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新課改特點分析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17 11:40:00

導語:初中語文新課改特點分析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新課改特點分析探討論文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的教學觀念得到轉變,同時也帶動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往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正在蛻變,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我們看到,課堂教學更加開放了,表現為走出課堂和書本,重視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教師走下了講臺,走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使教學向著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展靠攏。不少教師的課,教學氛圍更加愉悅、和諧了,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師把讀書、思考、探究的時間盡可能多的還給學生;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自主學習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反思。

一、新課程不需要老師講了嗎

最近,各種課改觀摩活動此起彼伏,觀摩課、調研課、示范課、評比課接二連三。稍作注意的話,你就會發現,目前的語文教師很怕講,能“少講”則“少講”,能“不講”則“不講”,盡量多讓學生講,多讓學生活動。因為越來越多的老師認為,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必須做到“少講”,甚至“不講”。于是,課堂上出現了學生泛泛而讀,冠以“自讀自悟”;濫用多媒體課件,名曰“用好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師想方設法追求課堂活動的熱熱鬧鬧,千方百計在教學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顧及教學的實效。

從以前教師的繁瑣分析到現在教師談“講”色變,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從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好好研究“講”,正確反握“講”的作用。學生各抒己見,老師加上精當的評點,就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自主探究,老師加上啟發引導,就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自讀感悟,老師加上精妙的點撥,學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我們不能該講的不講,該挖掘體會的不去挖掘體會,這樣的教學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也不得學生的發展。課堂上的“兵教兵”運用得當,固然有效,但教師大多還是能見學生所未見,思學生所未思。教師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這一職能,恰當而精要的“講”還是少不了的。

二、這樣的合作學習有用嗎

眼下,幾乎所有的課堂,特別是公開教學,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從講臺上走了下來,不再“居高臨下”,師生之間的距離接近了,學生的確是“動”起來了。但稍作注意,我們會發現有些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很多,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只用兩三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就草草收場;有的看似全員參與,實際上是好學生一統“天下”,學困生“袖手旁觀”;有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會傾聽,不會合作,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教師缺少組織教學的策略;有的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其實思維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視對合作結果的評價,忽視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導……

按照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過程的原理,合作學習無疑是一種極佳的教學方式,它能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但如果運用不當,合作學習的這些作用就無法發揮。因此,領會合作學習的精髓,正確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應當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為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準確掌握合作學習的規則。教師應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采用相應的策略: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

2.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擇的內容要考慮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發現等等,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才會收到相互啟發的功效。

3.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課堂上,教師要真正關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教師還應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導他們,從而靈活地組織安排下一個活動。

三、怎樣提問更有效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在課堂上這樣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讀了這一段話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己見,充分體現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有不同的體驗,老師們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公務員之家

但稍作觀察、分析和歸納后,你又會發現不少教師把“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什么”“你想說什么”之類的問題當作“萬能鑰匙”,不根據課文的特點,不分時間場合,不顧班級的實際,一味地使用。結果,學生所思所見十分膚淺,教師又缺乏進一步的指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作為教師,我們每一節課都應該考慮:這一節課中哪些提問是有效的,哪些提問是多余的,哪些提問需進一步改進。

筆者認為,提問題,首先要講究實效。有的問題,要“窮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諸如“你讀懂了什么”之類的問題,如果學生的交流非常粗淺,教師決不能“鳴鑼收兵”,而要提供足夠時間讓學生再讀自悟,或進行適時適度的點撥,促使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討論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