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分析

時間:2022-07-15 04:02:23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分析

摘要:筆者是一名有20多年教齡的教師,已經遠離了自己的學生時代。盡管如此,筆者還是經常嘗試從學生的角度去解讀語文教學,觀察語文課堂。20多年來,世事變遷,風物更替,語文課堂已經不全是自己學生時代的樣子了。這些變化是必然,也有一些偶然,有技術原因導致的,也有觀念改變導致的,進步提升是主要的,還需反思的地方也有不少。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問題。

關鍵詞:中學語文;文本解讀

像自己當年一樣,每學期領到新書,筆者兒子就自己先把整本語文課本上的內容瀏覽一遍,這一遍雖然相對粗疏,但先入為主地對課文內容的基本感知幾乎會一直存在,而且是不易更改的。我們知道,閱讀過程是一個讀者的認知世界以及和文本相互作用的過程,不同的讀者所理解到的文本是有差異的,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封神榜》時,杭州的學生和蘭州的學生、杭州的不同學生和蘭州的不同學生對雷震子的主觀觀照肯定是不一樣的,各人心中的雷震子都打上了個人生活經歷、社會閱歷、知識構架、審美情趣、感官差異等的烙印。這就要思考一個問題: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同化學生關于課文內容的基本認知?何況閱讀者對文本的認知是多維度的,教師的講解肯定有觸及不到的領域。我們在課堂上的費力引導和講解,很多時候只是瞬間刷新學生的認知,一段時間后就煙消云散,留下的還是學生自己最初感知到的那些東西。近年來,雖然我們強調了“導讀”方式,但是“導”到哪里是早已確定好了的,有些時候,“導”其實變成了“牽”,教師費力、學生費解的情況每每出現。這種時候,我們應該想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之所以能配合我們,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試,是為了學會做那些刁鉆深奧的閱讀題,而不是自己迫切的閱讀需要。所以,筆者自己一直很佩服古人的考察人才的方法:寫一篇文章來!文章里面顯基本功、顯學識啊,一篇文章什么都照出來了。會讀不等于善寫,而能寫的肯定善讀,因為閱讀的最高境界就是從讀者走向作者,和作者心意相通。

那是不是不需要講了呢?不是的,講是一定要的,不過要精講。要找準讓學生感到“憤”和“悱”的地方,助力孩子突破難點。對全新知識的授受和對技法的解讀是完全必要的,因為一般的學生在自讀時是不會深入到這些層面的,是學生的認知空白給了教師講授的空間;還有,對確定性、一致性較強的內容,是可以集中講解的。盡管這樣,講解也要適度、要恰當。筆者曾經聽過一堂講解杜甫《登岳陽樓》的課,教師介紹杜甫時突出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之后學生自讀、分小組討論,最后發表對詩句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在分析“乾坤日夜浮”時,先講出了“湖水如大海般廣闊,似乎包容了整個宇宙,連天地日月也宛若晝夜都浮在水面之上”,之后又說“這里也暗示國家命運也如同浮在水面的日月,前途未卜”。先不說日月運行之恒常,即使日月的命運真是“前途未卜”,可哪里顯示了杜甫要將其運命與唐王朝聯系起來呢?可是教師竟然對此見解給予肯定。這個結論其實屬于過度解讀。再比如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學到“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時,教師問“裂帛一聲知何似”,繼而分析到“寫絲織品被撕碎,正像詩人的心被撕碎”。先不說這里本來只是摹寫聲音的,即便是抒發情感的,也還沒到“心碎”的地步,對此,筆者實在是不敢茍同。這屬于不恰當解讀。對文本的解讀要多一些厚重、樸實,甚至是老實,將時間留給學生去背誦、默寫、寫字、練筆。現在很多語文課的模式成了“課件主導+講解輔助+學生配合”,理科也許更適合這種模式,但語文課上成這樣就顯得機械了。時間久了教師和學生都會形成依賴,主動思考的動力減弱。而且,一塊黑板被持久地占掉一大半,教師的板書擠在狹窄的另一半,板書的作用被弱化。近一段時間來,加強學生書寫能力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們應該考慮在語文課堂上加一些書寫方面的訓練。筆者想起學生時代常被教師叫到黑板上默寫詩詞的場景,三四個人一起上,一人劃出一塊,互相不許偷看。寫完之后站一邊聽講評,既評正確率也評書寫,偶爾還評行款布局,評完再回座位。這留給學生的印象很深,寫的人印象深,下面看的人印象也深。而且考誠信,養謹敬,公開透明。

如果學生都像老爺一樣整節整節坐著,教師忙得不亦樂乎,他心中的敬畏從哪里來?也可以叫起來檢查背誦,聽的人也就一起背了,讓濫竽充數的曝光,讓倒背如流的揚眉吐氣,有什么不好?所以,筆者覺得,課堂不單是學課文,還是個訓練場,要多組織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教師要有這個氣場,要有這個組織能力。一上來就解讀文本、做題,師生都匍匐在教材試題的腳下,這樣只能培養做題高手。應適當地給學生一些自主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玩味思考,去沉淀思想、摸索技巧、檢索求證。有時候筆者倒是想,壽鏡吾老先生自己在上面“顛倒淋漓兮,千杯未醉呵”,學生自己在下面讀讀寫寫,雖然太過散漫,倒也別有一番境界。

參考文獻:

[1]王鳳英.試談中學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獨特性[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5(12):12-13.

作者:萬生科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