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素養在中學語文教師中的表現

時間:2022-03-29 11:13:00

導語:音樂素養在中學語文教師中的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素養在中學語文教師中的表現

一古代關于文學與音樂關系之簡論

文學與音樂,自古以來關系密切。有典籍為證。《尚書•堯典》記載,帝舜命夔主管音樂時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1]1《周禮•春官•鐘師》也有“以鐘鼓奏《九夏》”[2]的記載。西人畢歇兒在研究勞動、音樂和詩歌的相互關系時也說:“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上,勞動、音樂和詩歌是極其緊密地互相聯系著的。”(《勞動與節奏》)[3]這就告訴我們,人文之初,詩(文學)歌(音樂)是合為一體的。只是后來由于生產的發展,產生了社會的分工,棒打鴛鴦,文學與音樂才分道揚鑣,各自為政。盡管如此,文學與音樂的關系仍是藕斷絲連,難分難解,如戲劇、歌曲等。兩者的發展相互滲透,協調影響,合之則雙美,離之也兩全。

2500多年前的孔丘老先生,作為一代教育教學的大宗師,是非常重視音樂素養的。孔老先生自身音樂素養頗高,堪為晚輩后學之楷模。這位教育教學界的泰山北斗,為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頗下過一番功夫。他不恥下問,請教音樂于周萇弘,學習彈琴于晉師襄,因而“《詩三百篇》,夫子皆弦歌之”(《史記•孔子世家》)[4]38。孔老先生不無驕傲地自詡道“吾自衛返魯,《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5]38。這位老先生深諳文學與音樂關系之重要,列音樂為“六藝”之一。《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4]33他把音樂作為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項目,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5]33,從而培養出3000余弟子,72賢人,教育教學之質量可謂高矣。

高中《語文》第5冊有篇課文,其題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待坐》,寫孔門四弟子各述其志,子路、冉有、公西華均志在官場,唯有曾晳深受乃師之影響,志在教育教學之師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為能繼師之志,承師之業,作一名合格、稱職的好教師,他努力修煉音樂這門重要的必修課。當孔老夫子問志于他時,他“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古代教師尚且如此重視自身的音樂修養,現代教師焉能僅僅自愧不如?

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音樂元素

現今通行的中學語文教材,涉及音樂的篇章或文句頗多:既有直接描寫音樂的,也有間接描寫音樂的,還有關于音樂理論問題的。直接描寫音樂的,如高中《語文》第6冊之白居易的著名長詩《琵琶行》,此詩寫琵琶女彈奏技藝之精彩,琵琶聲音之美妙,極盡比喻之能事: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桃,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不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又如高中《語文》第4冊劉鶚的《明湖居聽書》,該文描寫白妞說唱水平之高超絕倫,將空靈的聽覺形象轉化為有味有形的味覺和視覺或其他感覺形象,曲盡其妙: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浙浙的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間接描寫音樂的,如高中《語文》第1冊之劉白羽的《長江三峽》:“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這里明寫“交響樂”,實寫作者坐船航行的愉快感。同一篇文章又寫道:“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這里表面上寫“樂曲”,實際上是喻草坂之美。又如高中《語文》第1冊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寫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里的“渺茫的歌聲”是比喻縷縷荷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中的“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比喻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還有關于音樂理論問題的,如高中《語文》第3冊之《莊暴見孟子》:“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這其中隱含了儒家的音樂美學理論。又如高中《語文》第5冊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寫流浪漢蘇比在贊美詩的樂聲中反省自新,表現了音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善民心”(荀子《樂論》)功能:“動人的樂音飄進蘇比的耳朵,吸引了他”,“一剎那間,新的意境醍醐灌頂似地激蕩著他”,“管風琴莊嚴而甜美的音調使他內心起了一場革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音樂藝術素養

語文教師要有音樂素養,這是“教書育人”職業的需要。教學中碰到涉及音樂的篇章或文句,教師有無音樂素養,其教學效果是大相徑庭的。試舉幾例,以見一斑。《琵琶行》詩中“輕攏慢捻抹復挑”一句是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指法的,音樂門外漢對此只能照本宣科地按注釋解釋:“攏,叩弦。捻,揉弦。抹,順手下撥。挑,反手回撥。四者都是彈琵琶的指法。前兩者用左手,后兩者用右手。”有音樂修養的教師就不是這樣,他(或她)可以彈奏琵琶或與琵琶相類似的樂器來現身說法,這樣,學生就會對“輕攏慢捻抹復挑”彈琵琶的指法有具體形象的直觀感。

高中《語文》第5冊之《荊軻刺秦王》一文中有“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變徵之聲”到底是什么樣的樂音?缺乏音樂修養的教師只能求助于注解,鸚鵡學舌地解釋:“發出變徵的聲音,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五音,變徵是角、徵二音之間接近徵音的聲音,聲調悲涼。”但學生卻不知“變徵之聲”為何物。有音樂修養的教師卻不同,他(或她)知道古代宮、商、角、徵、羽五音即現代1(多)、2(來)、3(米)、5(索)、6(拉)五音,“變徵之聲”是角、徵二音之間接近徵音的聲音,即“4#”(升發)的樂音。這樣一解釋,學生就豁然開朗了。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寫月影朦朧之美時寫道:“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與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有何相通之處呢?缺乏音樂修養的老師當然不知其然。《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是這樣解釋的:“光與影組合的和諧與小提琴奏著的名曲相似”,這等于什么也沒解釋。看來,編寫參考書的教師也是音樂門外漢。有音樂修養的教師卻知其所以然:月影的朦朧之美是由深淺不一、參差斑駁的“光與影”構成的,而優美的音樂旋律也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構成的。這樣的解釋就能化抽象為具體形象,而使學生易于理解。

在《莊暴見孟子》一文中,當孟子問齊王是否喜歡音樂時,齊王“變乎色。”孟子卻說:“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為什么齊王聞“樂”而變色?為什么孟子說齊王喜歡音樂可以說明齊國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呢?缺乏音樂素養與國學修養的教師可能對此無能為力而束手無策。而有音樂素養和國學修養的教師則知個中真諦: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些學派對音樂的作用不了解,極力反對音樂,如墨家“非樂”:“子墨子言曰:……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耳之所樂,……以此虧奪民衣食之時,仁者非為也。是故子墨子所以非樂也,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日:為樂非也。”[1]26道家對音樂也有微辭,老聃說:“五音令人耳聾。”[4]26莊周說:“五聲亂耳,使耳不聰。”[1]在這種“非樂”的文化氛圍中,很多人對音樂無所適從,所以,當孟子問齊王是否喜歡音樂時,齊王惶惑而“變乎色”,就情有可原了。而孟子看到齊王談樂色變時,卻又安慰齊王說:“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孟子的這句話在文中相繼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對莊暴說,一次是對齊王說。這種重復或曰反復,是在強調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儒家認為,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與政治關系重大:“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禮記•樂記》)[1]61儒家雖然肯定音樂,但它肯定的只是“盡善盡美”的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的“雅頌之聲”,如《韶》、《舞》等樂,而對“鄭聲”之類的民間音樂則又排斥,《論語•衛靈公篇》說:“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陽貨篇》說:“惡鄭聲之亂雅也。”因此,儒家肯定音樂是有原則的。教師如果對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歷史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其教學效果肯定要打折扣的。

馬克思在談音樂時說:“從主體方面來看,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也就是說,它只能象我的本質力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而自為地存在著那樣對我存在著,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說來才有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6]2這說明: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他還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6]18所以,語文教師的音樂素養對于教育教學的作用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荀子說:“樂者,樂也。”[6]52有音樂素養的語文教師,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寓教于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有位語文老師在上《芙蕖》一課講解“頂真”的修辭格時,學生對“頂真”修辭的枯燥定義甚感乏味,好在這位教師的音樂素養較深,他靈機一動,馬上教學生唱了一曲《彎彎的月亮》①,整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唱完歌之后,學生們輕而易舉地掌握了“頂真”的修辭格,而且印象深刻,因為《彎彎的月亮》的歌詞就是用“頂真”的修辭格寫成的。當然,語文課中的唱歌與音樂課中的唱歌是截然不同的。在音樂課中,唱歌是目的。而在語文課中,唱歌只是手段,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培養智力的手段。綜上所述,文學與音樂之關系非常密切,語文教師應該具備音樂藝術素養。當然,語文教師的素養包括諸多方面,音樂素養只是其中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