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交易結算風險論文

時間:2022-04-01 08:24:00

導語:證券交易結算風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證券交易結算風險論文

亞洲金融危機,雖然對我國有所影響,但并未受到外來的直接沖擊。這是與我國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加強金融監管,資本項目尚未自由兌換,A股市場未對外開放,以及外債、外資的合理控制管理等因素分不開的。所以國內金融領域運行正常,但局部范圍,也存在一些隱患,這里就證券交易的管理運作中有一些風險問題提出探討,以期研究完善。(一)證券交易的先成交、后交割方式可能出現的風險。姑不論期貨交易,就以現貨交易來說,購買人委托證券商(證交所會員單位)申購某種證券,凡能與證交所出售證券方的券別、價位和數量配對的,當可即時成交,這時雙方就確立交易的責任,不論之后價位升降,都得按成交價辦理交割。盡管是現貨交易,但也不是當即錢券兩清,這里還有一個交割期。按我國現行規定,交割手續一般在當日交易終了后,由滬、深證券交易所中央登記結算公司辦理。以證券商(會員單位)為結算單位,將其當日成交的各類買入、賣出的券種、數量,與相應結計的應收、應付軋差凈額配對落實。次日交易開始前,將證券與款項轉入有關證券商,至此交割手續即告完成,實現了券款兩清。但實踐中也往往出現有的交割資金不足的現象。一種是購買人申購證券的金額,超過其交給證券商的代購證券款,這樣便形成了透支。由于登記結算公司以證券商(會員單位)為結算對象,這部分透支,實際上由有關證券商來墊付,如有風險就得由證券商來承擔。近幾年來。很多證券商通過電腦設置相應程序,在辦理申購時,受交存代購金額的控制,避免造成透支,這是一項改進。但仍有一些證券商采取手工控制,有時發生錯漏失誤,個別的甚至為了拉大戶,允許購買人透支交易,這里就存在隱患。另一種是證券商當日購買的金額過大或失控,其收支軋差的應付款,超過其在登記結算公司的交存金額,造成證券商透支。雖然證交所規定證券商繳存一定的清算交割準備金,但如果應付資金缺口較大,準備金仍不足以抵付時,勢將由登記結算公司被迫墊補。由于證券商購入金額在成交時沒有控制,交割時資金不足就要登記公司兜著,這種風險絕不能忽視。(二)證券商挪用客戶交存的委購證券款存在的隱患。購券人委托證券商購買證券,都須在事前向證券商交存相應的款項,以便伺機購入。由于這部分資金帶有周轉性質,每一客戶并不全部用罄,因此反映在證券商賬上,總有一定數額的結余資金,而且經常保持相當的余額。證券商在辦理自營業務時除了運用自有資金外,往往把這部分資金也用來自營。由于客戶資金隨時要用于購券,這里只能根據平時沉淀資金的規律,挪用一部分。這種現象據說比較普遍,在市場運行正常情況下,似乎矛盾不明顯,但在下列幾種情況下,就會使金融市場帶來風險和動蕩。1.當股市動蕩較大,客戶都要購券或提款時,證券商可能會捉襟見肘,應付困難;2.如挪用比例較高,甚至把客戶資金用來作非證券投資,或投向房地產開發以及短期難以抽回的投資渠道;3.經營虧損,不僅自有資金被占用,使相當客戶資金被用來填補。

(三)透支交易帶來的后果。兩種交易透支現象,前者是購券人的行為,屬于微觀的范圍,無論是證券商處理失控或自覺“放馬”,其透支資金的缺口,都由證券商來墊補,事后能否如數追回,其風險和責任理所當然由證券商承擔。實踐中確存在有收不回的呆賬,有的透支購券人因此而作案被身系囹圄也有之,結果由有關證券商負擔損失。從證交所和登記結算公司來說,他們只認定證券商,而與購券人無直接結算關系,在這里責任和風險都明確地落在證券商身上,那些為了拉大戶而開透支之門,只能是自食其苦果了。后者的透支是證券商的行為,它的性質較前者嚴重了。作為證券業成員的企業法人,不嚴格自律加強控制管理,購券超額往往是出于自營的需要,這實際是對市場的不負責任,如果有若干家證券商發生這類透支,將會引起什么后果?這是宏觀方面的問題。這里反映了:1.證券商購券成交,可以不受自身支付能力的制約,另方面,證交所登記結算公司也不加監控,助長了證券商的無羈束沖動性,在市場存在投機性炒作的情況下,更易引發不正常的市場動蕩。2.按現行交割期,次日交易開始前,做到上日成交額錢券兩清,但卻存在一面對應收款的證券商要資金到位,而另一些在滬、深以外地區的證券商應付款要待下午3時前才到達,形成登記結算公司每日在上午先墊付資金,到下午才收回資金,成了經常的日間透支。如有的證券商未按時匯出,就將成為過夜透支。3.登記結算公司為證券商透支墊付資金,實際是移用其他證券商交存的資金(包括清算交割準備金)。(四)挪用客戶資金的隱患客戶資金是購券人隨時準備動用的資金,雖然總有一定數額的沉淀、結余,但不能視為自有資金,或作為自營業務的資金來源。1.客戶購券資金不同于基金公司資金。前者是客戶隨時用來購券的資金,只是暫時交給證券商保管,不僅所有權,就是支配使用權也屬購券人,證券商無權去動用。基金公司的資金就不同了,客戶出資購了基金,也就是委托基金公司去營運,所以后者不僅可以使用客戶入伙的資金,而且有責任把資金運用好,取得較好的效益與回報。2.客戶的購券資金不能視為臨時存款。證券業不是銀行,無權吸收存款。《商業銀行法》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所以證券商不能把自已視同銀行,可以營運客戶交存的備付資金。3.客戶的購券資金實際上也不是保證金。在未購券成交前只是備付資金,成交時只要不超過(也不應該超過)交存的金額,證券商也并不承擔什么保證責任。此外,也有人認為,證券商挪用客戶資金,能增強證券商的購券實力,有助于擴大市場交易量。但市場價位上落不定,如果跌幅較大,將使客戶備付資金被套住。1996年國務院規定銀行不準拆借資金給證券商炒股,這意味并不要求證券商超規模(超過自有資金的能力)經營。購股是一種投資,投資的得益基礎是上市公司的經營效果。如果只寄希望于交易量做大,價格不斷炒上去,即使在一時市價哄抬上去,但是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益與資產凈值越來越背離,終究是難以持久的,一旦價格大幅度下跌就會引起社會的震蕩。馬克思主義是勞動價值論者,勞動創造價值,價值是價格的承擔者,吹大了的價格,最終還將受它所代表的價值制約的。(五)規范證券交易結算的建議:證券透支交易,實際上也是一種信用膨脹,使交易額超過購券人的實際資金能力,助長市場風險,應區別情況加以制止。1997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已通知禁止透支行為。1.購券人購入金額超過其預交證券商的備付金,證券商應加以控制,本著有多少資金購多少券的原則,對超過部分不辦理成交,并及時通知購券人。很多證券商已通過電腦程序控制,值得全面推行。2.關于證券商自身失控發生透支,亟需嚴格防范。一是證券商自身采取有效措施,如電腦控制防止透支;二是登記結算公司要有所控制,不能聽任證券商超購,在成交時要有監控;三是對既成事實的透支,應從重處罰,不宜輕描淡寫的加息,對透支資金應成倍收取罰息,并作違規紀錄。3.滬深兩地以外的地區,對當日成交應付的款項,應與當地辦理實時匯兌的銀行約定,在營業終了后通過晚間網絡通訊,辦妥匯兌手續,以便次日一早有關銀行即為登記結算公司入賬。以避免上午墊款,甚至因下午三時匯款未到,造成次日過夜墊款。目前有的證券商采取由總公司集中辦理交割清算,有利于款項及時到位,避免登記結算公司墊款現象。(六)關于不準證券商挪用客戶備付款的實施1997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明文規定,不準證券商挪用客戶購券備付款,并限期清理歸還,但以后不見如何執行。如果鑒于不少證券商都有挪用現象,一時又難以歸還,延期還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此而聽之任之,甚至停止執行。應該認識這一規定有利于防范證券市場的風險隱患,如果原定時限過緊,則也應分期清理還清。對于清理后的客戶購券資金,除了證券商在會計報表上有單獨的會計科目反映外,并應將這項資金移存銀行,專戶存儲,使證券商自有資金與客戶備付資金,分戶核算管理,以避免挪用、混用,并便于有關主管部門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