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思維的基本模式
時間:2022-03-24 10:27:00
導語:診斷思維的基本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傷寒雜病論》應用和發展了《黃帝內經》中的診病、辨證方法
中醫學的診病和辨證方法,雖然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較詳盡的論述,但是其具體應用,則體現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v觀今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理法方藥的融會貫通,從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的角度看,真正奠定中醫學辨證論治基礎的當是《傷寒雜病論》。
如:關于望診,《黃帝內經》云:“察其形氣色澤”(《素問·玉機真臟論》);“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隨,府將壞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關于聞診,《黃帝內經》云:“聽音聲而知所苦?!?/p>
關于問診,《黃帝內經》云:“臨病人問所便?!保ā鹅`樞·師傳》);“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素問·疏五過論》)。
關于切診,《黃帝內經》以大量篇幅論及切脈包括獨取寸口和三部九候之法,同時還論及觸診皮膚,腹部,四肢之法。
上述這些診法的綜合運用在《傷寒論》中充分地體現出來。如《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在本條中,惡寒、惡風、是病人的感覺,主要通過問診而得,同時可以通過其“嗇嗇”“淅淅”之蜷縮怕冷的樣子望診而得;通過觸診而知道病人發熱;病人“鼻鳴,干嘔”是通過聞診而得;而“陽浮而陰弱”則是通過切診得知的脈象。當然許多癥狀的收集必須通過四診互相印證,比如“發熱”、“手足冷”既需要問診,也需要觸診。
通過望聞問切,張仲景掌握了大量的臨證第一手資料,不僅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黃帝內經》提出的診病方法,而且創立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癥狀學,同時運用這些方法,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傷寒、雜病的臨床表現和發展規律,從而為后世醫家正確運用望聞問切方法診病做出了典范。
2八綱辨證實際上也源于《傷寒雜病論》
清代程鐘齡所著《醫學心悟》中專立“寒熱、虛實、表里、陰陽辨”一篇,此后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最終形成“八綱辨證”的概念,其理論基礎實際上源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今本《傷寒論》中,處處蘊涵著豐富的“八綱辨證”思想。
如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用“陰”與“陽”把復雜的傷寒發病梳理為兩端,從而以三陽概括傷寒發病之熱證,以三陰概括傷寒發病之寒證。如第269條“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以陰陽的變化指明傷寒病情發展的趨勢。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在此,仲景用“表”與“里”來揭示復雜病機的變化。又如第70條“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在此,仲景用“虛”與“實”概括出發汗后惡寒與不惡寒的病機。
第11條云:“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钡?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等等。在這些條文中,仲景是用“寒”與“熱”來概括復雜病機的變化。所以我們說今本《傷寒論》中的每一條,都蘊涵者傷寒發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病機信息。
3八綱辨證在六經辨證中的運用
3.1陰陽《內經》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陰陽?!惫赎庩杻删V,既為六經之綱,又是八綱之綱,用以統攝諸證及其發展變化,這一點在《傷寒論》的三陽病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以少陽病為例,少陽與厥陰為表里,故有陰陽之變。若其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為病發于少陽,則叫做陽證;若見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下,舌苔黑滑,為病發于厥陰,則叫做陰證。
在辨陰證陽證時,須區別其真偽,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秱摗返?1條:“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此證則應為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
3.2表里陰陽六經為病,總有其發病部位。因此,只有辨清表里部位,才能正確運用各種治療方法。以太陽病為例,六經為病,只有太陽病為表證提綱,這與它的生理特點是分不開的。由于太陽經上連于風府,為諸陽主氣,故能總六經而統營衛,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陽主表。另外,六經各有經、腑之分,凡經受邪,則稱之為表證,腑受邪則稱之為里證。
《傷寒論》有“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等證侯,說明了邪傷太陽經表,太陽經氣不利而發病的特點。太陽之腑為膀胱,居于下焦。若太陽在經之邪不解,邪氣隨經入腑,由表及里,則有蓄水和蓄血病變。我們稱其為太陽病里證。太陽蓄水證以脈浮、發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為主證,甚或見飲水則吐的,則叫做“水逆證”。太陽蓄血證以太陽病,脈微而沉,反映表邪入里,而有少腹硬滿,精神發狂;或少腹急結,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可知為熱與血結,與水無關。
又如少陽病表里證:少陽為半表半里,位居兩脅,然從經而論,亦具有表里之分?!秱摗返?64條記載“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等少陽經證,此為少陽病表證。少陽病里證即是少陽腑證?!秱摗返?63條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為邪熱入于膽腑,迫使膽汁上溢則口苦,故稱為少陽病里證。
3.3寒熱寒熱兩綱,是為反映六經寒熱病情而設。它把疾病中存在的寒熱兩種情況,作為臨床治療中辨證分型的依據。
以太陽病為例:太陽主表,表病亦有寒熱之分。如《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這條以惡寒,體痛,脈緊反映出表寒為病的特點,故可稱為太陽病的表寒證。太陽表熱證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感受溫熱邪氣,如《傷寒論》的第6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币驕責嶂吧性谔?,未全入里,故為太陽表熱證。一是由于風寒外束,日久不解,則寒郁化熱,而脈由緊變緩,身由疼變重,身無汗而精神煩躁的,也可稱為太陽表熱證。此外尚有“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也屬于太陽病表熱證的一種。
3.4虛實虛實兩綱,常用以反映正邪斗爭的虛實情況。一般來說,凡三陽經病,多以實證為主,三陰病中多以虛證為主。
以太陽病為例:太陽病為表證,若表證同時又汗出的,則叫表虛證。如《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碧柌”碜C,若無汗而喘的,則叫表實證。如《傷寒論》的“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又如陽明病:陽明主里,亦有虛實之分。陽明病的里虛證,如《傷寒論》第196條“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标柮鞑〉睦飳嵶C,以“不更衣”“大便難”為主要臨床表現。《傷寒論》第180條“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就是論述陽明為病的特點。里實的具體證候有:不大便、腹滿疼痛,或繞臍疼痛;或腹滿不減,減不足言;或反不能食,脈沉緊;或沉遲有力,舌苔黃燥等證。需要指出的是,太陽主表,故以有汗為虛,無汗為實。陽明主里,則以有汗為實,無汗為虛。
再如太陰病:太陰病虛證往往和寒證相同見,如《傷寒論》的“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這一條,充分反映了脾氣虛寒的吐利之證。不過要清楚,在臨床上厥陰病的寒證吐利,是以吐為主而下利為次;而太陰病的寒證吐利,則以下利為主而嘔吐為次。太陰病實證:《傷寒論》說:“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边@就說明了脾實的可下之證。然而其脈必沉而有力,如脈弱者,則不可用。
通過以上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相結合可以看出,每一經中皆有表里寒熱虛實八個方面的變化,用八綱以反映六經為病的證治規律,從而具有綱領性作用。然而八綱辨證又是建立在六經基礎之上,因此,八綱與六經是一個統一的機體,是不可分割的。
- 上一篇:脾破裂治療
- 下一篇:河道管理聽證會主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