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防治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2 10:27:00
導語:霍亂防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病原學
霍亂弧菌為革蘭陰性弧菌,呈弧形或豆點狀,在36℃~38℃,堿性(pH7.6~9.0)1%蛋白胨水或肉湯繁殖迅速,有毒性很強的內毒素。霍亂弧菌對低溫抵抗力強,在河水中生存1~2周,在潮濕衣物及食品中可存活數天,在水果、蔬菜上可存活1~20天;對熱及一般消毒劑抵抗力低,煮沸即死,日光照射1h即死,消毒劑如漂白粉、漂白精、過氧乙酸、戊二醛等易于殺滅。霍亂弧菌依據菌體抗原不同,已知有200多個血清群,致病的血清群有:(1)01群古典生物型霍亂弧菌;(2)01群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菌;(3)0139霍亂弧菌。
2流行概況
2.1霍亂01群古典生物型霍亂(古典生物型)在全球發生過6次大流行,1817~1923年的100多年間,以印度恒河三角洲為地方性疫源中心,先后在亞、非、歐、美流行。在世界大流行期間,霍亂(古典生物型)首次傳入我國,從那時起始至1948年為止的130年中大小流行幾十近百次,6次世界性大流行無不禍及我國。解放后我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消滅了該病。
2.2霍亂01型群埃爾托生物型20世紀60年代埃爾霍亂(副霍亂)打破了既往20余年中局限于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一隅的現狀,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1961~1964年)即已席卷了西太平洋直至南亞次大陸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特別自1970年侵入非洲和歐洲部分國家以后,幾乎每年都有30多個國家和數以萬計至十幾萬人發生本病。
第7次霍亂世界大流行期間,埃爾托霍亂1961年傳入我國后首先在沿海省份傳播并逐漸波及內陸。我國最先用第zv組霍亂噬菌體鑒別法證實其病原為埃爾托型霍亂弧菌。經過大力防治于1965年基本得到防治。1973年疫情再次暴發。1979~1981年間形成第二個流行高峰,80年代后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并波及面廣。霍亂弧菌的血清為小川型和稻葉型。至今在很多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發病。
2.30139群霍亂1992年印度和孟加拉國先后發生霍亂樣腹瀉大流行,發病在13萬人以上,死亡1870人,經查由不被霍亂弧菌01抗血清凝集的非01群霍亂引起的典型霍亂樣疾病的流行,這些流行株屬于至今未曾記載過的新血清型霍亂弧菌,定名為0139霍亂弧菌。因此,把該菌群引起的霍亂樣病例也列歸入霍亂中。1993年由該群引起的霍亂病很快形成蔓延之勢,來勢兇猛,傳播快。繼后泰國、中國、馬來西亞、尼泊爾、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緬甸流行;在美國、新加坡、日本、愛沙尼亞、德國、瑞士等國家有0139群霍亂病例報道。專家們擔心0139型霍亂弧菌將有可能取代引起第7次世界大流行的埃爾托霍亂弧菌,而引起的0139群霍亂弧菌第8次世界大流行。因此,WHO告誡各國對此病應按《國際衛生條例》中有關霍亂的規定,對0139群生物型霍亂進行報告處理。
3防治對策與措施
霍亂是急性腸道傳染病,通過“糞口”傳播。即通過飲食、飲水和生活上的密切接觸和蒼蠅等途徑而傳播,所以把好“病從口入”關是預防霍亂的關鍵措施。
3.1防治對策霍亂防治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標本兼治為主”的原則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搞好以管水、管糞、管飲食、滅蒼蠅和蟑螂的“三管一滅”為中心的綜合性預防措施,逐步減少和清除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3.2防治措施(1)強化地方政府行為,實施一把手負責制。責任到人,依法實施防治。(2)采用不同形式,廣泛開展衛生宣傳教育,增強干部群眾的衛生防病意識。宣傳要點: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變質食物,生熟炊具要分開,消滅蒼蠅和蟑螂,不隨地大小便,不亂倒垃圾等污物,不污染水源。發現吐瀉患者及時排查報告。疫區人員不要到疫區外集鎮趕集,不到病家和病村串門訪友,市場購買的熟食品和隔夜餐食品要加熱煮透,飲用水消毒。(3)按照《傳染病防治法》、《食品衛生法》和《生活飲水衛生管理條例》等有關衛生防病法律、法規,加強對食品衛生、生活飲用水衛生的監督管理,嚴把“病從口入”關。(4)各級醫療衛生單位要建立、健全腹瀉專科門診,及時發現和處理霍亂患者,使當地的霍亂防治工作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早報告和就地處理的“五早一就”原則。(5)及時準確向當地政府和衛生防疫部門報告疫情信息,鄉(鎮)衛生院要提高對霍亂病的診斷能力,以便及時采取防治措施。(6)加強霍亂病疫情監測,及時發現傳染源和外環境污染情況,掌握霍亂疫情的動態分布及其影響因素,評價預防措施效果,為制定預防對策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7)加強流動人口的衛生管理,收容所、車站、企業、旅館、廠礦和建筑工地,城鄉結合部的盲流租房戶,垃圾場住棚內人員等流動人口較集中的地方和區域的預防性衛生監督。(8)霍亂疫區(點)的處理:①堅持“早、小、嚴、實”的精神,即時間要早、范圍要小、措施要嚴、落在實處。疫點內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未經消毒不得帶走。②隔離治療傳染源,患者疑似患者和帶菌者要就地隔離治療。③消毒:認真地做好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特別要注意患者,疑似患者和帶菌者的吐瀉物、用具、衣物的消毒和處理。④接觸者的管理:調查與傳染源發病前5天內及病后有過飲食生活上密切接觸過的人,了解健康情況,特別是每天大便次數和性狀,限制其活動范圍,對其排泄物要進行消毒,特別要注意防止污染水源。⑤驗便及服藥:疫點所有人員,自開始處理之日起每日驗便1次、連續2次。給患者和密切接觸者預防性的服藥,可根據藥敏試驗選擇以下藥物,小川型藥敏結果:敏感藥物有氟哌酸、環丙沙星、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紅霉素等。耐藥藥物有青霉素、氨芐青霉素、磺胺類及青霉素、四環素類。稻葉型藥敏結果:敏感藥物有氟哌酸、環丙沙星、慶大霉素、紅霉素。耐藥藥物有青霉素、氨芐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磺胺類及青霉素、四環素類。
4診斷及鑒別診斷
4.1診斷標準凡是有下列三項之一即可確診的霍亂:(1)凡有腹瀉癥狀,糞便培養01群或0139群霍亂弧菌陽性者。(2)霍亂流行期間疫區內,凡是有霍亂典型癥狀,如劇烈腹瀉腹瀉水樣便,伴有嘔吐,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及肌肉痙攣,糞便培養陰性但無其他原因可查者。如條件許可時,對此類患者可作雙份血清抗體效價測定,如血清凝集實驗呈4倍以上或殺弧菌抗體測定呈8倍以上曾長時,可以診斷。(3)在疫源檢索中,首次糞便培養出01群或0139群霍亂弧菌前后各5天內,有腹瀉癥狀及明顯的霍亂接觸史者均可診斷為霍亂。
4.2鑒別斷急性腸胃炎、急性菌痢、大腸桿菌性腸炎、鼠傷寒沙門菌感染、空腸彎曲菌腸炎、那爾森菌、氣單胞菌及病毒性腸炎。
5治療
5.1治療原則原則是補液為主,抗菌為輔,糾酸補鉀,注意強心治療。危重患者就地搶救,待病情穩定后,再送往隔離地治療。輕型患者一般就地隔離治療。
5.2治療方法
5.2.1補液及時、足量、正確地補充體液和電解質是治療霍亂的關鍵。
5.2.1.1靜脈補液視患者的脫水程度,血壓、脈搏、尿量及血漿比重而定。輕、中、重型患者初24h輸液量,成人分別為2000~4000ml,4000~8000ml,8000~12000ml;兒童分別為100~150ml/kg,150~200ml/kg,200~250ml/kg。先快后慢,老幼及心肺功能不全者注意滴速。輸液種類用“541”溶液為佳(1000ml,水內含氯化鈉5g,碳酸氫鈉4g,氯化鉀1g)。因其電解質含量與霍亂患者糞便中各相應離子濃度近似。用時每1000ml中另加50%葡萄糖20ml,以防低血糖。為基層應用方便,可按0.9%氯化鈉550ml,1.4%碳酸氫鈉300ml,10%氯化鉀10ml,10%葡萄糖140ml配制。輸液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隨時調整速度。中毒性休克者酌情在輸液中加血管活性藥物和激素;如山莨菪堿,多巴胺及異丙基腎上腺素等。
5.2.1.2口服補液霍亂腹瀉時腸道吸收功能不變,故國際上大力推廣口服補液療法,常用ORS。輕度和部分中度脫水患者一開始即可使用,重度脫水或休克者經靜脈輸液搶救,血壓回升,嘔吐停止后即可口服補液,或與輸液同時進行可減少靜脈輸液量的60%~80%。輕度脫水以口服補液為主的,最初6h,成人每小時750ml。小兒(20kg以下)給予250ml,以后根據腹瀉量適當增減。一般排出一份大便給1.5份口服液。口服補液配方,葡萄糖20g(或白糖40g),氯化鈉3.5g,枸櫞酸鈉2.9g,氯化鉀1.5g,加水1000ml。
5.2.2抗菌藥物輸液的同時給予抗菌藥物,能減少腹瀉量和縮短排便期,在藥效實驗后用抗菌藥物。
5.3對癥治療及并發癥的處理如出現代謝性酸中毒、急性腎衰竭、急性肺水腫、心力衰竭、低鉀綜合征等要及時治療。
5.4患者及帶菌者出院標準(1)患者在經正規治療,臨床癥狀消失后,經連續3天大便培養陰性者。(2)帶菌者經7天服藥治療后,經連續3天大便培養陰性.
【關鍵詞】霍亂
- 上一篇:心房顫動分析論文
- 下一篇:重癥急性胰腺炎試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