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革新須謹慎實行

時間:2022-08-15 07:44:14

導語:教師職稱革新須謹慎實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職稱革新須謹慎實行

為了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教育部擬在中小學設立正高級職稱,這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教授”將出現在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對于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這無疑是個利好消息。可是,改革一旦真正推行,會遭遇什么困難?受到哪些制約?這卻是人們缺乏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在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全面啟動之前,適當地潑點冷水,分析可能出現的阻礙與困難,顯得極為必要。

一、中小學只有設立“教授”才能體現尊師重教嗎

過去中小學教師職稱到了副高級(中學高級教師)就到頂了,這不僅不利于吸引優秀人才終身從教,而且不利于激發那些評上副高級職稱的中小學教師繼續奮斗的干勁,因此教師容易產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職業倦怠。但是若在副高級職稱之上設置正高級,那些不想繼續努力的教師就會必然規避職業倦怠嗎?筆者對此深表懷疑。其實,以往在副高級職稱之上,中小學還有非常崇高、令人肅然起敬的特級教師。雖然是一種榮譽稱號,但作為師德楷模、教學專家、育人標兵,特級教師是經過層層遴選、嚴格評定的,理應在中小學職稱改革中占有相當權重,甚至應予以合理認定,而不應該出現倒掛。假如特級教師都沒評上中小學“教授”,而評上的都是評選特級教師的落選者,那這就分明是對多年以來行之有效、廣受尊重的特級教師的否定。相關部門應對此予以高度重視。依托職稱等級的不斷提升,讓教師遠離職業倦怠只是一個美好的設想。靠職稱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讓教師永葆進取的激情,固然是可供選擇的路徑,但不應當是唯一路徑,除此之外,似乎還應探尋更多提升教師幸福指數和專業激情的有效措施。

二、中小學“教授”與崗位聘用掛鉤合理嗎

從已公布的試點方案來看,此次中小學職稱改革與目前正在進行的崗位聘用相結合,深究起來,這其實是有危險性和不確定性的,推行得不好,不僅不能調動教師積極性,反而會挫傷其積極性。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從崗位聘用制近幾年的實踐經驗來看,由于過度放權、疏于監控,某些地方、某些單位出現了一些混亂,嚴重影響教師的積極性。職稱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及業務水平的一種外顯、物化的標志,是對其教書育人能力的一種客觀衡量。職稱改革的本意是打造人盡其才的環境。然而,實際情況是,相當數量的教師對職稱評定持懷疑和恐懼心理。只有當職稱評定由客觀公正的評審機制完成時,教師才會對其產生信任。如果職稱由漏洞百出、徇私舞弊甚至逆向淘汰的機制完成,那么教師必將對之產生懷疑。而現在一些中小學的崗位聘用,固化了評審機制,縮小了參與范圍,一成不變的幾個評委成了圍繞領導意志運轉的工具和道具,一切都由頤指氣使、為所欲為的領導說了算。這樣的崗位聘用與職稱掛鉤,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三、中小學“教授”由誰來評,如何評

未來的中小學“教授”,強調同行評價的重要性,對于引導教師做好本職工作大有裨益。但這容易忽略另外一種情況,即很多教師能欣賞離自己很遠的名師,如魏書生、于漪、竇桂梅等,但就是不能欣賞自己身邊的名師,甚至會排斥和貶損,對與自己同處一個單位甚至一個辦公室的名師更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嫉妒。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名師的成長過程遭遇坎坷。“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也好,“墻內開花墻外紅”也罷,都與現行過多激發小圈子中教師競爭意識的不良機制有關。正是由于這種“名額有限,你上我下”的淘汰式評審太多,惡化乃至毒化了同事之間的關系。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任由小圈子高利害關系者自行評價了斷,很可能出現“逆淘汰”,真正學有所長但書生氣太足的優秀者會被那些水平有限、人脈無限、會走關系的平庸者一舉擊敗。因此,在中小學“教授”評價中,引入第三方、客觀性、中介性的評審機制勢在必行。唯有如此,才可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的職稱評審,才可讓那些真正優秀的名師揚眉吐氣,使他們在教書育人的本職崗位上盡顯才華。

四、中小學“教授”如何能與大學教授等值

時下流行一種說法,即中小學教師只需要教好課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從事力所能及的教育科研,甚至不需要寫文章。不少地方,中小學教師評職稱中基本上不看甚至少看其發表的論文。筆者對此實在不敢茍同。教書育人固然是中小學教師的天職,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如果一個字都未曾發表就想做一個有品位、有檔次的優秀教師,那無論如何是難以令人信服的。當教師為了博取職稱都去拼湊文章的時候,大家口誅筆伐,最后走向極端,使得那些真正基于教學經驗、基于教育感悟、有利于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提升的教育寫作也受到連累,成為不受人歡迎甚至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中小學教師如果僅僅滿足于追求教學技術的進步,而根本不去思考教學的深層內涵與價值,缺乏必要的教學反省,那最終只能是離真正的教育藝術越來越遠。這種危險的苗頭已經殃及正在試點的中小學“教授”評定。沒有任何學術含量、僅僅滿足熟練技巧的“教授”,會與原來的“副教授”有區別嗎?會與大學教授等值嗎?對個人而言,充其量就是提提工資、改改待遇而已。一項原本應具有豐厚內涵、富有意義的重大改革舉措,最終很可能淪為單一的經濟行為。

五、中小學“教授”能解決“教育家千呼萬喚不出來”的難題嗎

時代呼喚新型教育家,但教育家的誕生必然依托復雜的背景,絕非技術手段“短平快”可制造出來的。為了“制造”教育家,各種各樣所謂“名師工程”屢見不鮮,很多地方以行政命令方式憑空臆想出一些數字,立下大志,奢言以多少年的期限打造多少教育家或名師。每每聽到此類新聞,筆者心頭總會掠過一絲悲哀,這不是“”又是什么?教育家豈是發發狠、花點錢、下命令就可以像工廠車間流水線制造產品一樣輕易制造出來的?在時下浮躁而功利的環境之中,筆者認為,應該慎提教育家、慎提名師,除非是響當當、經得起時間和科學檢驗真正的大師級人物。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學第一線,有自己驕人的教學成績和科研成果,這樣的佼佼者才配得上教育家、名師的金字招牌,才能在廣大教師心中樹立高山仰止的豐碑和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