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勞動力素質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2 02:45:00

導語:農民勞動力素質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勞動力素質管理論文

全區農村勞動力素質現狀青海省海東地區現有總人口154萬.其中農村人口132萬,占全區總人口的85%:有農村勞動力67.7萬.占農村總人口的51.2%。從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狀況看。突出表現為數量眾多。但綜合素質特別是文化技能素質十分低下:

(一)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差。

目前,全區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64.1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94.6%.而且其中半數以上為小學以下文化程度。文盲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廣大農村勞動力除了種地務農之外。普遍缺乏一技之長。外出務工。多數只能從事苦臟累重險的簡單勞動。到2003年底,全區獲得職業技術等級資格的只有726人.僅占勞動力總數的0.1%。

(二)鄉土觀念根深蒂固,市場競爭意識不強。近年來海東地區雖然每年輸出農村勞動力都在35萬人次以上.但仍以零散、季節性轉移居多數.能夠安心常年在外務工的只有5萬人左右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民寧可受窮也不愿出去掙錢.怕吃苦受累

(三)法律和維權意識淡薄。不少農民對法律法規等知之不多.因“法盲”而造成的違法事件時有發生。也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致在外出務工時。因上當受騙或被惡意拖欠工資現象時有發生。全區至2003年底.有近3萬農民工歷年被拖欠工資達2700多萬元.后在政府的關注和各級司法部門的參與下.才依法進行了清欠。

(四)教育培訓資源分散,形不成合力。多年來,全區職校、勞動就業部門的培訓中心、社會力量辦學機構。雖都按各自的分工。分口對農民工進行了各類培訓。但由于受資金、師資力量、生源等的限制,既沒有很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又造成培訓設備、人員、資金等的浪費。此外。由于培訓內容單一雷同。多數為餐飲、服裝加工、美容美發、計算機等,也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要。

(五)政府對培訓的投入不足。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民工培訓基本上沒有投入.全區只有2004年由省上投入專項培訓資金272萬元.對職校、各類培訓中心的資金投入也十分有限。各類培訓機構雖對農村培訓資源的潛在市場有明確認識。但由于缺乏經費。只能進行服務性和有償性的培訓。目前。全區僅在江浙、福建從事餐飲的就有近1萬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通過培訓已具有了初中級甚至高級中式面點技能,但由于技能鑒定的費用問題無法解決。很多人至今沒有拿到職業資格證書.影響了正常務工。

充分認識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重要性

(一)提高勞動力素質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從海東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增加農民收人的途徑主要是發展特色種植業、農區畜牧業和勞務經濟。而無論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勞務經濟,都需要一定的技術來支撐。據抽樣調查,2003年有一技之長的電焊工、瓦工、駕駛員、鋼筋工等勞動力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而沒有文化和技能的農民工.收入只有800至2500元。

(二)提高勞動力素質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要加快農村發展.就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步伐。而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必然是廣大勞動力。即需要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傳統種植向特色種植轉移.從種植業向畜牧業轉移。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從本地向外地轉移,從農村向城鎮轉移。而所有這些變化和轉移,都要通過知識、技能等素質的提高才能實現和適應。

(三)提高勞動力素質是推進城鎮化的需要。目前.制約海東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村人口過多.城鎮化水平低下。現在全國生活在城鎮的人口有32%。全省有近40%。而海東地區只有24%。從近年來的實踐看.文化程度越高,勞動技能越強。進入城鎮的機會和定居生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從目前全區在北京長期務工的8471人和上海務工的5302人及廣東務工的11689人看.也多是有一技之長、

文化素質較高的青年農民。可見。要提高城鎮化水平.就必須通過培訓使大量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人口到城鎮創業、就業和定居.這也是今后發展的大趨勢。

(四)提高勞動力素質是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們在加快發展上面臨著許多難得的機遇.如西部大開發機遇、國家支持農村發展實施“六小工程”的機遇等要抓住這些機遇求發展.需依靠全社會的力量,當然也包括農村勞動力。現在往往有這樣一種情況.就是素質比較高的地區的群眾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比較高。如在退耕還林還草上.比較有文化頭腦的群眾就接受得快.畜牧業等后續產業的發展也很快,在短時間內就嘗到了甜頭.而偏遠山區群眾的各種擔心和顧慮就比較多.推廣起來難度也較大。可見,只有通過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使他們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術、信息等.才能更好地適應加快發展的需要。目前.地區間發展上存在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素質特別是農民素質上的差異。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把握住了加快發展、促進發展的關鍵因素。

積極探索和實踐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新途徑新辦法

(一)高度重視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目前我們正在全區范圍內強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掃除青壯年文盲.這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治本之策.一定要抓緊抓實抓好.從源頭上保證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二)認真抓好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近年來.海東地區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有了很大發展.各縣都辦起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職業技術學校.縣鄉各級各類學校也開辦了職業技術教育班次.但由于認識和投人等方面的原因.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還較小。師資力量也較弱.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全區每年有應屆初中畢業生2.3萬人左右.其中只有1.27萬人能進人高中階段學習.有1萬多人要成為新生的農村勞動力.這些初中畢業生急需進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使他們能夠掌握一定的技術.以盡快適應就業需要.而我們現有的職校規模還難以擔當起這個任務。因此,一定要從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高度.充分認識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人.使農村職業技術學校成為培訓農民、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基地。

(三)大力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一是全面啟動“陽光工程”,積極實施萬人培訓計劃。今年以來.全區按照國家啟動農民工培訓“陽光工程”的要求.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規劃.切實加大了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開展了扎實有效的培訓工作。至目前.全區已完成農村勞動力培訓2.43萬人、270多個班次.其中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人數達到1.92萬人、107個班次。根據在全區開展萬人培訓的計劃.從今年起.每年要培$J115萬人.其中完成技能培訓2萬人次.取得職業資格證書7500人.力爭幾年內使全區農村每戶有1名掌握專門技能的勞動力。二是根據市場需求開展培訓。要繼續堅持靈活實用的原則.使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專業培訓與綜合培訓相結合、分散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內容和范圍的培訓.提高培訓實效。三是積極開展技能鑒定.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在組織開展各類培訓的同時.要及時進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使農村勞動力通過擁有全國通用、終身受益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提高自己的“身價”。四是繼續擴大勞務輸出.努力實現“雙贏”。實踐證明.農村勞動力輸出轉移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也是一種培訓農民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過程。特別是通過到外地務工和從業.可以開闊視野.提高見識,學會技能.增長才干。五是積極探索,努力創新工作機制。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工作量很大.單靠某個地區或某個部門很難保質保量地完成。要積極探索和實踐一些新的培訓路子:與企業建立長期的用工培訓聯系.簽訂用工協議.進行訂單、定向培訓:建立勞務信息平臺.及時了解市場需要.進行應市培訓: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已確定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訓:圍繞特色經濟發展和勞務輸出的傳統優勢.進行特色培訓等。

(四)切實加大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投入。各級政府既要加大對農村培訓基地的建設投人和農村勞動力培訓期間費用的投人.又要通過引導.逐步建立起政府、用人單位、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投人機制。一是突出重點,統籌規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人.盡快使職校成為培養農村青年的重要基地.使每年初中畢業后升不了高中的農村青年經過一兩年的專業技能培訓.成為市場急需的有用人才。三是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縣鄉黨校、農廣校、職業學校、各行業的培訓中心等教育培訓資源.使其成為農村勞動力培訓的重要陣地.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技能培訓.充分調動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和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積極性.低成本高效益地開展培訓.以彌補經費投入的不足。積極與沿海內地發達地區開展聯合辦班、定向培訓。四是積極爭取.將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培訓單列為扶貧項目.爭取一定數量的扶貧資金用于培訓.使農村勞動力培訓有穩定的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