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09:47:00
導語:先天性梅毒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先天性梅
先天性梅毒亦稱胎傳梅毒,是梅毒螺旋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致胎兒先天性感染所致。現將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的先天性梅毒60例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胎齡28~37周13例,37~42周45例,>42周2例;入院時齡<24h8例,1~7d32例,8~28d20例;出生時體重1430~4120g。在本院出生患兒42例,外院出生18例。所有在本院出生的42例新生兒母親產時血RPR均呈陽性,滴度1:1~1:64,新生兒血TPPA均(+)。所有病例均采集患兒血清和腦脊液標本。
1.2臨床特點
肝臟腫大42例,伴有肝損害31例,伴有病理性黃疸20例;白細胞升高38例;脾臟腫大25例;肢端、掌趾脫皮、皮膚斑丘疹30例;口周肛周皸裂8例;鼻腔膿血涕3例;血小板減少5例;腎功能損害11例;發熱9例;腹脹、出血4例;心臟雜音5例;硬腫、水腫3例;低體溫3例;并發神經梅毒6例(抽搐1例);肺炎10例,貧血15例,TORCH感染、低血糖各4例,敗血癥2例;兩肺聞及濕音、進行性呼吸困難、三凹征明顯,確診為新生兒透明膜病2例,高血糖1例。無臨床癥狀5例。患兒母親有自然流產史3例,死胎史2例。60例均行四肢長骨X線攝片,3例異常,表現為四肢長骨層狀骨膜增生、骨干小片狀骨質破壞。
1.3治療
青霉素鈉針:5萬U/(kg·次),靜脈滴注,1次/12h,7d后改為5萬U/(kg·次),靜脈滴注,1次/8h,總療程14d,如合并神經梅毒則總療程3周[1]。對合并細菌感染病情嚴重者加用頭孢菌素第二代或第三代,按100mg/(kg·d)靜脈滴注,1次/d或1次/12h,療程10~14d。對癥治療:積極治療高膽紅素血癥,1例重度高膽紅素血癥予急診換血治療。
2結果
2.1梅毒血清學檢查
60例患兒快速血清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及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TPPA)均呈陽性反應,血清RPR滴度1:1~1:64;60例患兒母親中55例RPR和TPPA均呈陽性反應。在本院出生患兒的母親42例,在分娩前TPPA均陽性;外院患兒母親13例RPR和TPPA均陽性反應,另5例患兒母親拒絕檢驗;60例患兒父親44例RPR和TPPA均陽性,16例拒查。CSF-RPR陽性6例(1:1~1:8),此6例CSF-TPPA亦均陽性,同時腦脊液常規檢查均異常,表現為蛋白增高(PRO>1800mg/L),CSF中白細胞>15×106/L。所有病例HIV抗體均陰性。
2.2轉歸
治療后,臨床癥狀、肝腎功能恢復正常、貧血糾正、血小板恢復正常,皮疹痊愈30例,2例因病情重自動出院,1例為早產極低體重兒、NRDS,家長放棄治療,自動出院后死亡。血RPR于青霉素治療14d出院時復查,陰轉率91.23%(52/57),另外5例仍陽性,其中2例家屬同意在本科繼續治療,另外3例回當地醫院繼續治療。出院后均囑其2、3、6、9、12、18個月回本院門診復查,包括體格檢查、血常規、頭顱B超、血RPR(3個月1次)。復診資料完整28例,血RPR于3、6、12個月陰性率分別為96.43%、100%、100%,大部分生長發育正常或接近正常。
3討論
皮膚損害是早期先天梅毒的重要體征,本組中30例(50%)特征性表現為掌跖部位銅紅色斑疹、口周肛周皸裂、鼻腔膿血涕、多發膿皰疹。肺部感染和肝脾腫大是僅次于皮疹的體征。輔助檢查可發現低蛋白血癥、貧血、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受累。本組5例(8.33%)患兒出生時無異常,僅梅毒血清學檢查陽性。新生兒先天性梅毒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性,可累及多臟器,其皮疹易與尿布皮炎、皮膚念珠菌病、大皰表皮松解癥相混淆,而無皮疹的患兒出現喂養及呼吸困難、黃疸、肝脾腫大等表現又易誤診為肺炎、敗血癥、高膽紅素血癥等常見病。可見新生兒期診斷先天性梅毒較為困難,這是由于:只有一部分先天性梅毒兒在新生兒期出現癥狀;母血梅毒螺旋體IgG抗體可經胎盤到胎兒,不能作為單獨確診依據;診斷上缺乏金標準。活體組織梅毒螺旋體檢查雖方法可靠,但標本不易收集,靈敏度低,難以推廣,故常需根據臨床、X線檢查以及血清學等綜合分析進行診斷[2]。本組病例入院時20例患兒的父母親隱瞞或不知自己有梅毒病史。患兒入院時初診為“敗血癥”、“肺炎”、“新生兒感染”居多,入院后檢查發現RPR陽性,再查TPPA確診。對所有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患兒均應腰椎穿刺做腦脊液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神經梅毒,以選定治療、隨訪方案。本組60例中,3例家屬拒做腰穿檢查、2例自動出院、1例死亡共6例未做腰穿,其余54例做腰穿的患兒,診斷神經梅毒6例
一般認為,16孕周前螺旋體被胎盤絨毛膜的郎罕層阻斷較難進入胎兒體內,16孕周后郎罕層逐漸萎縮,胎兒易被感染[3]。先天性梅毒死亡原因中早產為首要原因,尤其多見于胎齡<30周、出生體重<2kg的早產兒[4]。在妊娠16周以前得到充分治療,幾乎可以完全預防先天性梅毒發生;妊娠20~24周開始充分治療,可能治愈胎兒梅毒,但不能達到出生患兒絕對無先天性梅毒;妊娠晚期才開始治療,將有相當數量的先天性梅毒患兒出生[5]。在孕期接受治療,娩出嬰兒的感染率為2.2%,未治療者嬰兒的感染率為38%[6]。本組患兒早產13例(占21.67%),胎齡28周1例,31周3例,33周4例,34周2例,≥36周晚期早產兒3例,其中28周、31周出生早產兒臨床癥狀較重(28周患兒并NRDS放棄治療死亡)。胎齡越小,臨床癥狀也越重,這與有關報道相符合。本組病例采用青霉素治療,治愈52例,血清學治愈率91.23%,對所有患兒經正規治療出院后囑其在3個月內每個月隨訪1次,12個月后每6個月隨訪1次,共1~2年,觀察臨床表現及血清RPR滴度下降情況,正規治療后RPR應在1~2年轉陰。若1歲時滴度仍持續升高未轉陰,提示感染持續或者復發,應再次進行正規驅梅治療。腦脊液不正常者應每6個月復查1次,直至正常,若2歲仍持續異常,應考慮重新治療。
對不明原因的早產兒、小于胎齡兒、病理性黃疸、肝脾大、不明原因的臍部大出血和不明原因抽搐昏迷,結合皮疹、母親有自然流產史或死胎史等均應考慮先天性梅毒的可能,及時行相關檢查[7]。早期梅毒若及時治療,療效好,預后佳,而晚期先天性梅毒,梅毒螺旋體感染雖可治愈,但遺留的骨骼、神經系統和眼部等損害可持續終生。所以建立完善的梅毒血清學檢測十分重要,特別是開展對孕婦和流動人口密集地區的育齡婦女的監測。對于產前RPR常規篩查,建議在孕早期、孕28周和產時進行三次。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編.先天性梅毒.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6~167.
2貝斐,孫建華,黃萍.母梅毒之新生兒13例臨床分析.新生兒科雜志,2004,19(1):7~9.
3陳超.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診斷及防治.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4):202~204.
4FrankD,DukeT.Congenitalsyphilisatgorokabasehospital:incidence,clinicalfeaturesandriskfactorsformortality.PNGMedJ,2000,43(1-2):121~126.
5樊尚榮,董悅.先天性梅毒.中華圍產醫學雜志,1999,2(1):61~62.
6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編.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59~362.
7黃賢巧,李紹錦.先天性梅毒16例臨床分析.浙江臨床醫學,2005,7(8):833.
- 上一篇:剖宮產術研究論文
- 下一篇: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