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英語教學人文素養教育策略

時間:2022-03-15 08:59:47

導語:中學英語教學人文素養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英語教學人文素養教育策略

摘要:強化人文素養教育是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符合素質教育時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論文從思想觀念和人文環境、教師素養和教學評價、教材內容挖掘、教學活動形式等多個方面,探討了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缺失的表現。最后結合素質教育時代要求和英語學科特征,提出了強化人文素養教育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英語教學;人文素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在人文知識、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各個方面所能達到的水平或素質。對青少年人文素養的培養,重點集中在保護生態、熱愛自然、崇尚科學、遵紀守法的幾個方面。英語屬于人文學科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其在培養青少年語言知識、交際技能、學習態度、思想情感等各個方面,都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將人文素養貫穿于整體英語教學實踐,不斷強化對青少年的人文素養教育,是順應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

1中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1)強化人文素養教育是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人的全面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宗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與科學素質”。英語教學最直接的目標,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同時,要通過西方文化習俗、歐美國家概況、跨文化交流技巧等知識、內容的傳授來拓展學生知識面,特別是要在中西文化對比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并摒棄西方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因素,也要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思想精髓,達到幫助學生提高思想境界、樹立民族自信、端正學習態度的目的。從這些方面來講,人文素養教育是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2)強化人文素養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進入知識經濟新時代,創新創業成為時代主題。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沒有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堅毅的品格、積極的心態,就很難在創新創業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強化人文素養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和道德素質。英語學習是語言學習,學習的目的就是跨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如果缺乏人文素養教育,學生不僅可能產生畏難情緒而影響學習效果,還可能因“三觀”不正而無法明辨是非,也就難以成長為優秀的工作者。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國內企業對外交流日趨頻繁,跨文化交流是企業面臨的共同挑戰,通過英語教學強化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

2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缺失的表現

(1)人文素養重視不夠,人文環境亟待改革。應試教育、功利教育是影響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受應試教育、功利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習慣于填鴨式教學,教師埋頭講解書本知識,學生盲目背記。在整體教學過程中,雙方都認為要把有限時間用在“刀刃”上,用在給升學、就業帶來立竿見影效果的知識學習上。教學雙方過于強調考試成績,也就不太可能重視人文素養教育。也正是因為教學理念的滯后,一方面導致課堂教學內容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自主性不強,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很難提高;另一方面,學生對國外風俗習慣、工作生活、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等知識的了解有限,難以感受到濃厚的英語文化氛圍,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有效提高。(2)教師素養亟待提高,教學評價失之偏頗。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形成,與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行為示范息息相關:課堂教學內容是學生獲取人文知識的有效途徑,教師行為示范則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重視人文素養教育,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水平,就會更加注重將人文素養知識、理念融入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之中,這對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如果說教師素養是基礎,制度建設就是動力,特別是考核評價機制,在人文素養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不僅引導著教師的“教”,也引導著學生的“學”。盡管人文素養是影響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對考試成績的提升并沒有直接的、立竿見影的效果。在“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的教學評價體系下,升學、就業都與英語成績掛鉤,工具性、功利性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動力,繁重的學習壓力容易造成對人文素養的忽視。(3)文化作品鑒賞不足,教材內容挖掘不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習慣于將考試分數與成績排名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課堂教學以“書”為“本”、以“考”為“崗”,教學活動圍繞聽力、語法、閱讀、翻譯、寫作等考試模塊展開,缺乏美文鑒賞和文化修煉。其實,英語教材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不同領域,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然而,即使是以“書”為“本”、以“考”為“崗”的課堂教學,也沒有充分挖掘教材中豐富的知識內容、深邃的人文精神,這是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缺失的直接表現。(4)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第二課堂成為擺設。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開始探索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但在教學實踐中,又不能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例如,一些教師在閱讀理解的剖析中,只是形式性地描述其中涉及的人文知識,不能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時政熱點開展深層次教學。同時,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搜集教材以外的素材、去傳授課本以外的知識,或者是開展有效的實踐教學活動,致使英語第二課堂成為擺設,人文素養教學活動流于形式、流于淺顯層面。

3英語教學中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的策略

(1)強化人文素養觀念,優化人文教育環境。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人文素養教育與英語課堂教學的融合,離不開廣大師生的認同和參與。因此,加強人文素養教育,首先要強化師生的人文觀念,使其認識到人文素養在英語教學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才能形成自覺的行動。改變人文素養觀念,重在優化人文教育環境:學校要結合校園文化建設來營造有利的人文環境;也可以定期組織人文素養專題講座,邀請專業人士講解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還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和西方節日,通過開展演講比賽、英語辯論、文化娛樂等活動來活躍教學氛圍、優化人文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健全教學評價機制,提升教師人文素養。在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中,考試成績是關鍵。盡管考試成績是檢查教學效果、提取教學反饋信息、做出教學決策的重要依據,但不應該成為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英語教學評價是既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又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素養。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可以通過考試成績來實現,而強化人文素養教育,則是激發學生興趣愛好的關鍵。增加教學評價的人文性指標,更多地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歷程、學習成果展示等方面進行教學評價,充分發揮教學評價機制在人文素養教育中的導向功能,是教學評價機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健全教學評價機制的同時,更要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才能以更敏銳的眼光挖掘英語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發現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語言美、藝術美。(3)及時關注文化熱點,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如果說英語除了工具屬性,還有人文屬性的話,英語教材的內容就不應該是固定的,而應該與時俱進地增加新元素、新內容,也就有利于增加教材的時尚感、賦予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密切跟蹤社會熱點,注重結合教學內容,延伸教材在社會文化、經濟生活中的話題,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培養。如:利用“日本留學生江歌事件”分析校園安全和自我保護問題,探討和傳播急救常識;利用“國際疫情肆虐”分析公共衛生防疫和國際合作問題,頌揚白衣天使和逆行者。通過結合時代熱點、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不僅可以增強教學趣味性,也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4)創新教學活動方式,豐富第二課堂教學。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活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學活動要按照教學目標來設計。英語教學要達成人文素養教育的目標,就要結合人文素養教育的要求來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又要保持課堂教學的嚴肅性;既要保證課本知識的傳授質量,又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社會、明辨是非;既要傳播西方文化、介紹西方文明,又要保護民族自信、樹立愛國情懷。此外,進入信息化時代,教師還要結合英語教學內容,利用互聯網平臺搜集、整理相關知識,積極組織課外文化活動,豐富第二課堂的內容,充實其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4結束語

總之,文化素養是內在的、相對穩定的修養,文化素養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英語教師要結合素質教育時代要求和英語學科特征,緊密聯系實際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陶敏.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及策略[J].智力,2020(24):8-9.

[2]王芳.英語語言學習與人文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2020(5):95.

[3]陸小麗.融入人文素養,構建活力英語課堂[J].英語畫刊(高級版),2020(7):45-46.

[4]劉文媛.跨文化交際視域下文化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J].跨文化研究論叢,2020(2).

[5]吉亞琴.創新英語教學模式,落實核心素養培育[J].英語畫刊(高級版),2020(21):104.

作者:胡啟凡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