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早期治療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10:04:00
導語:帶狀皰疹早期治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可遺留頑固性神經痛,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本院對帶狀皰疹患者,在帶狀皰疹發病早期應用抗病毒治療同時配合神經阻滯療法,收到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臨床確診帶狀皰疹患者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58~82歲。皮疹發生部位:頭頸顏面部18例,上肢13例,胸腹部22例,下肢9例。根據是否配合神經阻滯療法隨機分為兩組:A組32例,皮疹出現48h內配合神經阻滯者;B組30例,單純口服藥物治療。兩組患者既往均無糖尿病和神經病變癥狀,無神經阻滯禁忌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皮疹發生部位和就診治療時間,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就診后均采用口服阿昔洛韋、B族維生素和止痛劑治療。兩組患者用藥劑量和服用方法相同。A組患者在皰疹發生部位配合神經阻滯治療。用2%利多卡因3ml、維生素B121mg、地塞米松5mg配成10ml的神經阻滯液,隔天阻滯1次,連續7次。其中采用星狀神經節阻滯9例,臂叢神經阻滯7例,硬膜外阻滯16例。
1.3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3個月后判斷療效。治療后疼痛消失或疼痛VAS評分在2分以下為臨床治愈,VAS評分在3分以上或仍需服用鎮痛藥物者為無效,判定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1.4統計學處理
治療結果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組患者經口服藥物和神經阻滯綜合治療后,皮疹一般在10~15d左右消退,大多數患者經3-4次神經阻滯后疼痛明顯緩解,不必服用止痛藥物,3個月后隨訪,治愈30例,無效2例,治愈率93.75%;B組患者單純藥物治療,皮疹消退時間和疼痛持續時間明顯長于A組,3個月后治愈18例,無效12例,治愈率60.00%。兩組療效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親神經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經和皮膚的病毒性皮膚病,它主要侵犯脊神經或腦神經節。帶狀皰疹病毒能使神經細胞發生炎癥、水腫、出血、變性及壞死等病理改變[1],在帶狀皰疹發病期可引起周圍神經病變和帶狀皰疹性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指帶狀皰疹發病后局部皮損已痊愈而神經痛遷延不愈,持續數月或數年,多數學者主張以皰疹消失后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者定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帶狀皰疹患者中約有10%并發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而在60歲以上老年患者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生率高達50%-75%[2]。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因疼痛劇烈,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但迄今為止,仍缺少一種方法能治愈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預防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最主要的方法是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傳統的藥物治療手段不能迅速確切地控制疼痛。多項研究證實,在帶狀皰疹早期使用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適量腎上腺皮質激素行神經阻滯對緩解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及預防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更為適用[3]。
神經阻滯可阻斷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惡性循環,阻斷感覺神經的傳導通路,改善血液循環,而適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抑制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抗體的產生,減輕神經組織的炎癥損傷,故配合適量激素神經阻滯能明顯縮短病程和緩解疼痛,同時小劑量皮質激素也不會引起的感染的擴散[4]。
本資料結果,顯示帶狀皰疹早期治療中,在抗病毒的基礎上應用神經阻滯療法,能明顯縮短病程和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時間,提高治愈率,與單純服用藥物組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臨床觀察結果表明,發生痤瘡后神經痛急性期疼痛時間越長,皮疹消退越晚,年齡越大,危險性就越高。本文A組經治療無效的2例患者都是80歲以上的老人,這可能與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有關。
綜上所述,在帶狀皰疹治療中配合神經阻滯治療能明顯提高帶狀皰疹的治愈率,神經阻滯越早皮疹消退越快,疼痛持續時間越短,發生后神經痛的概率就越低。故作者認為,帶狀皰疹一經診斷,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應及早配合神經阻滯治療。
【參考文獻】
1湯洪,陳何偉,劉志奇.神經阻滯時機與老年人發生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關系的觀察.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7,13(2):126.
23張冬萍,何俐.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危險因素和預防措施.中國臨床康復,2005,9(37):118.
4楊健,黃新宇,侯捷.潑尼松預防老年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臨床皮膚科雜志,2000,29(2):99~100
- 上一篇:經濟局安全生產檢查工作總結
- 下一篇:醫院潔凈手術室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