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30 11:18:00
導語: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競爭力的核心、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和國家競爭力的基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左右著國際競爭的格局。對于面臨資源環境約束,迫切需要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我國來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更是一個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課題。論述了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應從營造社會文化氛圍、發揮政府功能、培育創新主體、加大創新投入、強化人才培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自主創新產業競爭力發展模式轉型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創新型國家的概念來自于對探索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有關國家經驗的總結。根據國家的發展模式不同,把依靠自然資源的優勢來實現發展的模式,稱為資源型發展模式;把依靠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實現發展的模式,稱為依附型發展模式;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的發展模式稱為創新型發展模式。目前,國際學術界把具有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科技優化貢獻率在70%以上、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以上、對外技術的依存度在30%以下等特點的這一類國家稱為創新型國家。
縱觀建國50多年來的發展,雖然我國已經邁開向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前進的步伐,但目前我國高科技產業仍處于總量擴張階段,創新綜合指數在世界排名第28位,居于中等偏下水平,距離創新型國家還存在著相當的差距;高科技產業競爭力有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增強,但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于低端;高科技產品市場需求大,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科技優化貢獻率在35%左右。這些都說明我國的自主研發能力較低、創新能力不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要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對外技術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就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自主創新。新年伊始,全國科技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作題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的重要講話。我國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此,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2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
過去27年里,外資和廉價勞力拉動的出口,以及政府導向的固定資產投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長期以來,依靠外來投資與國內廉價生產要素特別是廉價勞動力、廉價資源的結合,依靠對發達國家的巨額出口,中國維持了一個加工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這種模式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尤為顯著。依靠這種模式,我們取得了經濟的持續高速成長,出口規模巨大,國際收支大幅順差,外匯儲備水漲船高,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巨大人口壓力下的就業問題,特別是農業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應該說,這種發展道路是自然形成的,是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經濟合理性的。
(1)人口、資源、環境的可維持性差。雖然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勞動力條件。但是,人既是勞動者,也是消費者。當過了勞動的黃金年齡之后就主要是需要供養的消費者。我們不可能永遠維持源源不絕的低成本青壯年勞工供給,勞動力供給增速會不斷降低而需要供養的人不斷增多。未來的勞動力即使豐富,也會是受教育更多、技能更好,從而成本也更高的勞動力。現在所謂“民工荒”,不過是低成本勞動力可維持性方面尚處在青萍之末的一個小小跡象而已。
數量主導的增長模式帶來了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損耗,可維持性問題更為明顯。資源、能源短缺,價格飛漲;環境不堪重負,污染成本巨增,80%的水資源遭到污染,帶來健康危機。中國去年消費了21億噸煤炭,如果照當前的消費趨勢發展,未來10年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將在這個基礎上再翻一番。據BP能源統計,中國的煤炭儲量占全球的12.6%,但其煤炭消費量占全球的1/3之多。如果當前的趨勢持續下去,中國可能會在40年內用光其所有煤炭儲量。
(2)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社會發展的落差。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謂不高,規模擴張不可謂不快,但在高增長的同時,經濟的結構優化遠遠滯后,產能明顯過剩,尤其是在基礎建設領域。國家的產業基礎和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自主產業尚待形成。在現有的國際分工中,我們長期處于價值鏈末端,產出很大但賺錢很少,僅靠廉價勞動力的汗水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盡管有巨大的國內消費品和電子產品市場,但是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是外國品牌。而且中國的投資依賴于外國技術,既未形成自己的一流品牌,也未發展出主流技術。這使中國政府動員資源啟動大項目的經濟回報受到影響。當前這種模式若延續下去,只能導致更多的浪費,最終使增長放緩。與此同時,對低成本的依賴甚至迷戀,又使企業不得不靠侵害勞動者利益甚至人身權利來降低成本,致使打工一族境況不佳。
(3)由于貿易順差過大和外匯儲備過多造成摩擦和沖突不斷。中國當前的出口規模已經非常大,在這個基礎上,高增長率很難長久維持。1980~2005年間,中國出口增長了41倍,平均年增長率達16%。單從數學意義上來說,中國也不可能使如此高速的增長在未來25年內,甚至在未來10年內重復一遍。假如當前的出口增勢再延續10年,中國的出口將會比歐洲、日本以及美國的出口總額還要大,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發展模式轉型的對策
(1)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培育企業家精神、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倡導敢于冒險、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激勵成功,開放包容、崇尚競爭,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創新文化,使全社會充分認識自主創新的重大意義,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鼓勵,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建立一種崇尚個人主義和個性表達的社會風氣,激發人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發揮巨大創新潛力,煥發特別能創新的精神風貌,營造特別優良的創新環境。
(2)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把知識產權戰略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強政府對知識產權的領導和組織建設,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與我國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強化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建立日常監督和重點檢查相結合的機制,加強對知識產權法律實施的監督、檢查工作,積極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保護和鼓勵發明人、科技人員從事發明創造的積極性。
(3)減弱政府的權力,提升市場的作用。政府相對市場的強權,是導致中國企業短期行為、私營部門發展緩慢以及知識產權創新匱乏的主要原因。若要促進本土技術和品牌的發展,最好的政策就是減弱政府的權力,提升市場的作用。主導中國經濟的是行政權力而非市場規則。現有的市場規則往往會被官員隨意更改。首先,私營企業擔心企業本身會由于規則突然變化,而被取締或遭遇破產。這種情況下企業無法做出長期規劃,于是只有著眼于抓住短期發展機遇。其次,對于私營企業來講,怎么處理和強勢政府的關系,往往成為企業經營戰略的核心環節。同官員的關系處理好了,就能創造短期優勢,就能賺更多錢。另外,行業壟斷造成不平等的市場競爭,由于缺乏改善經營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動力,往往阻礙著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阻礙市場化改革,限制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降低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因此,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培養一種基于市場規則的競爭性環境,認真落實2005年2月24日出臺的《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打破行業壟斷,調節經濟結構,放寬市場準入,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
(4)在勞動保護、社會政策等領域,加大執法力度,使企業不得不轉向自主發展和技術創新。一旦經濟起飛、生活水平提高,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就會喪失;所以必須及時利用初期發展的積累,提高產業層次,向高薪社會過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民工荒”和民工工資的上漲是大好事,它是市場對低成本模式的一種自發矯正。一方面可以改善該社會群體的收入水平和福利狀況,有利于社會和諧;另一方面,它可以造成一種對舊發展模式的壓力,對企業的壓力,使企業不得不轉向更高級的活動而不只是簡單的加工制造,使整個經濟轉向以高增值活動為基礎的發展軌道,并進而向自主發展和創新轉變。
要進一步通過立法和已有法規的切實執行,保障勞工權益。建立勞動保險制度,勞動和工作環境標準,工休與休假制度,最低工資標準,對超時工作的嚴格限制和高補償制度等等。對企業生產活動的資源消耗、環境影響進行嚴格限制,確定合理的能源、資源價格,收取資源稅,制定并切實執行更嚴格的環境標準,強制污染企業安裝環保設備和設施,對污染環境的行為施以重罰,以促進企業形成創新型、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模式。
(5)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完整的政策支持,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引導企收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對自主創新型產業和經濟活動實行稅收激勵,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的稅前所得的抵扣力度,允許企業加速用于研究開發的設備儀器的折舊,減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鼓勵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加強對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科技研發資金對創業投資實行匹配投入;建立政府采購審核制度,不斷提高政府采購中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比例;堅持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的方向;把技術要素參與分配作為企業產權制度改蘋的重要內容,激發和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6)增加教育科研投入,依靠建設研究型大學來進行技術創新。①增加教育投入,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素質。人才方面,中國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的人僅占總人口的1.5%,印度為6%,美國、歐洲和日本約為20%。1993年頒布實施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到20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4%這一目標沒有實現,2002年最高,3.41%,2005年2.16%。光2005年這一年,如果按照4%就少投了2000億元。所以,要認真貫徹2006年1月4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落實教育經費。同時,應該戰略性地大力突出職業技術教育。自主科研創新使得中國企業有更多的高附加值生產內容,而較高的技術工藝水平使得這些內容能轉變成更優質的產品。②建設大型研究型大學是中國發展技術的關鍵,要讓研究型大學復歸教研本位。現在中國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在整個教育經費里大約是19%~20%。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22%~25%。中國的大學一旦出名了,就會試圖利用這種名氣作為資本來賺錢,而教學和研究則面臨衰退。這種情況需要改變,應嚴格界定教授在大學教職之外所能涉足的工作范圍,此外應打消大學教授利用其和大學的隸屬關系來賺錢的念頭,使他們回到教學和研究工作中來,更重視教學和研究,而不是商業利益。③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在過去20多年里,我國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支出占GDP的比重(即“研發密度”)雖然有了一些提高,但始終沒有達到2%;直到最近,才達到了1.1%左右。在國外,研究項目資助的70%以上用于項目負責人和市場招募研究力量等人員的報酬和支出;而在我國,80%的項目經費用于本部門的裝備建設上,即使少部分用于人員,也很少用于市場招聘人員,而是更多地依賴本單位的人員。對于大學科研院所,現有的科技創新的鼓勵政策和資源的分配,基本上還是延續著縱向“設點”、重點建設“點”的做法,這依然帶有傳統計劃經濟的色彩。應該采納美國式研究基金體制,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金鑫.增強白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1)
2劉陽.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推進器[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6(2)
3杜祥琬.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J].求是,2006(6)
- 上一篇:鄉鎮黨委換屆黨代會工作報告
- 下一篇:農村信用聯社副主任換屆述職報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