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文學節目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02:24:00

導語:廣播文學節目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播文學節目管理論文

隨著電視和計算機的普及,大量的視聽同步化媒介沖擊著廣播的生存與發展。廣播文學節目無法獲得更豐富的經濟收益和刺激受眾的視覺,已經退守為廣播媒體的一種似乎有些勉為其難的責任和自覺行為,退守為少數主持人堅守的一塊精神凈土。如何提升廣播文學節目的質量,重新回歸廣播收聽的主流市場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廣播文學節目以線性形式編排和傳播,是一種時間藝術形式,具有傳播迅速、稍縱即逝的特點。這是廣播的一個缺陷,它只能借助聲音來表意,在形象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但這種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也可以激發受眾的想象,讓受眾通過聯想補足藝術形象。這種欣賞中的“聯想”活動可以讓受眾在想象中建立一個空間,并自主還原藝術形象。

也就是說,通過聲音來激發的這種聯想活動越活躍,節目所獲得的關注率就越高。而廣播文學節目的聲音要素主要包括語言、音樂、音響。這三個要素共同作用來實現文學作品的立體化呈現。其中,有聲語言是廣播的主要手段,也是主要的信息符號,它是廣播傳播中的最能體現真實性最主要的形式。廣播中的有聲語言主要包括主持人語言和錄音。

主持人語言

1.主持人語言要有文學性。

文學是想象的藝術,情感的載體。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使得文學作品或歡快熱烈、或凄苦悲涼、或活潑輕松、或深沉凝重。把這種想象的藝術有效地表達出來,引導受眾走入預定的想象世界和氛圍是主持人語言表達的最終目標。

主持人語言必須符合話題的特質。文學節目的話題如文學作品解讀、文學人物介紹、文學現象評論等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文學性,這決定了主持人語言要有一定的文學性,以充分展現話題風格。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內涵,高層次的文化品位,是高水平文學節目主持人語言的基本特征。

2.主持人語言要有思想性。

主持人是廣播文學節目的靈魂,他對于文學的演繹理解和解讀決定著節目的質量層次。正是由于文學節目所蘊涵的情感信息同欣賞者審美心理結構貯存的情感信息相適應相契合,主客體才會自然而然地結合成審美關系,進而神形交會,物我合一。

部分文學節目主持人只是復制了文學作品的信息,這樣的播音語言蒼白無力,很難得到受眾青睞。廣播文學節目主持人的工作不是簡單的播送稿件,他需要親身去體驗去感知文學的魅力,用自己的心去體會作者的心情,從而在豐富多彩、情真意切的感知中領悟到作者的創作意圖,進而按照自己的審美體驗對主持語言進行補充和加工,最終實現作品的審美價值。

這種補充和加工可以使主持人語言包含深意,提供足夠的有價值的信息給受眾,從而引發受眾思考。

3.充分考慮受眾心理、遵循大眾審美規律。

現代意義上的廣播文學節目已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簡單的有聲傳播,也不是對作家與作品單純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解讀,而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的審美趣味和欣賞需求為終極目標。廣播節目的內容,需要受眾用聽覺來感知,根據感知過程的“平行規律”,廣播和收聽是平行的、同步進行的,所以語言表達的程度和信息量要與聽眾的言語感知能力和接受程度相適應,也只有如此,收聽過程和理解過程才可以同步完成。因此,必須考慮大腦對語言理解過程需要盡可能縮短。由于這個限定,廣播語言必須通俗化、平民化。

另外,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經過深層次加工的精神產品,它本身與受眾的生活有一定距離。而廣播媒介的傳播稍縱即逝性,也使得受眾不可能像閱讀紙媒一樣可以重復閱讀與理解。所以,廣播文學節目語言應該為受眾提供確保閱讀流暢的語境,文學節目主持人需要將純書面化的文學語言轉化成通俗的口語,以引導受眾的理解。通俗并不意味著濫俗和庸俗,主持人語言通俗化的原則是有深度、有美感,需要精于修辭,錘煉字句,做到高雅不粗俗,韻味無窮而不是味同嚼蠟,給人以美感和享受。

4.語言要留有“想象”的空間。

文學節目語言不能過于抽象,要給出一些具體的形象,以便能夠喚起聽眾的聯想,同時又要堅持“填空”原則。

文學節目氛圍營造的完成要依靠受眾去體驗、去“填空”。廣播文學節目語言也體現著文學文本的“召喚結構”,召喚受眾在其可能的范圍內充分發揮再創造的才能。這樣就要求主持人語言要充分估計到聽眾的想象力,以啟發、誘導、填補等方式,喚起聽眾的想象力,達成所要的藝術效果。

5.語言編排上要有藝術感染力,但要避免歧義。

廣播節目是靠聲音取勝的。所以,除去主持人的聲音特質外,還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感染力。文學作品中所營造的氛圍或意境很難用準確的語言來描繪,它需要一些語言的組合來構成一種語境,使聽眾身臨其中,感染其情緒,從而使其理解文學作品的氛圍。這樣在語言編排上要有藝術感染力,不能死板和過于抽象,而應選擇易引起聽眾共鳴的語句。如“我看見她如花的笑靨,心里一陣溫暖”,可以換成“看見她笑得那么燦爛,心里如同被殘冬后的春風溫暖地撫摸過一樣”,后者用“燦爛、撫摸”這些詞語有更具體的感受提示,讓聽眾感同身受。

但語言的意義經常是多重的,如果不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很容易引起歧義,從而影響形象。在彰顯藝術感染力的同時,語言也不能為了單純追求藝術而艱澀難懂和含糊不清。

6.語言風格要符合節目的定位和主持人的個性。

不同的節目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而這些獨特之處恰恰是節目的最大賣點。相應地,作為廣播傳播的有效形式,主持人的語言就要凸顯這些獨特之處,這也是節目個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吳郁曾說:“人格是智慧、道德、情感、意志的整合,是一個人文化和精神修養的積淀,具有健康的人格才有創造力,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我認為人格魅力是主持人的核心素質。”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可以通過聲音,通過語言傳遞出來,形成獨一無二并且無法復制的優勢,從而彰顯節目的個性,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獲得聽眾的關注。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如果與其個性不符,則很難發揮出主持人的個性優勢。

錄音

恰當運用典型人物的錄音,可以增強節目的真切感和說服力,同時也對消除單一主持人語言的貧乏有著一定的功效。

1.錄音的運用要特別注意播放的次數和時機。

過多的錄音易喚起受眾的審美疲勞,在不恰當的時機運用很可能帶來副作用。如有一個介紹賀敬之詩作的節目,除開始語和結束語外,通篇是賀老自己朗讀自己的作品,他的朗讀如何暫且不作評論,聲音的音色、聲調、節奏幾乎一成不變,一讀到底,顯得單調、乏味,可聽性差。

2.錄音的內容需要與節目有極強的對應性和配合性。錄音是節目信息的有效補充,也可以作為節目的一條線索,但要注意它的錄音質量和其他聲音的銜接配合。

綜上所述,廣播文學節目中的語言要素是其最重要的聲音要素,優化這個語言要素需要有優化語言的多個藝術層面,使其融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于一身,雅俗共賞。這也是重振文學節目風采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