型:(1)積累性。如摘抄、剪貼、搜集資料等。(2)驗證性。如在學完課文《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時,我讓學生回家觀察蘋果核,看看兩種不同的切法,會有兩種不同的圖案。學生通過觀察,對課文的內容更加了解,學生明白了課文的道理“人的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3)探索性。如在學完課文《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一課后,我讓學生依據文字說明制作一個聽診器,探索文字敘述與實際操作是如何轉換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4)創造性。讓學生制作手抄報,根據老師設計的主題,結合自己的想象和創新制作手抄報,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收集資料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3.比賽。孩子們都是爭強好勝的,通過競賽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明白自然界的生存原則是適者生存,在競爭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失敗了不會氣餒。我一般會采用兩種競賽形式:一種是選拔性的,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等等;一種是鞏固性的,如成語接龍、比講故事、比誰讀得好等等。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無處不在的,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聽、說、讀、寫,使語文教學成為培養兒童創新能力的樂園,讓兒童埋在心底的智慧的種子早日生根發芽、開花,并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

作者:陳娜 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東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