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探索
時間:2022-07-15 11:14:19
導語:商務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灣區,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創新型發展高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強的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人才。本文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出發,分析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短板,探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具體對策,以期更好地發揮人才優勢,彰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功能和價值。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高職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可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于提高區域競爭力、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打造世界一流灣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需要與灣區內部、外部等開展深度合作,攜手擴大對外開放水平,亟須一大批熟悉世界各地商務環境、人文地理、風土人情并順暢開展跨文化交流的精英語、懂商務、擅交際、通文化的高素質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馮佳惠,2019)。因此,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應用型、職業化人才培養的搖籃,在商務英語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要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需的人才資源,做好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工作。然而,從現有的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在商務英語跨文化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單一化弊端、缺乏產業化人才、人才能力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那么,如何改革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跨文化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新時代高職院校商業英語專業發展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1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透視
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作為培養“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重要支撐,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輸送了大量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有效地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在于建設世界一流灣區,這就需要灣區內部與外部的有效互動,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該建設目標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能力,但是,筆者在審視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時發現,許多學生的學習能力仍然存在短板。1.1語種教學過于單一。廣東省內高職院校是輸送“粵港澳大灣區”跨文化交際人才的“主力軍”。但是,從廣東省內高職院校外語語種的設置來看,除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少數幾家“雙一流”高職高專開設了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韓語和俄語等語種外,大部分高職院校均不具備開設英語以外語種的條件。據初步統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涉及合作國家及地區約2500種,占人類語言總數的1/3以上(王春香,2019)。然而,從當前高職院校語種設置來看,仍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存量和增量上都不夠理想。1.2“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國情文化教育不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注重內部聯動又強調外部耦合,與外部耦合國際及地區文化多元化、風俗文化變體的差異等是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培育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重要推手。自“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實施以來,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積極對接相關行業、企業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求,在課程設置上及時進行調整,然而,在專業教學中,僅注重語言的培育,而對相關國家、地區國情文化教育存在偏少、偏弱的問題,不利于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1.3商務英語專業文化內涵建設不夠。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作為培養專業化、國際化、高素質語言類人才的基地,強調以實用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在專業文化內涵建設上,高職院校要與普通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區分,并把實用性、應用性等作為專業文化建設的核心。然而,筆者在對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進行調研時發現,該專業建設創新性不足,缺乏市場導向、就業導向、職業能力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不夠。在專業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學生實踐鍛煉較少,導致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
2“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策略
自“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實施以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始終與企業崗位需求相對接,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然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縱深發展過程中,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問題仍然突出,對此,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必須要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人才需求,積極做好、做細、做實人才培養工作。2.1堅持需求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基本職能。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必須要堅持市場的人才需求導向,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培養作為商務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引導學生識別不同國家、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屬性。首先,注重導入文化背景。“粵港澳大灣區”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勢必與世界各國、各地區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交流、互動,這就要求商務英語教學要及時導入與“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密切經濟活動交流的國家、地區的國情、文化、歷史及風俗等知識,引導學生了解、熟悉這些國家、地區的歷史文化,培育跨文化意識(王春香,2019)。比如,教師在介紹阿拉伯國家時,不僅要教學阿拉伯語,還要融入阿拉伯國家的文學知識、歷史事件和風俗習慣等,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含量。其次,強化第二課堂文化注入。第二課堂是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大學生培育外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平臺,涉及到第一課堂外的所有外語活動,比如外語配音、外語角、詩歌朗誦、話劇、影視欣賞和美文欣賞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要注重進行引導,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國家、地區的文化元素輸入,讓學生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樹立跨文化意識,明確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差異。最后,增加外語語種教學。針對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存在的語種開設不足問題,高職院校必須要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方針,積極與知識跨界貿易企業合作,開設相關語種,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方式,以拓寬教學語種,培養不同語種的跨文化交際人才。2.2堅持創新導向,推動教學改革。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要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教育教學改革首當其沖,針對部分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必須要創新教學模式。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任務不同,教學方法也要有所區別,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從辦學規律、高職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特點出發,積極探索與高職大學生認知特點相符合的教學方法。具體而言,高職院校要堅持“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取向,探索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情景式教學、任務式教學、仿真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及工作場景教學等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外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主體、能力本位、職業導向,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躍升”。同時,高職院校要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專業發展趨向,采用“頂崗實習”“現代學徒制”等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崗位工作來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人才培養的實務性和實用性,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培育儲備一大批跨文化交際能力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文保雅、鄭梅花,2019)。2.3堅持服務取向,完善師資結構。俗話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職院校應大力培育跨文化交際人才,尤其是擁有具備厚實文化底蘊、語言技能、學術涵養的“雙師型”人才。調查顯示,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語種開設較少、教學方法滯后等問題的存在,與“雙師型”人才的短缺息息相關。對此,高職院校當務之急要完善優化師資結構,使教師在數量和質量上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相嵌合。第一,注重引進外教人才。通過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合作聯盟,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各國、各地區外語教師合作交流機制,既讓高職院校外語教師走出去,也讓外教走入高職院校,到課堂講學、教學,傳播本國、本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風俗等,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第二,開展“粵港澳大灣區”課題研究。高職院校應鼓勵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申報與“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文化交流相關的課題,舉辦課題研討會,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作為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并積極開展課題成果交流,實現研究成果向教學成果轉化。第三,支持教師到企業掛職,到境外訪學。高職院校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把教師輸送到企業一線,讓教師深度了解企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求,并積極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同時,高職院校應選派骨干教師到境外訪學,開展體驗式學習,使其真正感受屬地國的文化魅力,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
3結語
總之,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輸送高素質、應用型、職業化人才的重任。針對粵港澳大灣區亟須大量精英語、懂商務、擅交際、通文化的高素質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辦學要主動承擔培養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重任,積極調整專業結構、優化教學內容、強化校企合作、推動產教研深度融合,以培養更多符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跨文化交際人才,為建設世界一流灣區提供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馮佳惠.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應用型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9,6(75):4-6.
[2]王春香.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基于產教融合的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探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6):97-98+133.
[3]文保雅,鄭梅花.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外語外貿人才職業能力提升路徑[J].經營與管理,2019(1):72-74.
作者:魯燕 單位:湖南都市職業學院
- 上一篇: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分析
- 下一篇:語言學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