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形式美研討論文

時間:2022-10-02 03:59:00

導語:規劃形式美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規劃形式美研討論文

摘要:山地是一種獨特的地理形態,在這類地區進行規劃建設必須深諳其特點,尋找其規劃中隱藏的秩序,探索其形式美的規律。通過兩個山地中學規劃設計實例,嘗試一種山地規劃方法,揭示山地規劃具有的形式美。

關鍵詞:山地形態;規劃規律;形式美學

Abstract:Themountainousregionisasortofspecialgeographyform.Inordertoplanandconstructthisareawemustknowitsspecialfeaturewell.Theorderlyingintheplanistobefound.Exploretherulestoestablishtheformaestheticsofmountainousregionplan.Bytheanalysisoftwomountainousregionmiddleschoolexamples,trytofindthewayinmountainousregionplanning.Theformaestheticsofmountainousregionplanisannounced.

Keywords:mountainousregion;planningorder;formaesthetic

建筑崇尚形式美,規劃也應如此。

“在建筑師的構思中學校是個整體,秩序受到建筑觀念的極權主義影響,完全淹沒了特定地點或者特定建筑群的需求……整體存在秩序,但是局部不可能有秩序。”[1]

我們定義的有機秩序是,在局部需求和整體需求達到完美平衡時獲得的秩序。

山地是一種特定的自然形態,世界上有1/5的面積為山地,有約50%的人口依靠山地資源生存,而我國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

特殊的地理、地質狀況凸現了規劃、建筑的區域性,也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規劃、建筑特色。探索區域自然的規劃、建筑本質,有助于對全球化中地域文化研究的豐富。

我國西南地區多山地、地形復雜多變,建筑規劃布局應體現山地特殊的地形地貌,突出其輕靈多變、自由和飄逸的格局,避免大面積開挖以節約土石方,凸顯山地建筑和城市的別具一格。

1形式美的訴求

山地與平地的不同表現在地形上,體現在建筑布局、構圖關系上,平地多尋求軸線、對稱和嚴整,具有一種形式的格律美,多體現在“線”性關系上;而在山地地域,為結合自然、融入自然,建筑在空間組合上應順應地勢發展,具有小、巧、靈的形散而神不散的韻律美。由于山地的起伏與高差關系,在空間視覺角度上,可感受和體驗其頂面,總體布局和組合可較直觀地反映出來,因而多體現一種“面”的關系。

形式美的原則具有普遍意義,但對于不同地區的建筑和規劃,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不能說山地規劃就沒有規律可尋,沒有章法可依。山地規劃群體布局應重視順應坡度而獲得的第五立面組合關系。

我們努力尋找山地規劃中潛在的秩序美,以求得規劃的和諧,建立建筑與基地地形的整體性,而可視的“面”狀關系是切入點和路徑,面的體驗更直接、更容易感受整體,從而更易得到認同。

2探索規劃形式美的實踐

為此目的,我們嘗試在山地規劃實踐中探索這種特殊性中蘊含的規律性。

2.1重慶萬州二中雙河分校規劃。

重慶萬州二中現校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的萬州區,屬重慶市重點中學,有“萬州的清華”之美譽,學校師資力量強、規模大,為適應其日益發展的需要,加強周邊輻射作用,順應萬州區教育發展規劃,學校在萬州龍寶鎮雙河口新征地14.41hm2用于擴建分校。

分校整個用地南北高差約70m,北有現狀高山,西有楊柳河蜿蜒而過,地塊東西向稍長,南北向較短。分校規劃建制100個班,建成后將作為萬州二中的高中部。

為較好實現功能分區,減少土石方開挖,在人性化范圍內設計校園各級道路。規劃中考慮北側較高地塊靠東區域作為教學區,布置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可作為校前區對景(圖1,2)。

從學校主入口方向看教學樓氣勢雄偉,這樣進入學校后拾級而上即為教學樓主體;西南臨主入口布置運動區,設置400m標準運動場和體育館,利用地形高差,運動場較低側在校前區方向,故架空作為停車場,解決校前廣場車輛停放問題。

進入校前廣場后向西設計為一條南北景觀大道,道路一側布置辦公樓、圖書信息中心,盡端布置科技實驗樓,在建筑與景觀大道之間設置科學名人雕塑與小品,充滿學術與禮儀氣氛,臨楊柳河一側,由于景觀優越,布置教工生活區。在教工宿舍與科技實驗樓、體育館之間,設計了學生及教工食堂、學生宿舍,這樣生活區既相對獨立又臨近學校后校門,解決了生活用品的進出通道問題。

教學區、運動區分臨景觀大道兩側,科技實驗樓位于景觀大道西側盡端,東側盡端設計有一個巨型雕塑及英語角,這樣在平面規劃布局中即形成一個鑰匙形狀,教學樓群設計成一把“鎖”形,兩者結合意為開啟智慧與科學殿堂的鑰匙(圖3),整個規劃結合地形高差,分區合理,既創造了形式之美又寓意深刻,形成了一個生動、和諧、有序生成的山地中學新意象,在競標中一舉中標,受到多方好評。

2.2重慶萬州三中江南新校區規劃

萬州區行政中心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由于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區人口急劇增多,為發揮現有土地效益,萬州區決定將行政中心遷到長江以南,建設江南新區,為適應城市發展,萬州教育規劃相應作出調整,決定萬州三中整體南遷,在江南建設新校區。

萬州三中江南新校征地14hm2,規劃100個教學班。新校建設用地南北方向地形呈W形,呈三山夾兩谷狀,東西方向臨兩條城市主干道,兩條干道之間高差約40m。地勢高差變化大,地形地貌復雜,用地條件為特征明顯的山地。

在整體布局中,我們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變不利為有利,巧妙布置各類建筑用房,盡量減少土石方量,新校規劃呈一條“魚”形(圖4,5,6),建筑之間的道路呈魚骨狀,發散形的路網系統順應了山勢的發展,較好地解決了建筑的朝向與山地之間的關系,而且獲得了一定的形式美。

由于用地東側臨城市干道為城市公共綠化帶,故景觀設計呈魚背上的鰭形,魚頭一側在用地的最北端,考慮到北端零星用地規模小,又與主校區以溪谷分隔,交通聯系不便,故將生物園地布置在此,魚身部分布置了教學樓、圖書館、科技實驗樓、辦公樓、學生公寓、學生宿舍及學生食堂等建筑,教學區沿山體走向布置,呈自然開闊的扇形,圖書館臨溪谷布置,溪流從旁穿越,盡顯幽靜之美,辦公樓布置在主入口位置,對外聯系便利。學校主入口布置在用地南端,從主入口拾級而上,利用地形設計了不同高差的疊水等景觀道,山頭上布置科技實驗樓,作為標志性建筑而正對學校主入口,在教學樓、科技實驗樓、圖書館一側設計為學生生活區,布置食堂、學生宿舍,并臨近學校北校門;“魚尾”部分設計為運動區,從整個新校用地來看,只有這一側較為平整,土石方量小,故作為體育館、游泳池、田徑場用地,規劃為體育運動區。

因為山地地形限制,萬州三中江南新校在規劃上講究自由開放式布局,校園整體順應地體坡地走向,建筑多呈吊腳設計布置,其曲線形規劃恰似跳動的魚兒。

3結語

山地是一類特殊的地形,區別于平地,在規劃中自有其可尋的規律特點,我們應努力探索山地布局中的形式美,創造另外一種和諧、自由的規劃,避免無目的的散亂、無原則的填挖。

建筑師通過使一些形式有序化,實現了一種秩序。這種秩序是他精神的純創造:他用這些形式強烈地影響我們的意識……他以他創造的協調,在我們心里喚起深刻的共鳴,他給了我們衡量一個被認為跟世界的秩序相一致的秩序的標準,他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和心靈的各種運動;這時我們感覺到了美。[2]形式美蘊涵于規劃之中。

參考文獻:

[1]C亞歷山大,M西爾佛斯坦,S安吉爾,石川新,D阿布拉母斯.俄勒岡實驗.趙冰,劉小虎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陳志華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