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女生教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21 04:37:00

導語:少數民族女生教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女生教育發展論文

一、福建省少數民族女子教育現狀分析

(一)少數民族女子的義務教育水平有顯著提高,但鞏固率和升學率仍相對較低

福建省的少數民族女性人口約20多萬人,她們大多數生活在偏遠山區。解放前,她們完全沒有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解放以后,雖然人民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扶持少數民族教育,但由于多種原因畬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在教育投資方面性別歧視嚴重,每個家庭必須保證的是男孩的受教育權,而忽視女孩的受教育權,女童失學率長期居高不下。

20世紀80年代以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對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予以了極大的關注,先后采取立法和多種扶持政策,積極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進程。1986年,福建少數民族兒童和女學齡兒童入學率首次突破長期徘徊于70-80%的局面,均達到97%以上。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資助下,福建少數民族女生教育水平有顯著提高。

目前,福建大部分少數民族家庭基本上都認同了女性的受教育權,教育投資中的性別歧視程度大大降低,少數民族女童的小學入學率已達到99%以上。到2002學年,福建省獨立設置的少數民族小學179所,其中174所在農村;少數民族學生53338人,其中女生23992名,占45%;獨立設置的少數民族中學14所,其中11所在農村,少數民族初中生27182人,其中女生9632人,占35.4%;少數民族高中在校生4476人,其中女生1604人,占35.8%。總體而言,福建少數民族女童受教育水平已有顯著的進步。

然而,義務教育階段的福建少數民族女生教育依然存在輟學率高、升學率低的問題。城鎮女孩小學畢業升初中是順理成章的事,對于多數農村少數民族女生來說這卻是一種奢望。

從上段數字可知,在小學,福建全省少數民族學生中女生數占45%,接近一半,到了中學,女生比例下降到35%。而同期福建全省初中女學齡人口入學率為91.22%,初中在校生中女生占48%,其中少數民族女生僅占1.43%;高中在校生中,女生約占44%,其中少數民族女生只占0.88%,這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城鎮的少數民族女生。我們在農村民族中學的調查數字證實了這一點:福安市民族職業中學2002年畢業女生31人,僅12人升入高中或職高;福安市民族中學“春蕾班”2002年首屆畢業學生45人,僅15人考入高一級學校繼續學習。這兩所中學的少數民族女生升學率均達不到福建全省平均水平。

(二)少數民族女子中等教育不斷進步,但缺乏切合實際的職業教育

隨著普及9年義務教育工作的深入,以及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逐步實施,近20年來,福建少數民族女童的初中升學率有較大提高,也有相當部分農村少數民族女孩得到了高中(包括職高和中專)教育的機會。但與福建漢族女童相比,這種進步仍是緩慢的。同時,雖然福建農村少數民族女生的生存環境與城鎮學生的環境有鮮明的區別,但無論是在普通中小學還是少數民族學校,無論在教育形式還是教學內容上,福建少數民族女生接受的是與少數民族男生、與漢族學生都完全相同的教育,即以升學教育為主。忽視教育的經濟功能的教學內容導致女生在初中畢業后,如果考不上高中,因缺少職業上的一技之長,而沒有謀生的手段。這種脫離實際需要的教育導致少數民族女生及其家長產生低學業成就感,遠離了她們的教育期望,成為少數民族女生及其家長對學校教育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三)少數民族女生存在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福建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有能歌善舞的民族傳統,歷史上,他們習慣用唱山歌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愿望。但在福建許多學校,少數民族女生卻表現得十分保守和內向,失去了傳統的開朗、活潑、愛唱愛跳的特點。許多少數民族學校的教師早就認識到少數民族女生與男生、與漢族女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她們基礎薄弱、知識面狹窄,在學習中的表現就是比別的學生更害羞拘謹,不懂的問題不敢開口問,因而口頭表達能力較差;她們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較差,學習上多表現為“死讀書”;她們既合群又不合群——只有本民族的伙伴和群體,極少和城鎮女生來往;她們自卑心理嚴重,心理承受力差,一旦受挫折就容易想不開;自信心不足,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期望值較低,對未來沒有信心。同時,她們非常勤奮,在福安市民族中學,春蕾班的女生每天要比別的學生早起遲睡,她們十分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把在校的每一分鐘能利用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她們十分聽從老師的教導,不和別人攀比吃穿,不看老師沒有指定的課外書,埋首于課內的學習,等等。

二、福建少數民族女子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環境的影響

福建少數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回族和滿族的生活地主要在泉州、長樂等沿海地區,而占福建少數民族人口大部分的畬族和高山族主要生活在偏遠山區。少數民族群眾的生存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差,改造環境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許多地方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惡劣而較為封閉的生活環境,加上歷史上統治階級實施的民族歧視政策,他們不主動與外界交往,視野十分狹窄,存在嚴重的小農經濟思想。較低的經濟水平制約了當地的教育發展,也限制了少數民族女童走出山村,她們很難得到中高等教育的機會。改革開放以后,部分少數民族群眾走出山區,但仍有“等靠要”的思想,仍然不愿意讓家中的女性拋頭露面。即使在政府和民間資助下,有部分女童走出了山村,得到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機會,但生活習慣、條件等方面的不同仍然導致了她們學校生活的諸多困難。

(二)部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遺失

古代畬族女性在家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畬民家庭習俗中處處體現了母性的尊嚴。在畬民家族的民間故事中,智慧人物往往是女性,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民間文學也盡情謳歌了女性。但是,明清以來,福建畬族由于多散居于漢族聚居地,畬漢之間有通婚的傳統,漢人家族倫理思想對畬民家族文化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特別到了近現代,畬民家族中的漢族女性更多成為漢族封建倫理道德的傳播者,她們帶頭接受了封建的清規戒律的枷鎖,使畬族傳統文化中尊崇女性的習俗逐漸遺失。到了現當代,由于少數民族家庭一般是多子女家庭,家庭生存的艱難越加強化了“女不如男”的性別歧視和性別偏見,造成畬民教育投資的天平明顯偏向男性,女孩子即使上了小學,仍需負擔一部分家務如帶弟妹等,一旦家庭出現變故如父母生病、收入減少、勞動力不夠等等,女孩就得輟學回家。而離家到較遠的城鎮上中學,女孩不僅不能承擔一定的家庭勞動,還需要花費相當一筆生活費,這對仍存有“女孩遲早是別人家的人,她們念再多書也不能改變我家的生活”等舊觀念的少數民族多子女家庭來說是難以接受的。相當數量的福建農村少數民族女生難以享有完整的九年義務教育。

福建畬民有自己傳統的手工技藝,畬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彩帶和竹編。過去,畬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彩帶,彩帶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姑娘定婚時,在送給男方的回禮中,必須得有親手織的彩帶。彩帶既是裝飾品,又是擦汗撣塵的生活用品。畬族還是個愛唱歌的民族,歌教原是畬民家庭的傳統教育手段。現在,畬族編織彩帶、歌教等傳統卻漸漸消失,“花季少女不再以盤歌賽言作為自己的本領,莊嚴華麗的象征鳳凰的女性盛裝‘山哈娜裝’已縮小了使用范圍,取而代之的是與社區之外相同的流行歌曲和價廉物美的實用性衣服。“許多畬族姑娘不會編織,畬族青少年不會盤歌,不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和代代相傳的歌謠。逐漸淡化的民族性,以及未能與漢族女生完全一致的生活習俗特點等等,使福建少數民族女生在樹立生活價值觀等方面處于尷尬境地,既不能在學校展示本民族的傳統優勢,無法樹立民族自豪感,又無法完全融入漢族女生群體,常常陷入自卑孤獨的情境而不能自拔。

(三)長期以來較低的教育水平以及科學的性別教育的缺失

長期以來,福建山區少數民族學校無論在學校設施,還是師資水平上都十分落后,單人校多、民辦教師多、教學質量差。雖然現在福建大部分少數民族女童都能夠在本鄉村接受到小學教育,但這種教育的質量遠不如城鎮學生接受的學校教育,不僅脫離她們的生活實際,而且課程設置不全面,教學內容單調,教師教學水平不高。好不容易得到鄉鎮上中學的機會,她們面臨的又是深奧的、與小學教育內容不完全連接的學習內容,周圍都是見識豐富的城鎮學生,她們盡管很努力,大部分卻總難以與其它學生站在一條線上——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習慣;經濟的壓力使她們隨時可能失學,這又給她們的精神增加了壓力,她們常常生活在惶恐不安中。由于我們一貫的無差別的教育思想指導著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女生不敢也不能實施有差別的教育;同時,不可避免地,還有個別老師和學生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歧視——這些,加劇了少數民族女生的自卑心理和自暴自棄,于是,選擇逃避學校教育成為一些女生輟學的原因之一,即使堅持留在學校的女生,她們的心理也十分脆弱而敏感,性格偏向內向,與漢族女生的開朗活潑成為鮮明對比。

論文關鍵詞〕少數民族女生教育性別教育

〔論文摘要〕福建少數民族女生教育普遍存在低升學率、高輟學率和低學業成就等問題,應加強對它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