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專業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9:31:00

導語:農戶專業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戶專業化研究論文

一、農業產業化是農戶專業化分工深化的必然產物,實質是傳統農業變為現代產業的過程

在國外,并沒有“農業產業化”之說;而國內自“農業產業化”一詞提出以來,引起了許多爭論。現在看來,我國學者絕大多數已經認同了這一提法,但對農業產業化內涵的界定則存在不同的觀點。

從我們收集到的文獻資料來看,對“農業產業化”概念和內涵進行探討的文章有20余篇。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1)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產業鏈條化、系列化論;(2)農業產業化就是農業產業一體化;(3)農業產業化是建立一個新型的農業組織方式;(4)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由不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產業轉化為現代產業的過程;(5)農業產業化的真正內涵在于,它是一種能夠給有關利益主體帶來制度凈收益的新型交易方式或非市場制度創新;(6)農業產業化是指以某種或某幾種產品的生產為龍頭,將產供銷不同階段的服務企業以合同或協議的形式聯接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經營的綜合體。當前,對“農業產業化”一詞的界定不僅出現在學術性文章中,官方文件中也對其進行界定。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提法是“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限制,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總體來說,不論上述各種觀點存在何種差異,但都將農業與非農產業的整合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最基本的內容。以上各種觀點其實都是農業與非農產業的一體化的思想的變形。

但實際上,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一體化并不是一回事。產業是近代、現代的概念,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當農民從一個自給性生產者轉變為一個商品生產者時,農業生產向產業轉變。傳統農業只是一個生產部門,而不是產業。農業產業化的根本目的不外乎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與提高農業的效益。而農業產業的一體化經營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一種手段。而且,這種手段并不是隨時隨地可以有用武之地的。發達國家之所以實行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是因為其具有發達的工業化水平,具有發達的商品經濟和市場條件,具有現代化農業,具有完善的各種社會化服務體系,但我國還沒有這樣的基礎和條件。當然,實現農業的一體化經營,是提高農業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就內涵而言,農業產業一體化指的是產業系列化,實際上就是將農工商“捆綁”在一起;而農業產業化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除了包含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的含義外,還包括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生產方式的變更等內容,即是說不僅僅是指農業經營組織的創新,更多的是農業經營制度的變遷。

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大致是: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深化,而社會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當農民進入市場后,市場法則會引導其轉向農業專業化。社會分工越發達,社會協作也必然越發達。這樣,原有的協作關系或制度安排的協調功能就會弱化或失靈,并產生了對新的分工協作關系或制度安排的社會需求,提出了加強農業與其關聯產業之間聯系與協作或新的制度安排的客觀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就會產生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公司等形式的水平(橫向)聯合和農、工、貿一體化的垂直(縱向)聯合。這兩種聯合相互交錯、結合,形成各種經營載體,組成了農業產業系統經營體制。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產業化就是農業專業化和社會化的過程。

因此,農業產業化是在制度變遷的基礎上,農村勞動分工深化的必然產物,實質就是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產業的過程。由于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使作為傳統生產部門的農業發生迅速而深刻的變化。其一,投入農業生產中的農業自身的生產資料比重下降,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明顯上升。其二,農業產出中用于工業部門作為原料加工的比重有了明顯的上升。其三,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包括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飲業對農業的服務貢獻率也明顯地提高。這一傳統農業走向現代產業的過程就是人們所說的農業產業化。

可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和前提是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分工的深化。我國農業正處在這個過程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農業產業化的重點是促進農業分工不斷深化。由于我國的農業經營形式將長期以農戶經營為基本形式,因此,我國農業產業化近期的重點任務是促進農戶的專業化生產而不是其他。而且,在農戶分工深化以后,農民必然獲得利益,相應的市場自然可以產生。在農戶對服務的需求、追求增值利益的動機產生以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會拉動為農業服務的產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如果在近期內拔苗助長,必將欲速而不達。現在有些地方已經出現由于政府強制推行所謂的“農業產業化”導致的嚴重問題。

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與中國農戶的專業化

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是指國家生產的農產品滿足國外消費者需要的能力,它反映了國家農業比較生產力的水平。當前,我國即將加入WTO。一方面,這對我國農業產生沖擊,尤其是在大宗農產品方面。另一方面,也為立足于國際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比較優勢的發揮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必須在這一特定背景之下進行。因此,當前我國農業的產業化進程也會表現為國際化進程。由于深化農戶的專業化分工是我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因此如何立足于國際市場深化農戶的專業化分工便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增強了我國對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力。但與之不相稱的是,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相反,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低下固然與諸多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未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我國為了保障糧食安全,長期強制性地要求農戶種植糧食,而對附加值高、能增加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的畜牧業、水產業、經濟作物的發展卻沒有予以相應的支持。這在糧食主產區體現得尤其明顯。

根據競爭優勢理論,要素條件是決定產業競爭力的基本因素。我國要素條件的基本狀況是土地資源短缺、勞動力資源豐富、知識和技術存量低、資金緊張。在加入WTO后,我國應該揚勞動力資源之長補其他要素之短。為此,我國應將有關的國內支持措施由完全為糧食安全服務轉變為發揮比較優勢并兼顧為糧食安全服務。

雖然我國已經呈現出了農業企業化經營的趨勢,但是從整體來看,仍是以農戶經營為主的。因此,促進小規模經營的農戶的專業化分工是基本的任務。從我國近年的出口狀況來看,中間產品(主要包括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茶葉、藥用植物、稻草秸稈及飼料等)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占農產品出口額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消費者導向型產品是我國第二大出口農產品,占出口份額的30%左右,其中大部分產品(主要包括肉類、水產品加工品、谷物加工品、蔬菜及水果制品、雜項食品、飲料、酒和醋、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等)具有競爭能力。大宗農產品(主要包括谷物、油籽、棉花等)是我國出口最少的農產品,基本不具有競爭優勢。從要素的配置狀況來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間產品及大部分消費者導向型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其競爭優勢的獲得與發揮比較優勢密切有關,因此應當鼓勵農戶利用當前的勞動力優勢生產這些產品。

三、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戶專業化分工的支持系統

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非常廣泛,只有在完善的支持系統的作用下才能保證不斷向縱深推進。由于單個的農戶與大市場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在農戶經營為基本經營形式的我國,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化支持系統,為農戶提供全面、周到、有效的服務是至關重要的。農業產業化的支持系統包括基礎設施支持系統、金融支持系統、管理系統(包括政策法律支持系統和社會倫理支持系統)和經濟市場支持系統、人力資本支持系統、科技系統、社會化服務系統等。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戶專業化分工的支持系統,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政府

一般而言,政府的作用可以概括為計劃、協調、組織和調控。政府的具體作用包括:(1)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和市場經營設施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四通——通路、通電、通水、通訊;(2)建立和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3)抓好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工作,包括指導組建多種形式的產供銷中介組織,提供市場信息,指導制定發展計劃,協調科技服務,依據市場法則指導產品市場價格,保護公平競爭等。

在借鑒國外的經驗和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我國當前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政策體系。(1)要適應產業化發展需要,建立科學的土地流轉制度。(2)出臺支持農業產業化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3)制定有利于形成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的政策、保護市場的政策、市場管理政策等。(4)制定發育中介組織的政策,幫助農戶走向市場。(5)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以示范區向周圍輻射,并提供成功的經驗。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加速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都制定了有關法律,我國應當認真學習和借鑒。為保證農業產業化經營規范有序地發展,應在各地經驗和地方法規基礎上,研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如供銷合作社法、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法、農產品市場公平交易法、農產品民間運銷及壟斷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條例等,從而為公平公正競爭、合理分享市場交易利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商業性金融力量

目前,針對農村、農業和農民進行貸款的主要是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面臨著虧損掛帳的老大難問題,為消化不良資產,當前的貸款趨于嚴格。因此,應當保證農村的存款資金必須貸到農村而不能流入市場,不能貸給鄉鎮工業建設項目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村信用社縣聯社營業部的儲蓄存款也要回流到農村,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和農業結構調整對資金的借貸需要。另外,要擴大國家銀行的大農業貸款份額,增加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在信貸資金的投入、資金安排、計劃管理等方面向農業傾斜。值得指出的是,當前要特別重視對農戶進行直接貸款。

3.企業

在實踐中,股份合作制、企業化經營等都使得農業開發的力度和速度有明顯提高,特別是企業投入資金來搞基礎設施建設最近更受到關注。企業投資要考慮資金利潤率,是有償投入。應積極穩妥地推進和完善集體宜林“四荒”使用權拍賣政策,拍賣后的使用權允許繼承、租賃和轉讓;鼓勵國內外企事業單位或個人到農村獨資或合資開發農業。建立企業等營利性開發主體介入農業發展的激勵機制,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有助于農業產業化。在交通、信息等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上,今后應當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投資體制,實現農村基礎設施產權、投入多元化,利用政策導向與利益傾斜來吸引企業投資。

4.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包括氣象部門、水利部門、科研部門和學校等。這些事業單位由于提供的服務是帶有一定的知識含量的,因此在技術產品市場化運營的今天,為鼓勵這些部門積極參與農業開發,應允許其根據它提供的服務最終分享一部分收益。根據其提供的服務的性質,決定是否由國家對這些部門進行扶持和補貼。目前,許多科研部門實行企業化運營,對這些部門實行改制是必要的。應將一些事業單位重新定位,對具有企業化運營性質的,要堅決把有關業務分離出去。

5.民間合作經濟服務組織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條件差距比較明顯。除了自然因素外,市場意識薄弱、商品觀念淡漠、勞動者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等人為的“瓶頸”使農業產業化受到制約。單純依靠政府來解決這些問題是不現實的,必須依靠社會和民間的力量,積極培育各級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它們來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發展民間合作經濟組織,首先要提高非政府的民間組織的地位,給予他們適當的權力,通過他們來提供原由政府提供的可能成本較高的服務。其次,政府應當促進以縣級服務為中心、鄉級服務為骨干、村級服務為基礎、農民自辦服務為補充的多成份、多層次、多功能、上下貫通、左右相連的社會化服務網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