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公司經紀業務與投資者的理念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20 11:20:00
導語:證券公司經紀業務與投資者的理念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券公司在從事經紀業務時與投資者之間是關系。問接制度與現代行紀合同關系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在修改《證券法》時將“經紀業務”置換為“業務”,借鑒英美法系中被人身份不公開的制度,在《民法典》章規定間接制度,并規定間接中被人的介入權、第三人的選擇權以及被人和第三人的抗辯權等制度。間接中未規定的事項,可準用行紀合同的有關規定。
關鍵詞:關系行紀合同誠信義務
學界關于證券公司在從事經紀業務時與投資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說,二是行紀說,三是居間說。筆者認為,二者之間是委托關系。
一、的法律概念
大陸法系強調人在權限內,以被人名義或者為被人向第三人為意思表示或者從第三人接受意思表示,且直接對被人發生效力。
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人在權限內,以被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人對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可見,我國《民法通則》所規定的“”概念亦堅持名義標準,強調人以被人的名義實施法律行為。
我國《合同法》第414條規定:“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托人從事貿易活動,委托人支付報酬的合同。”行紀合同的雙方主體是委托人和行紀人。筆者認為,行紀合同與間接幾無區別。兩者都有三方法律關系:委托人(被人)、行紀人(人)和第三人。在委托事項(事項)需要訂立合同的場合,兩者都有兩個合同:一是委托人和行紀人訂立的委托合同(被人對人的內部授權行為),二是行紀人(人)與第三人訂立的交易合同。兩者的法律效力相同,都是由行紀人(人)直接對第三人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再依內部委托()關系由委托人(被人)承受合同的權利義務。
我國《合同法》在第22章規定了行紀合同,但遺憾的是,《合同法》關于行紀合同的規定過于簡單,尤其是沒有規定行紀人不履行義務時的救濟措施。根據我國行紀合同的規定,委托人只有在約定的情況下,可以行使介入權,要求第三人對自己承擔責任,而第三人卻不能向委托人主張權利,否則違反了合同相對性的理論。由于行紀合同是基于委托人和行紀人的委托關系而產生的,與間接制度區分不大。筆者認為,為了切實保護行紀合同中委托人和第三人的利益,在行紀人不履行義務時,委托人和第三人可以準用《合同法》第402條、403條的規定,行使介入權和選擇權,從而將間接制度和行紀合同統一起來。
二、證券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法律關系符合關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證券公司根據權而實施證券交易行為
新《證券法》第111條規定:“投資者應當與證券公司簽訂證券交易委托協議,并在證券公司開立證券交易賬戶,以書面、電話以及其他方式,委托該證券公司代其買賣證券”。這就為權的產生創設了法律依據。證券公司權的發生依據源于證券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委托協議。根據這一協議,投資者向證券公司授予買賣證券的權。
(二)證券公司為其投資者而非人自己的利益而實施證券交易行為
新《證券法》第112條規定:“證券公司根據投資者的委托,按照證券交易規則提出交易申報,參與證券交易所場內的集中交易,并根據成交結果承擔相應的清算交收責任;證券登記結算機構根據成交結果,按照清算交收規則,與證券公司進行證券和資金的清算交收,并為證券公司投資者辦理證券的登記過戶手續”。該條明確了證券公司其投資者買賣證券的法律結果的歸屬。
(三)證券公司其投資者作出和接受意思表示
證券公司從事經紀業務活動的法律實質是其投資者作出和接受以特定價格買賣特定證券的意思表示(包括要約與承諾)。根據《合同法》第424條之規定,居間人的主要義務是向委托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者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而證券公司與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主要的、實質的關系是為投資者買賣證券、結算、交割、過戶等關系,在這些關系中,證券公司很難說是以居間人的身份出現的。[1]
新《證券法》第141條勾勒出證券公司與其投資者之間的關系:“證券公司接受證券買賣的委托,應當根據委托書載明的證券名稱、買賣數量、出價方式、價格幅度等,按照交易規則買賣證券,如實進行交易記錄;買賣成交后,應當按照規定制作買賣成交報告單交付投資者”。除此以外,“”一詞還散見于新《證券法》提及證券經紀業務的其他情形。例如,新《證券法》第171條禁止投資咨詢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委托人從事證券投資”;第190條在談及證券公司的法律責任時亦念念不忘關系:“證券公司承銷或者買賣未經核準擅自公開發行的證券的”。證券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還為商事習慣所確認。例如,2001年11月5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的《關于頒布試行證券交易委托業務指引(第1-4號)的通知》明確指出該指引的宗旨是“規范證券經營機構和投資者在證券交易委托業務中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由此可見,運用制度梳理證券公司與其投資者之間的經紀業務關系已經被立法所確認。
(四)行為直接或間接對被人產生效力
人在其權限范圍之內實施的任何行為均可依法拘束其背后的被人,這也是權限的巨大魔力。《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第72條亦規定:“符合本規則各項規定達成的交易于成立時生效,買賣雙方必須承認交易結果,履行清算交收義務”。此處的“買賣雙方”即指作為被人的投資者而言。此外,對新《證券法》第144條的反對解釋也可以印證效果直接歸屬投資者的結論。該條規定:“證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投資者證券買賣的收益或者賠償證券買賣的損失作出承諾”。這意味著,投資者買賣證券的收益或者損失只能歸屬投資者自己,即使身為人的證券公司愿意為其鎖定投資風險都屬無效。
(五)證券公司是否以其投資者的名義買賣證券不影響關系的成立
倘若證券公司直接以其投資者的名義買賣證券,則屬于直接的范疇;倘若證券公司不直接以其投資者的名義,而是以證券公司的名義為投資者的利益而買賣證券,則屬于間接的范疇。
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繼受大陸法系的傳統,未規定間接,僅對直接作了規定。但我國1999年《合同法》在第21章“委托合同”中導入了英美法系中的隱名和被人身份不公開(第402條和第403條)。其中,第403條規定了被人的選擇權、第三人的介入權,以及被人和第三人的抗辯權。因此,即使證券公司的對方無從知道證券公司為其背后的被人利益而買賣證券,亦會產生與顯名相似的法律效果。
雖然我國《民法通則》未規定間接,但我國一些行政規章卻肯定了間接。例如,外經貿部1991年8月29日頒布實施的《關于對外貿易制度的暫行規定》規定:“有對外貿易經營權的公司、企業(人)可在批準的經營范圍內,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為另一有對外貿易經營權的公司、企業(被人)進出口業務。如人以被人名義對外締約,雙方權利義務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有關規定。如人以自己名義對外締約,雙方權利義務適用本暫行規定”(第1條);“受托人根據委托協議以自己的名義與外商簽訂進出口合同,并應及時將合同的副本送達委托人。受托人與外商修改進出口時不得違背協議。受托人對外商承擔合同義務,享有合同權利”(第15條)。所以,我國的外貿既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間接。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對(關于委托貸款有關問題的請示)的復函》中認為,“委托貸款行為與《民法通則》的制度不同,是指金融機構根據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貸款協議所確定的權限內,按照委托人確定的金額、期限、用途、利率等,以金融機構自己名義,同委托人指定的借款人訂立借款合同的行為。”可見,金融機構發放委托貸款的行為也是一種間接。
在我國商事生活中資者買賣證券的證券商、資者買賣期貨的期貨商都是間接人。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布的《期貨經紀公司登記管理暫行規定》第2條把期貨經紀公司界定為依法“設立的接受投資者委托,以自己名義進行期貨買賣,以獲取傭金為業的公司”。這與間接的特征是十分吻合的。
為進一步理順證券公司與其投資者之間的法律關系,避免不必要的理解歧義,建議修改《證券法》時將“經紀業務”置換為“業務”。另外,考慮到法體系的完整性,以及行紀合同作為一種合同的局限性,有必要在未來民法典章規定間接制度,并借鑒英美法系中被人身份不公開的制度,以及《歐洲合同法原則》與《國際貨物銷售公約》等有關內容,規定間接中被人的介入權、第三人的選擇權以及被人和第三人的抗辯權等制度。至于間接中未規定的事項,可準用行紀合同的有關規定。
三、證券公司誠信義務的常見類型
人對被人所負的誠信義務包括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也適用于證券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
(一)嚴格在投資者授予的權限內證券買賣,杜絕無權與越權行為
權限范圍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證券交易法律關系的內容以及投資者的風險負擔能力。根據新《證券法》第111條之規定,投資者在與證券公司簽訂證券交易委托協議、在證券公司開立證券交易賬戶后,可以以書面、電話以及其他方式(如網上委托)對證券公司發出證券交易指令。此種交易指令的內容就是權限。未經投資者同意,證券公司不得擅自變更權限的范圍。
根據新《證券法》第141條之規定,證券公司接受證券買賣的委托,應當根據委托書載明的證券名稱、買賣數量、出價方式、價格幅度等,按照交易規則買賣證券。實際上這意味著,證券公司的行為必須框定在被人授予的權限范圍之內。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作為被人的投資者才是證券交易活動中的真正當事人,作為人的證券公司的傭金與其帶來買賣證券的數量成正比,而與被投資者的損益沒有正相關關系。在投資者由于巨額證券交易血本無歸的情況下,證券公司依然旱澇保收。因此,要求證券公司在權限之內買賣證券是限制證券公司濫用權力、誘導投資者作出巨大風險投資、牟取不當交易傭金的關鍵措施。
(二)不得接受全權委托和概括授權
權的范圍,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類型:特定權、種類權和概括權。至于被人究竟作何種授權,應當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參酌交易慣例予以解釋。[2]
為避免證券公司濫用信息優勢的道德風險,我國新《證券法》第143條明文禁止證券公司接受投資者的全權委托而決定證券買賣、選擇證券種類、決定買賣數量或者買賣價格。違反此條規定的全權委托協議是無效的。即使證券公司與投資者兩廂情愿締結全權委托協議也是無效的。而在證券市場之外的其他民事活動領域,只要法律并未明文禁止,被人可以對人作出全權委托的授權(概括授權)。
(三)及時向投資者揭示投資風險
股票市場是一個風險密集型市場。因此,新《證券法》第27條規定,“股票依法發行后,發行人經營與收益的變化,由發行人自行負責;由此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負責”。收益愈高,風險愈大。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和證券市場的商事習慣,及時向投資者揭示投資風險也是證券公司對其投資者所負的一項忠實義務。
為杜絕證券公司誤導投資者的非理性證券交易活動,《證券法》第143條規定:“證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投資者證券買賣的收益或者賠償證券買賣的損失作出承諾。”該條款為強行性法律規范,凡違反該條規定的承諾,一律歸于無效。它的立法理念是,倘若該條款有效,一旦遇有巨額損失賠償時不僅會將證券公司推向破產邊緣,也會使廣大投資者無法獲得足額補償。公務員之家
(四)保障投資者資產的安全性
凡是控制他人財產的人都會產生道德風險,而不管此種控制是否具有合法性。為從根本上杜絕不法券商大肆挪用投資者交易結算資金,避免投資者在證券公司破產時交易結算資金血本無歸的慘劇發生,新《證券法》第139條規定了一系列的交易結算資金安全保障措施:(1)第三方獨立存管。證券公司投資者的交易結算資金存放在商業銀行,以每個投資者的名義單獨立戶管理。具體辦法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2)禁止證券公司將投資者的交易結算資金和證券歸入其自有財產;(3)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以任何形式挪用投資者的交易結算資金和證券;(4)證券公司破產或者清算時,投資者的交易結算資金和證券不屬于其破產財產或者清算財產。這就在《證券法》上第一次確認了證券公司破產時投資者依法享有保證金優先取回權。
筆者認為,新《證券法》第139條確認投資者對其交易結算資金和證券享有優先受償權的法理依據在于,證券交易保證金屬于投資者的信托財產。根據2001年《信托法》和信托法法理,在信托關系中,信托財產獨立于受托人的自有財產,受托人有義務按照法律規定或者信托設立人的指示,為了受益人的最大利益管理和運用信托財產,該信托財產在受托人破產時不屬于破產財產。《信托法》第16條確認了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圍繞證券交易保證金存在著信托關系,證券交易保證金的法律性質乃為投資者的信托財產。其中,委托人為投資者,受托人為證券公司,受益人亦為投資者。這種信托關系就源于證券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委托關系。
值得強調的是,投資者對其資金或者證券的優先取回權不僅在《證券法》和《信托法》上有法律依據,在《破產法》第38條中也獲得了相應的立法支持:“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占有的不屬于債務人的財產,該財產的權利人可以通過管理人取回”。
由于證券公司投資者的交易結算資金存放在商業銀行,以每個投資者的名義單獨立戶管理,一旦商業銀行破產,投資者可否依然優先取回自己的交易結算資金?答案是肯定的。托管銀行對交易結算資金的托管義務并非普通的儲蓄關系,而是一種信托義務。相比之下,在普通儲蓄關系中,儲戶喪失了對其財產的所有權,但換回一對銀行的債權,銀行則對儲戶交付的存款享有所有權。因此,商業銀行破產時,儲蓄存款均屬于破產財產的范圍。除有擔保的債權人享有別除權外,無擔保債權人只能與其他債權人一樣通過破產清算程序受償。
(五)不得實施自己和雙方行為
無論是自己行為,還是雙方行為,都有一個共性:在人實施行為的那一刻開始,就孕育著人與被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在自己的場合,這種利益沖突表現為人與被人之間。在雙方的場合,這種利益沖突表現為兩個被人之間。
從合同法原理上看,自己和雙方中存在的這種兩難的困境,在意思表示上也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在自己和雙方的情形下,意思表示的作出者與接受者是同一人。人在代表一方當事人作出和接受意思表示的同時,又代表另一方當事人(自己情形下的自己、雙方情形下的另一方被人)作出和接受意思表示。一個人通過自言自語形式締結的合同,極易由于缺乏雙方主體之間的競爭性討價還價機制、利益沖突發現機制和利益沖突調和機制,而使合同內容過分偏袒一方當事人。我國應當嚴禁證券公司的自己與雙方行為,但純使作為被人的投資者獲得利益的行為除外。證券公司實施自己行為,或者第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證券公司實施雙方行為的,作為被人的投資者有權撤銷行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人不得行使撤銷權:(1)被人已經同意證券公司的自己或者雙方行為的;(2)證券公司已經向投資者披露自己或者雙方的事實,但被人在合理期限內沒有提出異議的。
(六)如實報告義務
除了《合同法》第401條的規定外,針對證券市場領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新《證券法》第141條又對證券公司從事經紀業務時的報告義務作了明確規定:“買賣成交后,應當按照規定制作買賣成交報告單交付投資者。證券交易中確認交易行為及其交易結果的對賬單必須真實,并由交易經辦人員以外的審核人員逐筆審核,保證賬面證券余額與實際持有的證券相一致”。
(七)其他誠信義務
除了履行以上誠信義務之外,證券公司還應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以及誠實信用原則和證券市場中的商事習慣自覺履行其他誠信義務。如尊重投資者的隱私權和商業秘密,不得侵害投資者隱私權,擅自泄露投資者的重要數據,不得惡意修改投資者資料等。
四、強化證券公司違反人誠信義務的民事責任
在1998年《證券法》第73條的基礎上,新《證券法》第79條列舉了證券公司及其從業人員欺詐投資者的行為及其法律責任,并且新增了第2款,證券公司的民事責任,即欺詐投資者行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行為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另外還需要澄清的兩個問題是:一,證券公司由于欺詐之外的原因而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是否需要根據該條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證券公司雖然由于欺詐之外的原因而損害投資者利益,主觀上不存在故意侵害投資者利益的惡意,但由于過失而損害投資者利益尤其是違反作為人的勤勉義務的,證券公司也應根據委托合同的約定以及《合同法》的規定對其投資者承擔違約責任。二,“賠償責任”外延如何理解?賠償責任應當足以覆蓋投資者由于證券公司的失信行為而導致的全部實際損失,包括直接財產損失與間接財產損失。直接財產損失指投資者現有財產利益的喪失,如資金的同期銀行利息、因采取補救措施而支付的費用和遭受的損失。間接財產損失指受害投資者可期待證券買賣利益的喪失,也就是如果證券公司不欺詐投資者,投資者本應獲得,但由于證券公司欺詐行為致使投資者沒有獲得的財產利益。間接財產損失主要表現為股票買賣差價的合理損失。
注釋:
[1]楊志華:《證券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頁。
[2]王澤鑒:《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66頁。
精品范文
10證券投資實訓報告