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類高校英語教學思考

時間:2022-05-12 02:54:33

導語:農業類高校英語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類高校英語教學思考

摘要:在英語專業國家標準的指導下,本文作者進行了一項實證調查研究,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調查學生對人文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第二,作者認為有必要根據農業高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校標作為國標的補充;第三,提出農業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文課程需要一個系統的學習框架。

關鍵詞:人文主義;《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學習動機;校標;系統學習

1引言

中國的“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即“人文”是文明的表現,同時中國傳統“人文”(人類)是與“天文”(自然)相對的概念,強調了人應該像天體的恒常規律運行一樣,通過使自身行為合乎規范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1]。西方的人文主義來自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個談論人文精神及其價值的人。西塞羅從羅馬政治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把培養雄辯家作為羅馬教育的理想,并強調雄辯家不僅是受過希臘文化教育熏陶的有教養的人,即具有廣博的知識、能言善辯、風度優雅,而且是符合羅馬傳統要求的實干的政治家,即具有羅馬傳統道德,精通法律和軍事,具有實際工作能力,舉止莊重得體[2]。大學除了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這兩個之外,還擁有“文化修養”職能[3]。大學教育里的各種專業,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科,都應當傳授文化課程,并以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為基本目標。外語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理所當然地要踐行人文素質教育的職能。秦明利指出,語言能承載傳統教化人民、凝聚和團結不同的社會力量、培育人類的情感、重構歷史和構建未來藍圖的職能[4]。

2英語專業的問題

在近年的研究和反思中,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舊的教學大綱指導下的英語專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胡文仲[5],仲偉合[6]等明確指出培養外語人才不應只考慮市場的需求,更應該考慮大學教育的根本。高校英語專業應該回歸人文學科本位,重點培養人文通識型和通用型英語人才。2017年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確認了英語專業的人文學科屬性和人文價值意義,并建議課程設置必須體現英語專業作為人文學科的知識內涵。人才培養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使學生接觸到更有文化內涵、更富感染力的高級語言,提升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擴大學生的人文視野,完善舊有知識結構。將人文知識轉變為人文思想并最終轉變為思想能力[7]。國標的出臺首先厘清的是英語專業的學科屬性,解決了長期以來本科教育里英語專業的語言技能訓練重于英語文學和文化學習的問題。英語專業應當開設一系列的人文必修課程,如“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西方文明史”“圣經與文化”“古希臘羅馬神話”“比較文學”等;同時可以開設“中國傳統文化”“中西文化比較”“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經典導讀”等選修課程[5]。在這場規模宏大的教學改革中,農林院校英語專業面臨的問題也必須得到重視。長期以來,農業類高校英語專業處境一直比較尷尬。農林院校的英語專業起步晚,師資力量薄弱,生源不如其他院校,課程體系和專業結構設置不科學,學生就業更是在同級本科院校中不占優勢[8]。國內影響力高的農林院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多以應用型、復合型、或者復合應用型人才為主,要求學生既能熟練掌握聽、說、讀、寫、譯等外語基本功,又能靈活運用農業科技及農貿知識,以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9]。整體來看,第一,農業大學的英語專業主要課程設計與綜合類大學無顯著差別;第二,農林院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與院校本身的辦學宗旨相呼應,同時英語專業與校內其他學科也需要融合;第三,在學生的職業規劃方面,學校強調以農業為特色,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國標實施以后,農業大學的英語專業教學有必要開展積極的改革來適應教學路線與方向的變化。

3研究過程

筆者進行了一項英語專業學生針對人文和文學課程的學習動機因素的調查研究,目的是通過調查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分析動機對學習行為的影響,進而提出以國標為依據的人文課程的教學思路。同時,鑒于本校地處華南,是廣東省和農業部共建的綜合性大學,其辦學宗旨是堅持農林學科創新發展、理工學科擇優發展、人文社科特色發展的思路[10],具有濃厚的地區和學校特色。因此,本校的英語專業教育與他校相比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容忽視的差異:一方面要落實國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擔負著與本地區和本校發展緊密相關的責任。調查對象是華南農業大學英語專業二年級95名學生。發放問卷95份,回收95份。問卷共20題,內容包括背景信息、特征信息、基本態度三種題項;相關因素共分為6個,分別是英語技能和英語知識課程對比、課程內容重要性對比、專業必修課/選修課興趣、人文課程興趣、學校特色課程興趣、學校公選課調查。該問卷調查的主要目標是討論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英語專業學生對人文類課程的學習動機。(2)國標和校標的關系。(3)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學思路。

4調查結果

(1)本校英語專業學生最重視的學習內容仍然是語言技能的訓練。其中傳統技能四項,即聽、說、讀、寫仍然占據主要地位,翻譯緊隨其后。然而對于文學人文課程價值的認識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度,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個人興趣、老師和教材的吸引力、文學等課程學習的長期性和系統性要求較高,導致學習成果不易顯現等等。但其中更深層的原因應與英語專業教育政策有關。在舊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英語專業重技能訓練,而輕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培育。(2)在現有的專業必修課程中,調查對象對各門課程的學習動機沒有明顯分別,其中英語專業傳統必修課“英美文學”和“西方文化”稍顯突出。體現地區特色的“廣東文化遺產”之類的課程得到一定的關注,本校特色課程農業和生物生態類課程主要作為選修課的考慮對象,但同計算機等實用性強的課程相比明顯處于劣勢。學生反映文學和人文課程的學習主要還是以常識類知識的傳授為主,暫時沒有感覺到對自己的思考能力或生活技能產生積極的作用。選修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視野、補充知識、培養特長和興趣。但學生也表示個別課程內容枯燥,上課方式單調。(3)根據對本校英語專業學生必修課和選修課種類和開課單位的觀察,“語言學”“英美文學”和“西方文化”等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由英語系開設,同時英語系也開設“圣經”“希臘神話”“生態發展史”“經濟學導論”等專業選修課,“中國文學與文化”“世界歷史”“藝術”“農業”“生物”等課程由其他學院開設學校公選課。如前所述,部分學生對非本系開設的選修課程興趣不是很高,且存在選而不學、學不能用等消極現象。因此如何設計和教學人文素質類課程才能最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成了管理者和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5解決方案

(1)學習動機的培育要培養英語專業學生針對文學和人文類課程的興趣,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奧斯伯爾在學校學習中把學習需要分成三種內驅力: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脫胎于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知欲的認知內驅力是學習者學習行為的最基本的內部動機[11]。要讓英語專業學生對人文課程等產生求知的欲望,就必須讓他們意識到掌握這些知識是認識人類世界、解決人生實際問題的需要;作為外部動機的自我提高內驅力能讓學習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因為這些學業成就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尊重。英語專業作為獨立的人文學科,在當今“人文回歸”的道路上必須發揮自己特有的學科特色,找準自己在現代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改變長期以來英語專業作為工具性專業依附于其他學科的窘況。與此同時,英語專業學生也需要清楚地理解和認可本專業知識的價值,用學習英語專業的學業成就獲得地位和尊重,而不是簡單地用英語語言技能在人才領域競爭。(2)國標和校標的結合黃國文[12]指出外語教育改革必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相互作用。一方面,外語教育政策和戰略部署等需要向基層有關教學管理者和廣大外語教師解釋和說明,以便更好地把政策、方針、思路等在實際教學中執行和落實;另一方面,基層教學管理者和外語教師要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對有關的政策、方針、思路進行實施,同時也總結經驗和教訓,提出反饋意見。近年來教育部制定政策,高等教育從規模化、擴張性的發展模式逐漸轉入以提高人才質量和專業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標準化道路。英語專業國家標準是高校開設英語專業基本標準和準入條件;而國標之外還應該由各地區。各學校依據自身的客觀條件和發展規劃制定適合自己的特殊標準。因此高校要在國標精神指導下,在“校標”中明確定位,在培養方案中體現特色,在課程體系中凸顯自身優勢[13]。如前所述,本校的辦學宗旨主要是以農林類學科為主,英語作為人文類學科的培養目標還是趨同于全國高校同類專業的統一標準,基本上沒有體現本校專業特色和區域文化特點,更談不上制定學校標準。本文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的結果均顯示英語專業學生對農業類課程興趣寥寥,同時學校也較少開設體現區域文化特點的選修課程。黃國文指出大學的特色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業大學英語專業要有自己的特色,學生要有家國情懷,懂農業、愛農村,能用外語向世界講述中國農耕文化的故事,為中國農業走出去牽線搭橋,能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14]。因此,本校英語專業迫切需要做的工作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校內對教師和學生明確本校英語專業的特色,校外向社會和用人單位宣講本校英語專業的特點;盡早制定符合學校特色發展需要、滿足農業英語人才培養的標準;專業課設置方面可以加入“農業”“生態”“廣東文化”等專業選修課程,同時鼓勵學生跨學院選修學校特色專業,并積極參與與農業活動相關的社會實踐。(3)系統學習的方法AUDI.R[15]認為三種知識指導著人類的生活:科學知識、道德知識和宗教知識。其中科學知識是人們為了認識世界提出的問題和假設,而經過證實的假設就變成了知識;道德知識與文化背景緊密相關;宗教知識探索上帝否存在。如前文所述,英語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英語語言、文學以及英語國家歷史、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的理論和知識。這些知識既有科學的元素,又有文化傳統和宗教故事,它們的結合構成了英語專業的知識系統。1991年錢學森提出“學科系統觀點”,對我國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系統具有多元性、關聯性和整體性,其中居第一位的是整體性[16]。查有梁[17]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指出基于整體原理的教學手段是十分行之有效的: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然后學習各部分,掌握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最后又綜合為整體;其次,必須縱橫聯系,善于發現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最后,要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推進對學科整體的理解。因此,英語專業作為擁有獨立屬性的人文學科是一個大的整體?!罢Z言技能”類基礎課程,“文學”和“人文”等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如“翻譯”“教育學”“經濟學”等是這個整體里的有機組成部分;另外,作為農業大學的英語專業,學生們必須學習農業特色課程;體現廣東經濟區域地方特色的知識也應該得到重視。另外,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研究英語專業課程與校內其他專業課程的聯系,利用選修課的機會拓展視野,補充知識:如“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與“歷史專業的古代西方歷史課”;“英美文學”與中文專業的“文學”課等。對于教學計劃的制定者來說,課程的設置前后需要考慮關聯性。大部分專業課的教學任務完成后,之后的教學安排為了避免重復性教學,基本不會再有關聯課。結果學生將之前學習過的內容遺忘,或者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習沒有呈現階梯式的進步。當然同類知識的課程多次獨立開課顯然不合理,教師可以采取融合教學的方式,在上新課過程中有計劃地融入之前的學習內容,有效地維護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關聯性。

6結論

英語專業的人文回歸給英語專業的發展指出了一條充滿希望和挑戰的道路,也為英語專業找回了專業自信和價值。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歷史悠久、包羅萬象。學習人文知識有助于人們認識過去、解析現實、預測未來。作為大學教育的受惠者,英語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會如何使用這門外語,更要學習英語的語言學理論、英語文化和歷史知識,搭建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交流的橋梁。再者,作為有鮮明學科特色的華南地區農林類高校的英語專業,更應該抓住國標帶來的巨大發展契機,在統一標準的有力支撐下積極尋找自身特色發展的機會,盡早制定有本校特色的專業培養方案,滿足區域經濟和農業英語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穎欣.《易傳》人文精神探賾[J].管子學刊,2014(3):38-42.

[2]方曉東.西塞羅教育思想述評[J].《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暨中國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學術研討會,2009,572-576.

[3]程海霞.超越時代:奧爾特加•加塞特的高等教育思想——基于《大學的使命》[J].教育進展,2011(1):55-58.

[4]秦明利.外語教育與人文精神培育[J].外語教育與研究,2013(1):58-63.

[5]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6):243-319.

[6]仲偉合,潘鳴威.論《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制定———創新與思考[J].現代外語,2015(1):112-120.

[7]查明建.英語專業的人文學科屬性與人文課程的意義———以《國標》人文課程為中心[J].外國語言與文化,2017(1):18-26.

[8]顏凱.走出農林院校英語專業發展困境之我見[J].科教文匯,2011(1):108-109.

[9]李艷鈴.農林院校英語專業涉農特色建設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5):42-47.

[10]華南農業大學.學校簡介[EB/OL].

[11]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2]黃國文.從《中國外語》看我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發展[J].中國外語,2009(5):16-20.

[13]馮光武.把握國標精神、找準學校定位、突出專業特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實施建議[J].外語界,2017(1):2-6.

[14]黃國文.Halliday對桂詩春的影響———關于農業英語的思考[R].南昌: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外語教學研討會,2018.

[15]Audi,R.Epistemology: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Knowledge[M].London:Routledge,2011.

[16]苗東升.系統科學精要[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21-25.

[17]查有梁.系統科學與教育哲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6(3):31-42.

作者:楊敏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