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主體認知研究

時間:2022-01-22 10:40:02

導語: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主體認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主體認知研究

摘要: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筆者認為,教師只有與學生建立合作關系,將教師的優勢融合學生的優勢,才能共同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教學目標的實現,不是教師向學生的“一種傳遞”,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協作,發揮二者的作用共同完成的。在開展中職語文教學時,我們面對諸多的學生問題,如果單憑一己之力,往往很難將所有的問題都加以解決。因此,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認知,要將學生的能力作用于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將教育效能最大化地展現出來,從而解決教育問題中的難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真正的學習者。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實踐;學生;主體認知;策略

觀察當前的教育大環境與傳統的教育大環境,我們不難發現,其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我們對學生地位的認知發生了轉變。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發揮最大的教育作用,于是就讓教師成為課堂中的主角、中心、權威者,將教師的教育效能最大化地展示出來。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并沒有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而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中,教師要肯定學生的主體價值,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要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學生有太多的學習困惑、成長困惑。作為中職語文教師,我們要探究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來解答學生的困惑。同時,學生如果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己能夠具有辨析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因此,在開展中職語文教學實踐時,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認知,讓學生能夠詮釋自己的主體價值。

一、優化課堂學習氛圍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探究答案,要允許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在課堂中應用對話模式,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積極地交流;教師要平等地和學生相處,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地進行指導。對于學生產生的質疑和困惑,教師不要盲目地否定或肯定,而要為學生留出一段時間的空白,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自行反思。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生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解決自己成長和學習中的難題。學生要愿意展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并愿意與其他人的思想、情感和智慧進行碰撞。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把握住語文知識的內涵,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生成個性化的思想和情感,進而成為擁有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由此可見,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還在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

二、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會有一些失敗的體驗。教師就是要多加引導,讓他們恢復學習的自信心,擁有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我們的引導,讓學生能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看到自己的個體價值;讓學生親身經歷成功與失敗,并且積極地總結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提升學生主體認知的策略分享楊同菊(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重慶江津402260)經驗,這便是真正達到了新課改的教育教學目標。這樣,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設計的探究活動,學生不再會覺得困難,反而會成為他們成長的動力。因此,教師在開展中職語文教學實踐時,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在教師開展“教”的活動之前,先完成“學”的活動。學生通過預習,能夠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生通過與教師積極地進行交流,通過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促使自己的學習體系變得更加完善。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筆者并沒有讓學生草草地了解,將標準答案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讓學生借助QQ、微信、博客等交流平臺繼續探究學習。學生借助現代化的學習工具,可以將問題轉變為課題。[1]在課題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學習的過程,獲得了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生生成了個性化的感悟,在遇到新的問題時,能自主進行解決。這便是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此時,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上能完成學習任務,在離開課堂之后仍然能夠完成學習任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長為學習活動的主體。[2]

三、利用好第二課堂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即使采用分層教學,僅僅用課堂幾十分鐘的時間也很難實現人人發展這個教學目標的。因此,我們需要利用好第二課堂。隨著專業領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課堂所能展現給學生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學生要想在學習領域中,獲得更多的發展,不能僅僅在小小的方寸之間精耕細作。他們需要成為流動化的學習者,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習需求,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自己搜集資料解決問題。這種能力的養成,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有限的時間來完成。語文知識充滿了生活氣息、文化氣息。學生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生活體驗,需要在品讀、感悟、欣賞中培養文化素養。因此,學生也要離開課堂去探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由此可見,第二課堂的構建,對學生成為主動型的學習者,擁有自主學習能力有極大的幫助。筆者建議,在構建第二課堂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力,讓學生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學習;讓學生參與情景創設,角色表演,讓學生參與討論,用多種方式完成教學評價。如在學習《蜀道難》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借助自己的能力搜集了四川的地形,地理概貌以及四川獨特的交通方式,讓學生借助小組合作,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展示。然后,我讓學生借助朗讀比賽,品味文章中的情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課上學習與在第二課堂中的學習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活動。[3]

綜上所述,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形成主體認知與教師結成學習同盟,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靜嫻.網絡環境下語文學科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2]徐龍年.論葉圣陶的本位主導觀及其現實主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

[3]萬國艷.探求相通點抓住切合點——談美術專業的語文教學[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1).

作者:楊同菊 單位: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