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信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2 08:43:00
導語:農村金融信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村金融市場上的貸款困難,信貸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信貸員的角度出發,以關系借貸為突破點,為解決當前信貸難題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信貸員;信息不對稱;關系貸款
一、問題的提出
農村金融市場貸款難的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發展,目前,雖然國家為了緩解農村貸款難題出臺了許多措施,但收到的效果有限。無論金融制度如何創新,我們都無法忽視信貸員在農村信貸市場上的作用。2008年暑期,我們通過對湖北某傳統農業縣貸款農戶作了調查,調查發現,長期扎根農村的信用社在這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其信貸員凸顯出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從信貸員的角度出發,以關系借貸為突破點,為化解信貸難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二、信息不對稱下農村借貸市場的經濟學分析
信息不對稱是不同行為人之間發生契約關系時信息占有的不同而表現出的不對稱,就具體到農村金融市場的借貸雙方來說表現為:
1.農村經濟主體數量多,規模小,地域分散且運作不規范,按照標準風險控制程序運行的大銀行分支機構很難在貸前通過嚴格的貸前調查判別貸款人的風險程度,而且貸后很難通過嚴格的監督保證貸款的收回,加上農民很難提供足額的抵押,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的理性反映是減少或拒絕發放貸款。
2.按照商業運行的金融機構的標準來發放貸款要求農戶提供一定數額的抵押物品,對于不能提供抵押的“信用低”的農戶則收取較高的利息來彌補貸款發放的風險,對真正需要貸款的有能力償還的農戶可能因為利息高而放棄貸款,而那些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農戶則可能獲得貸款從而給金融機構造成損失。考慮到這些因素,金融機構只能配額發放稀缺的金融資源。
三、破解農村貸款難的新視角--“關系貸款”
1.根據青木昌彥的定義,關系型融資是指銀行為了能夠在未來獲得租金,而在一系列難以合約化的狀態下提供額外融資的一種融資方式。關系型貸款所依據的信息主要是難以量化和傳遞的“軟信息”,這類信息具有強烈的人格化特征,是銀行通過與企業長期密切的業務合作所積累的關于借款企業及其業主的專有知識。青木昌彥將這類知識稱為意會知識,即基于直覺和經驗而難以數據化的知識,這一類知識對借貸雙方來說可能很明確,但對外部人來說則難以表達清楚。基礎借貸雙方的了解對于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內生交易費用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關系型貸款有助于緩解農村融資中因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失效問題。而信貸員正好在農戶與信用社之間起到了信息橋梁作用。
2.信貸員在關系貸款中體現的優勢
(1)軟信息的獲取
農戶一般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靠親情、道德、網絡、文化和村莊信任來維系(蔣永穆等2006),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及生產特點,農村社會的封閉性特征較為明顯,各種各樣的社群,如家庭、氏族、鄰里、村落構成了農民的“社會圈子”。在這些熟悉的社會圈子中,大家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互動建立了較為密切的關系,每個人的私人信息都成了具有高度共享性和流通性的共同知識。目前在農村地區的信貸員大都是本地人,扎根農村幾十年,只要接觸到農戶社會圈子里的任何一層都能間接獲取農戶的信息,如農戶在當地的口碑,信用,經營能力,家庭收入情況等,這些軟信息的獲取正是信用社在農村開展業務的一個比較優勢。
(2)貸款發放后的監督制約機制
信貸人員在貸款發放后由于地域上的便利性,能及時了解到貸款人的資金用途和經營情況,在貸款人出現違約風險時能夠通過農戶關系圈子的各層關系對其施加影響。金融機構對違約農戶也可采取嚴厲措施如對其采取禁止性貸款,取消其信用資格評定,基于多次博弈考慮的農戶會衡量成本和損益,最終影響到其還款決定。
(3)“面子成本”的約束
在中國傳統小農金融需求及其信貸安排的過程中存在著輕不言債的思想(王芳,2005),欠錢不還更會遭到“圈內人”的非議。大多數農戶由于現今的戶籍管理制度,流動的可能性非常小,對違約后長期面臨的信用以及面子成本是其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信貸人員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公布農戶的還款信息,對其形成道德上的制約。
(4)低交易成本優勢
信貸人員基于對農戶多年的了解對農戶進行信用等級評定,逐漸培養一批信用等級好的優質客戶,對貸款的利率可以采取靈活的定價方式,農戶憑借貸款證可以隨時提取一定額度內的貸款,手續方便快捷。克服了貸款中的“尋租”“人情費用”,農戶和信用社的關系也進一步拉近。
四、實證調查說明
本文通過2008暑期對湖北省棗陽市平林鎮進行了實地調查,該鎮地處鄂西南,有人口8萬,以農業為主,我們在當地一位信貸員的陪同下對其所管轄三個村貸過款的農戶進行問卷訪談,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91%。100份問卷中,有48%是農業貸款,20%的加工業貸款,17%為商業貸款,還有一小部分從事其他行業貸款,可見抽查的樣本來源比較全面.農戶的資金需求主要用于養殖業,且數額在五萬到十萬,信貸員出于風險考慮,并不是足額發放。加工業和商業貸款資金需求頻繁,資金需求數量在一萬到十萬不等,通過與商戶實地交談發現商戶獲得貸款主要是看重自己的信譽和信用社的熟人關系,信貸員對其了解是發放貸款的主要方面。種植業農戶認為信貸員把錢帶給自己主要是憑借自己的信用和抵押,對大額度(2萬以上)的農戶發放貸款需要抵押控制風險,小額度農戶反映主要是憑借信貸員對自己信譽的了解來發放。大部分農戶反映自己還錢的主要原因是借債還錢,天經地義,同時也怕影響自己在本地方的聲譽。商業戶還錢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信用社的監督(包括對其信用評價來決定是否下次發放貸款),同時他們之中大部分也都認為借債還錢,天經地義。
在調查的對象中約60%的人家里沒有可以抵押的資產(除土地和生活住房外),有抵押資產的對象一般都是憑抵押品向銀行貸款,而沒有抵押品的對象一般都是憑借信貸員對借款用戶的誠信聲譽,以及以往還貸的情況的考察,決定是否貸款給農戶;在對是否愿意將個人情況告之信用社的考察中,95%的調查對象都表示愿意,平均每貸1000元所付出的成本都在100元以下,每筆貸款只需向銀行跑2-3次,體現了低交易成本與高效率貸款相結合的貸款行為。
該信貸員扎根在調查地將近30年,對貸款農戶的基本信息非常了解,這樣就降低了貸款農戶的違約風險與交易成本,而且從調查的結果也顯示,農戶是愿意與銀行進行溝通的,他們也有意愿還款,只是迫于資金周轉有一小部分沒有按時還款。在大多數農戶沒有抵押資產的情況下,信貸員通過對貸款戶長時間的深入了解進行選擇性的貸款業務,還款的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可見信貸員在資金融通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五、對策
1.大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本土化的信貸員隊伍
農村急需要一批高素質的懂金融的人才,他們能夠掌握金融知識在農村傳播,并且收集最新的農業信息,對農戶的投資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從而保證信貸資金安全收回,這一點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具有切實的推廣意義。
2.完善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通過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來反映激勵主體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的方式。當前信貸員的考核主要是從貸款的安全程度和貸款額度完成的程度,很容易造成信貸員的“磊大戶”及把錢貸給信譽好的企業,廣大農戶被排除在金融需求的門外。所以培養一批本土化的信貸員,對信貸員進行業務和職業操守教育對于其與農戶建立深厚的感情有著很好的鋪墊作用。
3.適當下放信貸員的信貸審批權
目前信用社實行嚴格的逐級信貸審批制度,貸款手續繁瑣、復雜。信貸手續合法、合規本無可厚非,但一些信用社人為地把貸款手續復雜化,貸戶跑三趟五趟也辦不完,等貸款審批后,農民早已喪失了投資的最佳時效,從而造成人為的貸款難。信用社應適當下放信貸人員的權限,對由信貸人員評出的優質客戶應建立“綠色通道”,同時信貸人員應承擔一定的連帶責任和貸款發放的獎勵。這樣既保證了資金的安全發放,又調動了信貸人員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陳燕玲、佘傳奇.基于關系型融資的農村金融運行機制分析,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4).
[2]王芳:我國農村金融需求與農村金融制度:一個理論框架[J],2005.(4).
[3]錢水士李國文:社區銀行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2.
[4]熊建國.中國農戶融資的現狀分析和民間金融[J].中國農村經濟,2006.3.
[5]李偉.農村金融的現實需求與體系設計[J].金融觀察,2007.10.
- 上一篇:貸款危機原因淺析論文
- 下一篇: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