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高級職稱評審辦法研究

時間:2022-11-21 11:37:12

導語:教師高級職稱評審辦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高級職稱評審辦法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時代背景。1996年,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開了高職教育發展的序幕;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高職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蓬勃發展的高職教育,帶動高職教師人數迅速增長,1999年我國共有專科學校474所,專任教師8.82萬人;2013年高職學校1321所,專任教師43.66萬人①,教師的成長將助推學校的發展。現階段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需要一大批能夠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高技能人才,對高職教育提出了人才培養質量要求。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5年教育部先后出臺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均提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師是關鍵。(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時代背景。2011年國務院召開的征詢政府工作報告座談會上,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顧京教授向溫總理建言:“高職教育的教師隊伍所需的能力是有別于其他類型教師的,對他們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給予重點的研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完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2016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提高評審科學化水平”。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了“評價更為科學,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的改革方向,力爭通過3年時間,基本完成高校教師等職稱系列的改革任務。教師職稱評審體系的構建目的在于激發教師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智力效應,做出最大成績。高職學校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決定了其教師評價機制應當區別于普通高校。本文研究了15個省(市、自治區)②的高職學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辦法(學校具有教師中級職稱評審權,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承擔高級職稱評審),均力求融入職業教育特色。

二、評審辦法

各地評審辦法適用于高職學校從事教育教學的專業技術人員,包括專任教師及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評審體系包括4個部分:資格資歷條件、教育教學條件、科研條件與破格條件。資格資歷條件參照普通本科的標準制定,包括學歷、資歷、教師資格、職稱計算機、英語、繼續教育等;教育教學、科研與破格條件體現了職業教育特點。(一)教育教學條件。教育教學是學校的核心工作,體現了對教師“教書育人”的要求。1、課堂教學條件。課堂教學包括教學工作量與教學效果。授課課程、課時數要求,專業課與基礎課教師不同:專業課教師要求授課2門課程,其中有1門實踐課程或指導過實訓,課時數最低要求為120課時/年,最高為300課時/年;基礎課教師課時數最低要求為150學時/年,最高為320學時/年。為改變以往“重科研輕教學”局面,教學效果和質量也成為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包括督導專家聽課評議、學生評教和院系考察推薦等,內蒙古自治區自2015年增加了“說課評價”環節。學生評教作為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申報者須合格,湖南、山東、江蘇、天津等地的申報者須有優秀等級1-3次。2、實踐教學條件。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要求,專業課程教師應具有“雙師”素質。申報者需達到任現職期間行(企)業工作(頂崗、兼職、咨詢、調研或技術服務、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等)的累計時間要求(5-6個月);或取得相應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或專業技術資格。3、育人工作條件。教師不僅是“授業者”,同時也是“教育者”。首先申報者需有承擔輔導員、班主任、班導師,或指導社團、社會實踐活動等工作經歷。同時申報者還應在工作中承擔“傳幫帶”的角色,包括指導青年教師、示范教學或學術講座等。(二)業績條件。業績條件包括教學業績、科研業績與社會服務。1、教學業績條件。教學業績的衡量指標包括:教書育人獎勵、指導學生獲獎及教學改革與研究情況。教學改革與研究主要包括教師承擔的教學建設與研究項目(含教學改革項目、課程建設項目、專業建設項目、教材建設項目、教學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項目、教學基地建設項目等)、教學研究論文論著(教材)、教學改革與研究獎勵等。2、科研業績條件。科研業績的衡量指標包括論文論著、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強調的是論文的質量和主持科研工作的能力。論文數量要求副教授3-5篇、教授5-10篇;質量要求各地標準不同,常用方式是規定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的數量(副教授2-4篇、教授2-5篇)。科研業績條件各地均有考慮學科差別,常見方式是分文理科設定,其中藝術類(音樂與美術)與體育類的條件另設。重慶細分為9類學科(包括政治與法律類、思想政治教育類、財經類、管理綜合類、文化教育類、體育學、農醫綜合類、理學綜合類、工學綜合類)設定條件;江西根據承擔的教學任務(年均課時>200、<100<=200、<60<=100)設定條件。3、社會服務條件。高職教師肩負著教學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雙重任務。社會服務工作包括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咨詢以及高技能人才培訓。申報者需具備承擔重大橫向項目、授權實施的發明專利、技術推廣、被政府采納的咨詢報告等條件,強調科學研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破格條件。對于確有真才實學,取得高質量、標志性成果的突出拔尖人才,可打破評價指標標準化,不受學歷、資歷、職稱外語、計算機條件的限制,申報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綜合各地的條件:破格教授需教學、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政府獎勵或國家級政府榮譽稱號;破格副教授則需獲得省(部)級政府獎勵或省(部)級政府榮譽稱號,獎勵等級要求與排名要求各地有所不同。(四)評審方法。職稱評審一般都采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的方法。適合定量評價的指標,如教學工作數量、科研成果數量等;適合定性評價的指標,如教學工作質量、科研成果質量、思想道德表現等。申報者先要通過學校內部學科組對其德、能、勤、績平時考評與定期考評情況進行評議,然后推由教育主管部門委托的臨時專家評委會進行最終評審。

三、問題與思考

各地高職學校教師職稱評審辦法均力求體現對教師的要求,但在職業教育要求不斷提高的時代,仍有幾點亟待思考。(一)需重視師德考核。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概括為“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各地評審辦法中的思想政治條件根據年度考核基本合格、不合格,受警告以上處分或弄虛作假者進行延期申報處理,未將師德考核要求放在首要地位。《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提出將對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標準,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同時建立健全青年教師師德考核檔案,將“紅七條”的師德禁行行為作為考核指標,對師德表現突出的應優先考慮。師德應為職稱評審的首要考核指標。(二)需單獨評審專職輔導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主體為專職輔導員,《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專職輔導員可按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要求評聘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或其他相關學科的專業技術職務”,“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可將專職輔導員單獨設組,單獨評審”。各地多將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直接納入教師職務系列評審條件,除課時要求外,均與思政教師統一標準;內蒙古、上海、河北、江蘇等地出臺了輔導員申報專業技術資格的評審條件,評審指標仍圍繞著教學科研,均不利于考核出輔導員的真實水平。《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指出高級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備有影響力的成果,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與理論與實踐研究,對輔導員的職業能力考核確立了詳細指標,可為職稱評審參考。(三)需科學合理地評審。各地高職學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辦法對教學能力、業績與實踐教學都提出了要求,但評委會由教育主管部門臨時委托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方式側重看論文、審科研項目,評審結果偏學術化,具有高技術水平,愛崗敬業、服務一線的人才不能突顯出來。為了激勵“把論文寫在講臺上,寫在車間里,寫在流水線上”的將研究與技術相結合的教師,2015年黑龍江高職高專教師系列職稱實行直接聘任制度;2014年浙江省宣布逐步下放高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權限,淡化資格,強化聘任,解決評價與使用“兩張皮”的現象。2017年《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讓真正的人才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

作者:唐鴻鈴 單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俞啟定等.審視與反思:我國高職教師職稱評審標準的套用問題[J].教師教育研究,2013(1)

[2]張斌.職稱評聘對高職院校師資建設的導向作用[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

[3]何美華.高職院校教師職稱量化評審的探索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